浅谈中西方文学中的恋母情结
2018-05-07梁瑞
【摘要】中西方文学中对于人物的刻画往往都带有浓烈的感情色彩,其中很多文学作品中都塑造了具有恋母情结的人物,这与作品所描述的歷史时期与社会现状有着深厚的联系。《红与黑》中的于连以及《雷雨》中的周萍正是这些作品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对于两个主人公爱情故事的描述延伸出了整个文学作品的故事情节。本文以于连和周萍的爱情为例,简单阐述一下中西方文学中的恋母情结,分析一下于连和周萍这两个人物的心理活动以及精神波动是如何变化的。
【关键词】恋母情结 精神分析 于连 周萍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0-0093-02
一、引言
《红与黑》是一部对法国文学界有着深远影响的现实主义作品,这部作品的诞生对于19世纪其他文学作家来说有着很重要的启发作用,这部作品描述的主人公代表了拿破仑时期许多小资产阶级青年的真实生活写照[1]。于连与市长夫人的爱情故事引发了一系列故事情节的展开,通过分析于连内心的精神波动,可以了解到在那个时期整个社会的现状。《雷雨》是我国著名作家曹禺的一部优秀文学作品,整个作品充满了浓厚的悲剧色彩,描述了我国20年代封建家族式的现实生活。周萍是这个家族中最有权势的一家之主的儿子,周萍与周繁漪的爱情打破了这个封建家族一直以来奉行的传统思想,引发了一系列剧烈的冲突与悲剧的产生。于连与周萍这两个主人公都表现出了十分明显的恋母情结,这种恋母情结正是其爱情悲剧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主人公爱情的产生不仅是双方之间简单的联系,与整个家庭甚至整个社会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二、浅谈中西方文学中的恋母情结
(一)以《红与黑》中于连的爱情故事为例
于连出生于一个家庭相对来说比较富裕的小资产阶级家庭,虽然对于贫民来说,无论是社会地位还是生活水平都是比较好,但是在整个社会阶级中处于比较低下的状态。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提高自身的社会地位,于连励志要步入上层社会,但是后来由于从事神甫这份工作的收入明显优于从军这条道路,于连毅然决然的选择了由神甫晋升到主教这条道路。从这个选择可以看出于连是一个十分有野心并且为了达到目的可以放弃很多的人,也正是由于于连选择了神甫这个职业,才有了于连与市长夫人之间超越禁忌而又扑朔迷离的爱情,由此展开了一系列的爱恨情仇与地位权利的交织。于连与市长夫人的爱情故事开始于他的家庭教师经历期间,与市长夫人不经意的一次触碰严重刺激到了于连敏感的内心,市长夫人的缩手行为对于连强烈的自尊心形成了打击,最初的于连抱着征服的心态来看待与市长夫人之间的爱情[2]。直到后来于连经过漫长的神学院生活之后冒着生命危险再次爬进市长夫人的卧室,为了市长夫人放弃了他一直以来苦苦追求的金钱,甚至在市长夫人告发他以后也没有把握住近在咫尺的机会去杀她,这些令人费解的行为正是由于他内心的恋母情结。于连的母亲在其很小的时候就去世离开了他,长期处于父亲的粗暴式教育和蛮横哥哥的欺负之下,于连内心对于母爱的渴望程度远超常人。由于童年生活母爱的缺乏,使得于连对于市长夫人这种母亲般的情感变得浓烈而又难以割舍,从而使得于连在毕生追求与内心渴望之间难以取舍。
(二)以《雷雨》中周萍的爱情故事为例
周萍是封建家族中权势最大的一家之主的儿子,与周繁漪的爱情开始于周萍对其的同情,这种同情最后发展成为了一种矛盾而复杂的畸形恋情,其中家庭中传统思想的约束是造成这段感情出现的重要原因。周繁漪在家庭中所受到的待遇刺激到了从小缺乏母爱的周萍,由于小时候被送到了乡下,使得周萍不但缺乏母爱,也缺乏父爱,但是回到家庭见识到父亲的严厉,使得周萍对于父爱的需求渐渐埋在心底[3]。相反,感受到周繁漪的温柔之后,周萍深深地受到了吸引,这种爱情的产生即使开始于同情,但是后期也不过是发展成为了另外一种形式的畸形,周繁漪只是周萍对于母爱的一种向往[4]。周繁漪在周萍的生命中只是填补了其母爱的空白,周萍对于这份爱情的执着程度远没有周繁漪那么不顾一切,从周萍对周繁漪说的话就可以看出,周萍产生了后悔的情绪,长久以来对情感的压抑才是周萍对周繁漪产生情愫的真正原因。
三、结语
无论是《红与黑》中的于连还是《雷雨》中的周萍都反映出那个时期的社会现状,恋母情结的出现都是由于小时候缺少母爱所导致的,悲剧的发生往往就来源于生活中对于情感的长期压抑。于连的野心在恋母情结面前发生了晃动,周萍对于母爱的渴望以及家庭的不满导致了周繁漪的悲剧,这些都在侧面反映出对于这个社会的一种真实写照,畸形的爱情不是凭空产生的,与主人公的人生经历、所处的家庭环境、所在的社会时期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参考文献:
[1]贺元秀.红与黑——于连的真假面孔[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2004.
[2]张德明.《红与黑》:欲望主体与叙事结构[J].国外文学(季刊),2002,(1).
[3]曹禺.曹禺自传[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6年.
[4]张英.精神分析学述评[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86.
作者简介:
梁瑞(1986.6-),女,汉族,山东人,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中法比较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