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文言文比较阅读”专项练习

2018-05-07张坤

课外语文·中 2018年2期
关键词:口技晏子语段

张坤

文言文阅读

【甲】

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遥闻深巷中犬吠,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选自课文《口技》)

【乙】

有卖口技者,佚其姓氏,衣败絮,履脱底,尝手持抚尺往来于松江。松江某绅宴会无所乐,客请以口技进,绅欣然,则默默无对,木立于旁。绅仰首笑曰:“客能乎?”曰:“能也。”曰:“客何能?”曰:“无不能也。”绅一笑置之,命尽奏其所能。卖技者乃揖众客曰:“吾技虽贱,然不凝神肃听,则请毋奏之为愈也。”一座诺之。卖技者趋入帏,抚尺一下,阖室寂然。忽闻巨狮出谷声,哀啼病呼声,村下群犬惊惶声,狮默然喘息声,犬奔走乱吠声,狮惊吼声,逃循声,犬奋追声,村人旁观鸣掌呼笑声。至此又抚一尺,则诸声寂然,卖技者启帏出矣。

(选自徐珂《清稗类钞》)

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会宾客大宴 。

(2)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3)卖技者乃揖众客曰。

(4)一座诺之。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

(2)吾技虽贱,然不凝神肃听,则请毋奏之为愈也。

3.请简要分析甲段中“犬吠”一词在文中的作用。

4.乙段中作者描写卖口技者的衣着“衣败絮,履脱底”有什么作用?

5.这两个语段重点描写的都是什么?作者所采用的手法有什么不同?

参考答案:

1.(1)恰遇上(2)“坐”同“座”,座位(3)作揖(4)答應

2.(1)略(2)虽然我的技艺卑贱,但是如果不屏息凝神,安静地听,大家还是不要让我表演了。

3.烘托深夜的环境气氛,也是一家人由睡而醒的缘由。

4.作者这样描写既交代了口技者下层卖艺者的身份,同时也暗含“人不可貌相”的哲理。

5.这两个语段重点描写的都是口技人表演的精彩情况。所采用的手法不同,甲段采用了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相结合的方式,乙段采用了直接描写的方式。

文言文阅读

【甲】

村中来一女子,年二十有四五。携一药囊。售其医。有问病者,女不能自为方,俟暮夜问诸神。晚洁斗室,闭置其中。众绕门窗,倾耳寂听,但窃窃语,莫敢咳。内外动息俱冥。至夜许,忽闻帘声。女在内曰:“九姑来耶?”一女子答云:“来矣。”又曰:“腊梅从九姑耶?”似一婢答云:“来矣。”三人絮语间杂。剌剌不休①。俄闻帘钩复动,女曰:“六姑至矣。”乱言曰:“春梅亦抱小郎子来耶?”一女曰:“拗哥子!②呜呜不睡,定要从娘子来。身如百钧重。负累煞人!”旋闻女子殷勤声,九姑问讯声,六姑寒暄声,二婢慰劳声,小儿喜笑声,一齐嘈杂。即闻女子笑曰:“小郎君亦大好耍,远迢迢抱猫儿来。”既而声渐疏。帘又响。满室俱哗,曰:“四姑来何迟也?”有一小女子细声答曰:”路有千里且溢③,与阿姑走尔许时始至。阿姑行且缓。”遂各各道温凉声④,并移坐声,唤添坐声,参差并作,喧繁满室,食顷始定。即闻女子问病。

(选自蒲松龄《聊斋志异·口技》)

【乙】

扬州郭猫儿,善口技。庚中⑤,余在扬州,一友挟猫儿同至寓。比⑥晚酒酣,郭起请奏薄技,于席右设围屏,不置灯烛,郭坐屏后,主客静听。久之,无声。少之,群鸡乱鸣,其声之种种各别。俄闻父呼其子曰:“天将明,可以宰猪矣。”其子起至猪圈中饲猪,则闻群猪争食声,吃食声,其父烧汤声,进火倾水声。其子遂缚一猪,猪被缚声,磨刀声,杀猪声,出血声,浔⑦剥声,历历不爽也。父又谓子:“天以明,可卖矣。”闻肉上案声,即闻有卖肉数钱声,有买猪首者,有买腹脏者,有买肉者。正在纷纷争闻不已,砉⑧然一声,四座俱寂。

(选自郑澍若《虞初续志·郭猫儿》)

【注】①剌剌不休:话语不断。剌剌,多言的样子。②拗哥子:脾气别扭的男孩。③千里且溢:即一千里还多。④各各道温凉声:犹言彼此问寒问暖。⑤庚中:清康熙十九年。 ⑥比:及至,等到。 ⑦浔(xún):河边。⑧砉(huā):形容迅速动作的声音。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1)晚洁斗室( ) (2)絮语间杂( )

(3)缓以苍( ) (4)千里且溢( )

(5)酒酣( ) (6)争闻不已( )

2.选文中有哪些表示短暂时间的词语?试找出来并作解释。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众绕门窗,倾耳寂听,但窃窃语,莫敢咳。

(2)旋闻女子殷勤声,九姑问讯声,六姑寒暄声,二婢慰劳声,小儿喜笑声,一齐嘈杂。

(3)少之,群鸡乱鸣,其声之种种各别。

(4)其子遂缚一猪,猪被缚声,磨刀声,杀猪声,出血声,浔剥声,历历不爽也。

4.甲、乙两文口技表演的内容分别是什么?目的又如何?试概括回答。

5.两篇选文与课文在描摹声音上有哪些共同点?

6.读材料,回答问题。

链接材料:口技的运用,最早见于春秋战国时代。据史书记载,齐国孟尝君田文因才能享誉六国,遭嫉妒,秦昭襄王准备杀害他。他使门客学狗叫,盗得狐面裘,贿赂宠妃,取得“通行证”;又使门客学鸡叫,使守关官吏打开城门,因而逃脱。

(1)材料叙述了怎样的一个故事?试用一个成语概括回答。

(2)你如何评价课文、选文和材料中的口技表演者?

参考答案:

1.(1)收拾干净(2)间隔,交替(3)苍老(4)超出(5)喝得尽兴(6)停止

2.如:俄:一会儿;旋:立即; 既而:一会儿,不久;食顷:一顿饭的工夫;俄:一霎时,突然;少之: 过了一会儿。

3.(1)村里的人围绕在门窗外面,侧耳倾听。这时候,人们自觉地停止了喧闹,说话也只是窃窃私语不敢咳嗽。(2)接着,就听到青年女子道谢声,九姑问候声,六姑的客套话,两个女仆彼此慰劳声,小孩的嬉笑声,众口纷纭,吵吵嚷嚷。(3)一会儿,许多鸡乱叫,它们的声音都互不相同,各自有别。(4)没多久,少者捆来一头猪,那猪被缚时的嘶叫声,少者磨刀、杀猪声,猪被杀、出血声,烫猪褪毛声,皆历历在耳,十分逼真。

4.女子利用口技表演神仙聚会的情景,行骗卖药。郭猫儿利用口技表演杀猪卖肉的景象。献薄技以助兴。

5.都写了口技表演者能模仿各种声音,从极低极细的声音到各種声音混合在一起的嘈杂声。

6.(1)鸡鸣狗盗(2)课文:口技表演者技艺高超,令人敬佩。选文【甲】:口技表演者行骗敛取钱财,贻人就医,令人不耻;选文【乙】:口技表演者施展绝技助酒兴,让宴会热闹。材料:口技运用者行为虽不当,但救主心切,情有可原。

文言文阅读

语段一:董宣执法

董宣,字少平,陈留圉人也……后特征为洛阳令。时湖阳公主苍头白日杀人,因匿主家,吏不能得。及主出行,而以奴骖乘。宣于夏门亭候之,乃驻车叩马,以刀画地,大言数主之失,叱奴下车,因格杀之。主即还宫诉帝。帝大怒,召宣,欲箠杀之。宣叩头曰:“愿乞一言而死。”帝曰:“欲何言?”宣曰:“陛下圣德中兴,而纵奴杀良人,将何以理天下乎?臣不须箠,请得自杀。”即以头击楹,流血被面。帝令小黄门持之,使宣叩头谢主,宣不从,强使顿之,宣两手据地,终不肯俯。主曰:“文叔为白衣时,臧亡匿死,吏不敢至门。今为天子,威不能行一令乎?”帝笑曰:“天子不与白衣同。”因敕:“强项令出!”赐钱三十万。

宣悉以班诸吏。由是搏击豪强,莫不震栗。京师号为“卧虎”。歌之曰:“枹鼓不鸣董少平。”

语段二:戴胄执法

有诈伪者事泄(干的坏事败露),胄据法断流以奏之。帝(指唐太宗)曰:“朕下敕不首者死,今断从流(流放),是示天下以不信。卿欲卖狱乎?”胄曰:“陛下当即杀之,非臣所及。既付有司,臣不敢亏法。”帝曰:“卿自守法,而令我失信邪?”胄曰:“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言者,当时喜怒之所发耳。陛下发一朝之忿而许杀之,既知不可而置之于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若顺忿违信,臣窃为陛下惜之。”帝曰:“法有所失,公能正之,朕何忧也?”

(选自《旧唐书·戴胄传》)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时湖阳公主苍头白日杀人

(2)因匿主家,吏不能得

(3)胄据法断流以奏之

(4)朕下敕不首者死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陛下圣德中兴,而纵奴杀良人,将何以理天下乎?

(2)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言者,当时喜怒之所发耳。

3.语段一中的“使宣叩头谢主,宣不从,强使顿之,宣两手据地,终不肯俯”属于什么描写?表明董宣有什么样的精神?

4.语段一的最后一句写“京师号为‘卧虎。歌之曰:‘枹鼓不鸣董少平。”有什么表达作用?

5.语段一和语段二分别描写了两个英明的皇帝——汉光武帝和唐太宗,读了这两段文字之后,请你说说文中是如何来描写这两个皇帝的,突出了他们什么样的共同性格。

参考答案:

1.(1)当时(2)藏匿(3)依据(4)自首

2.(1)皇帝您因德行圣明而中兴复国,却放纵家奴杀害百姓,将拿什么来治理天下呢?(2)法律,是国家用来给天下施的大信义;说的话,是当时喜怒的发泄。

3.动作描写。表明董宣有理有据不屈,不向权势低头的精神。

4.这是侧面描写,以老百姓的口碑和歌谣来突出董宣执法公正,以及他治理的地方政治清平。

5.通过他们的言行来描写这两个皇帝。突出了他们都有胸怀,并知人善任的品格。

附语段二译文参考:

有说谎的人事情泄露,戴胄根据法律料理并启奏皇帝跟流水一样快。太宗命令他们自首,不自首,致死罪。太宗说:“我刚开始下大赦的命令,不自首的人死,现在根据法律断案,把无信显示给天下了。”戴胄说:“陛下那时就杀他,不是我能够管的,既然交给了所主管的官,我就不敢枉法。”太宗说:“你自己守法,而使我失去信义吗?”戴胄说:“法律,是国家用来给天下施的大信义;说的话,是当时喜怒的发泄。陛下一时生气,而允许杀了他,既然知道不可以,就把他交给法律,这是忍耐小的生气而保留大的信义,我私下里为陛下珍惜。”太宗说:“我运用法律有失误,你能把它更正过来,我又担忧什么呢?”

文言文阅读

语段一: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选自课文《孙权劝学》)

语段二:

楚①人有习操舟者,其始折旋②疾徐,惟舟师之是听。于是小试洲渚之间,所向莫不如意,遂以为尽操舟之术。遂遮谢舟师,椎③鼓径进,亟犯④大险,乃四顾胆落,坠桨失柁⑤。

【注】 ①楚:古国名。②折:调头。旋:转弯。③椎:用椎敲。古代作战,前进时以击鼓为号。④亟:突然。犯:碰到。⑤柁:同“舵”。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卿今当涂掌事

(2)蒙辞以军中多务

(3)其始折旋疾徐

(4)乃四顾胆落

2.古代文言文中的许多语句是成语的重要来源,请根据下面两句话的意思,在本文中找出相应的成语。

(1)比喻人学识尚浅。

(2)另眼相看,用新眼光看人。

3.用现代汉语解释下面句子。

(1)遂以为尽操舟之术。

(2)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4.人物的语言往往体现人物的语气和心理,请分析下列人物语言的作用。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2)卿言多务,孰若孤?

5.结合上面的两篇文章和下面的相关链接,说说你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相关链接:

西楚霸王项羽,历经数年之战,最终不敌刘邦,以强见败。“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王,手下战将如云,兵力数倍于刘邦,为何会弄得四面楚歌、兵败垓下的悲惨结局?无数后人不断寻找项氏失败的原因。《项羽本纪》说,项羽年少好学,但浅尝辄止,缺乏恒心,“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叔父项梁怒而责之。项羽说:学书,只会记姓名而已;学剑,仅敌一人。皆不足学。要学“万人敌”。项梁就教他兵法。项羽学“万人敌”的兵法,“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兵法不精,令项羽在楚汉相争的数年中屡屡吃亏,以致兵败身亡。

参考答案:

1.(1)当官掌权(2)推辞(3)慢 (4)看

2.(1)吴下阿蒙(2)刮目相待

3.(1)于是就认为已经完全掌握了驾船方法(技术)。(2)我经常读书,自认为有很大的益处(或好处)。

4.(1)语气坚决果断,神态严肃,既严格要求,又充满期望。(2)神情激动,语气殷切,以自己的经历向吕蒙说明“学”的可能性。

5.学习对于我们有很大的好处,不管多忙,只要用心,都能学好。我们在学习时不能浅尝辄止,不能自满,否则那是不能真正学到知识的。

文言文阅读

【甲】

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

(选自课文《周亚夫军细柳营》)

【乙】

广之将兵①,乏断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②,士卒以此爱乐为用。

(选自《李广将兵》)

【注】 ①将兵:将,带领。兵,军队。②寬缓不苛:(对待士兵)宽容而不苛刻。

1.选取出与“广之将兵”句中的“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 )

A.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B.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

C.介胄之士不拜。

D.策之不以其道。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天子为动,改容式车。

(2)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

3.甲文记叙了一件什么事?请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

4.李广和周亚夫都是古代的名将,请你仔细研读这两段选文,看分别表现了他们的怎样的性格特点?

参考答案:

1.A

2.(1)皇上为之动容,马上神情严肃地俯身靠在车前横木上。(2)士兵们不全吃遍了,他不尝一口饭。

3.记叙了周亚夫治军严格,以至于连皇帝到来也不例外的故事。

4.甲文突出周亚夫忠于职守、治军严明的特点;乙文表现了李广带兵时能与士兵同甘共苦的特点。

文言文阅读

语段一: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选自《岳阳楼记》)

语段二:

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①,辄②以水沃③面;食不给,啖④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⑤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选自宋·欧阳修《资政殿学士户部侍文正范公神道碑铭并序》)

【注】 ①昏怠:昏沉困倦。②辄:往往,每每。③沃:浇。这里当“洗”讲。④啖:吃。⑤谗:说人坏话。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2)食不给

(3)乃至被谗受贬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的含义。

(1)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2)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

3.用自己的话概括语段一的主要内容。

4.这两个语段中都出现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样的名句,请你说说它们在语段中所起的作用是否一样。

5.从这两个语段中,我们可以看出范仲淹是一个怎样的人?

参考答案:

1.(1)思想(2)供应 (3)说别人坏话

2.(1)在朝廷做官,就为百姓担忧;不在朝廷做官,就为君主担忧。(2)少年的时候就有大志向,常常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

3.这一段作者直抒胸臆,明言自己的人生志向和政治抱负,表露其博大的襟怀和坚强的意志。

4.一样的。都起到了揭示主题的作用。

5.是一个少有大志、勤学苦读、忧国忧民的人。

文言文阅读

【甲】

虎之力,于人不啻倍也。虎利其爪牙,而人无之,又倍其力焉。则人之食于虎也,无怪矣。

然虎之食人不恒见,而虎之皮人常寝处之,何哉?虎用力,人用智;虎自用其爪牙,而人用物。故力之用一,而智之用百;爪牙之用各一,而物之用百。以一敌百,虽猛必不胜。

故人之为虎食者,有智与物而不能用者也。是故天下之用力而不用智,与自用而不用人者,皆虎之类也。其为人获而寝处其皮也,何足怪哉?

(选自刘基《说虎》)

【乙】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选自韩愈《马说》)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于人不啻倍也

(2)然虎之食人不恒见

(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执策而临之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虎利其爪牙,而人无之,又倍其力焉。

(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3.甲段中作者认为人被老虎吃掉是没有什么奇怪的原因是什么?而老虎的皮常被人拿来做坐卧的物品的原因是什么?

4.乙段中哪些句子可以体现千里马不能日行千里的原因?

5.乙段中哪些语言能体现食马者的无知和浅薄?

6.读了这两篇短文之后,请你说说这两篇短文写作上共同的特点是什么。

参考答案:

1.(1)比(2)常(3)同“饲”,喂养(4)马鞭

2.(1)老虎有锋利的爪牙,但是人没有,又使它的力气加倍。(2)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3.老虎有锋利的爪牙,但是人没有,又使它的力气加倍。老虎使用力气,人运用智慧。

4.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

5.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6.都采用了托物寓意的写法。甲段借虎的遭遇说明人应用智,而不能仅用力的观点;乙段借马的遭遇來表现作者对统治者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愤懑之情。

文言文阅读

(甲)记承天寺夜游

苏 轼

元丰六年十月二十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夜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书上元夜游

苏 轼

己卯上元①,予在儋州②,有老书生数人来过,曰:“良月嘉夜,先生能一出乎?”予欣然从之,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民夷③杂糅,屠沽④纷然。归舍已三鼓矣。舍中掩关熟睡,已再鼾矣。放杖而笑,孰为得失?过⑤问先生何笑,盖自笑也。然亦笑韩退之⑥钓鱼无得,更欲远去,不知走海者未必得大鱼也。

【注】 ①己卯(mǎo):公元1099年。上元:农历正月十五。②儋(dān)州:今海南省儋县,作者贬居之地。③民:指汉族人。夷:指当地少数民族。④屠沽:指卖者买者。⑤过:作者的幼子,随侍苏轼于海南。⑥韩退之:唐朝文学家韩愈。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念无与为乐者

(2)相与步于中庭

(3)归舍已三鼓矣

(4)步城西,入僧舍

2.有人说甲段中的“解衣欲睡,月色入户”一句中的“入”字用得非常好,请你联系选段,说说这个字好在哪里。

3.请找出乙段中描写上元节夜游气氛热烈的句子,并用自己的话作一番描述。

4.选段中的甲文作于1083年,乙文作于1099年,虽然两文都是苏轼写的夜游所见,但是两篇文章中抒发的思想感情是不一样的,试分析这两篇文章中作者的思想感情各是什么。

参考答案:

1.(1)考虑(2)在(3)击鼓(4)散步

2.这个 “入”字,动态极强。写出了在月光入户的瞬间,屋里顿时明亮的情况,这月色是对人的亲密探访,是对作者无声的召唤,“思想深刻者,热爱生机盎然”,正是这一现象才激发了作者的情趣;也只有对生命充满热爱的人,才能不负生活赐予的美景而有此雅兴。那些追名逐利的人,那些心为形役的人,睡则睡了,月色清风与我何干。也只有像苏东坡这样的个体生命,才会“欣然起行”。

3.入僧舍,历小巷,民夷杂糅,屠沽纷然。描述:这里汉族和各个少数民族混合地居住在一起,小巷中人来人往,卖者买者都非常多,一派热闹的景象。

4.甲文作者和张怀民同样被贬,所以才能欣赏到夜晚的景色,表达了一种无奈、悲凉的思想。乙文则写于甲文后,反映了作者随遇而安的思想。

文言文阅读

【甲】

晏子使楚,楚人以晏子短,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晏子不入,曰:“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傧者更道,从大门入。

见楚王,王曰:“齐无人耶,使子为使?”晏子对曰:“齐之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王曰:“然则何为使子?”晏子对曰:“齐命使,各有所主。其贤者,使使贤主,不肖者使使不肖主。婴最不肖,故直使楚矣。”

【乙】

晏子相①齐,三年,政平民说②。梁丘据见晏子中食③,而肉不足,以告景公。旦日④,割地将封晏子,晏子辞不受,曰:“富而不骄者,未尝闻之;贫而不恨者,婴是也。所以贫而不恨者,以善为师也。今封,易⑤晏子师,师已轻,封已重矣,请辞。”

(选自《晏子春秋·内篇杂下第六》)

【注】①相:名词活用为动词,担任宰相。②说:通“悦”。③中食:中等饭食。④旦日:第二天。⑤易:改换。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晏子使楚,楚人以晏子短

(2)齐无人耶,使子为使

(3)割地将封晏子,晏子辞不受

(4)三年,政平民说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齐之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

(2)富而不骄者,未尝闻之;贫而不恨者,婴是也。所以贫而不恨者,以善为师也。

3.请仔细阅读甲段,说说楚人为什么侮辱晏子,又是怎样侮辱晏子的。

4.乙段中能体现晏子治齐有方、政绩显赫的一句是 ;晏子“中食”“肉不足”说明他生活清贫。他辞封地,说明他 。(用原文回答)

5.甲、乙两段讲述的都是晏子的故事,请你说说从中表现晏子的性格特征是否一样。

参考答案:

1.(1)身材矮小(2)使臣(3)推辞(4)清平

2.(1)齐国的都城临淄有七千五百户人家,人们一起张开袖子,天就阴暗下来;一起挥洒汗水,就会汇成大雨;街上行人肩膀靠着肩膀,脚尖碰脚后跟,怎么能说没有人呢!(2)富贵而不骄奢,还未听说过这种情况;贫穷而不怨恨,我就属于这种情况。我能做到穷而不怨恨,那是因为把善行作为老师。

3.因为晏子身材矮小。 在大门侧开小门迎接,并讥笑齐国无人。

4.政平民说 以善为师

5.不一样。甲段表现的是晏子维护了国家的尊严和个人的尊严,打击了楚国的气焰,表现了晏子能言善辩,思维敏捷,充满睿智。乙段表现的是晏子治国的业绩和宁居清贫、廉洁奉公的精神。

文言文阅读

【甲】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选自诸葛亮《出师表》)

【乙】

九年,亮复出祁山,以木牛运,粮尽退军,与魏将张郃交战,射杀郃。十二年春,亮悉大众由斜谷出,以流马运,据武功五丈原,与司马宣王对于渭南。亮每患粮不继,使己志不申,是以分兵屯田,为久驻之基。耕者杂于渭滨居民之间,而百姓安堵,军无私焉。相持百余日。其年八月,亮疾病,卒于军,时年五十四。及军退,宣王案行其营垒处所,曰:“天下奇才也!”

(选自《三国志·诸葛亮传》)

1.解释下列句中加點词语的含义。

(1)庶竭驽钝,攘除奸凶

(2)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

(3)亮悉大众由斜谷出

(4)亮每患粮不继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

(2)耕者杂于渭滨居民之间,而百姓安堵,军无私焉。

3.请仔细阅读甲段,说说作者临行之前从哪些方面提出了要求,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4.乙段中的“使己志不申”,请你从甲段中找出诸葛亮的“志”是什么。

5.乙段中引用宣王的话“天下奇才也!”的目的是什么。

参考答案:

1.(1)希望(2)怠慢,疏忽(3)统率(4)担忧

2.(1)陛下自己也应该认真考虑国家大事,征询治理国家的好办法,听取正确的意见,深切追念先帝的遗训。(2)耕垦的蜀兵掺杂在渭水的居民之间,而百姓安居,军队从不扰民以利己。

3.从三方面提出要求:对自己,讨贼;对群臣,进言;对刘禅,自谋。情词恳切,结束语中,饱含依依不舍之情。

4.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5.这是从侧面烘托诸葛亮的才干和行军布阵的机巧,这样的侧面描写与正面描写相结合更能突出人物的形象。

附乙段译文参考:

建兴九年,诸葛亮再出祁山,用木牛运输,粮尽退兵,与魏将张郃交战,射死张郃。建兴十二年春天,诸葛亮统率全部大军,由斜谷开出,用流马运输,占据武功县五丈原,与司马宣王在渭水之南对垒。诸葛亮经常担忧军粮供应不上,使自己的大志不能实现,因此分兵屯田,为长期驻兵打下基础。耕垦的蜀兵掺杂在渭水的居民之间,而百姓安居,军队从不扰民以利己。就这样相持了一百多天。这年八月,诸葛亮病重,死在军中,当时五十四岁。军退之后,宣王仔细观察他安营筑垒的处所,说:“真是天下奇才!”

文言文阅读

【甲】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疠,去死肌,杀三虫。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永之人争奔走焉。

(选自《捕蛇者说》)

【乙】

张姓者,偶行溪谷,闻崖上有声甚厉。寻途登觇,见巨蛇围如碗,摆扑丛树中,以尾击树,树枝崩折。反侧倾跌之状,似有物捉制之。然审视殊无所见,大疑。渐近临之,则一螳螂据顶上,以刺刀攫其首,攧不可去。久之,蛇竟死。视额上革肉,已破裂云。

(选自《聊斋志异·螳螂捕蛇》)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黑质而白章

(2)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3)闻崖上有声甚厉

(4)以尾击树,树枝崩折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

(2)反侧倾跌之状,似有物捉制之。

3.请你说说甲段重点是突出蛇的什么,又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的。

4.读了乙段之后,你明白了什么道理?请选择一个方面简要地表述出来。

5.这两段文字都是写蛇的,请你说说它们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不同。

参考答案:

1.(1)质地(2)晒干(3)凄厉(4)用

2.(1)那时开始,太医用皇帝的命令征集这种蛇,每年征收两次,招募能捕捉这种蛇的人,(用蛇来)抵他们的赋税。(2)那种翻来覆去滚动跌打的样子(情状),好像有什么东西在捕捉制服它。

3.这一段重在写毒蛇之“异”,从三个方面加以描绘:一是颜色之异,二是毒性之异,三是用途之异,可以用来治愈麻风、手脚拳曲、脖肿、恶疮,消除坏死的肌肉,杀死人体内的寄生虫。

4.示例:螳螂杀死大蛇的故事告诉我们,弱有所长,强有所短,只要以己之长攻敌之短,就能克敌制胜,弱者也可以战胜强者。(其他言之成理也可)

5.甲段重在叙述,主要是作者设置一个悬念,为下文埋下伏线,暗示了当时的世上还有比毒蛇更毒的东西,使读者产生了急切读下去的愿望。乙段重在描写,作者意在通过描写螳螂捕蛇的故事来说明一定的道理。

文言文阅读

【甲段】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乙段】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2)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3)隔篁竹,闻水声

(4)青树翠蔓,蒙络摇缀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2)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3.甲段中从听觉上看,富春江有哪些迷人景色?找出具体语句来。

4.乙段中作者写景采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5.甲、乙两段中都写到了鱼,请你说说这两段作者写鱼的目的是什么。

参考答案:

1.(1)散尽(2)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3)竹林(4)翠绿的藤蔓

2.(1)(树上的)蝉儿长久不断地鸣唱,(山中的)猿猴也时刻不住地啼叫。(2)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

3.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4.作者采用的是“移步换景”的手法,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去领略各种不同的景致,具有极强的动态的画面感。

5.既生动形象地展现了这两个地方景物的特征,同时作者也以可以看到鱼的情景间接地烘托了水清澈见底的特点。

文言文阅读

【甲段】

成王封伯禽于鲁。周公诫之曰:“往矣,子无以鲁国骄士。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也,又相天子,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吾闻,德行宽裕,守之以恭者,荣;土地广大,守以俭者,安;禄位尊盛,守以卑者,贵;人众兵强,守以畏者,胜;聪明睿智,守之以愚者,哲;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智。夫此六者,皆谦德也。夫贵为天子,富有四海,由此德也。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可不慎欤?”

(选自《周公诫子》)

【乙段】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选自诸葛亮《诫子书》)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又相天子

(2)守以俭者

(3)可不慎欤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2)夫贵为天子,富有四海,由此德也。

3.读了甲段之后,请你说说上文可分为几层,每层的起止及大意分别是什么。

4.仔细阅读乙段,请你说说在诸葛亮看来,一个人要成才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

5.联系上面两段和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你对“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这句话的理解。

6.《周公诫子》一文与诸葛亮的《诫子书》一样,也是告诫子孙的文章,但两篇文章所告诫子孙的内容是否一样?

参考答案:

1.(1)辅佐(2)行为约束而有节制,不放纵(3)谨慎,慎重

2.(1)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增长才干必须刻苦学习。(2)贵为君王,之所以拥有天下,是因为遵从了这些品德。

3.分为两层。第一层是第一句,交代周公诫子的背景,突出诫子的必要性、重要性。第二层从第二句“周公诫子曰”到结尾:写周公诫子。

4.淡泊、立志、惜時。

5.示例:人生的投资要想增值先要立志,不愿意努力学习,就不能够增加自己的才干。但学习的过程中,决心和毅力非常重要,因为缺乏了意志力,就会半途而废。

6.不一样。《周公诫子》告诫的内容是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就怠慢、轻视人才。 《诫子书》告诫的内容是人要立德、要修身。

附乙段译文参考:

有道德修养的人,是这样砥砺意志、培养性情的,他们常静思以修身养性,以生活俭朴及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非清心寡欲就不能使自己的志向明确坚定,非安定清静就不能为实现远大理想而长期刻苦学习。要学得真知必须使身心在宁静中研究探讨,人的才能是从不断的学习中积累起来的;如果不下苦功夫求知,就不能增长与发扬自己的才干;如果没有坚如磐石的意志就不能使学业成功。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自己以达励精图治;冒险草率、急躁不安就不能陶冶性情使节操脱俗。如果任年华与岁月虚度,志愿与时日消磨,最终就会像枯枝落叶般一天天衰败下去。这样的人不会为社会所用,而有贡献于社会,最终只有悲伤地困守在自己的穷家破舍里,到那时再后悔也来不及了!

猜你喜欢

口技晏子语段
擅长口技的猎人
晏子不辱使命
【重点】语言文字运用:语段压缩
浅谈低年级语段仿写的指导策略
晏子使楚
浅谈口技表演的技巧与训练
晏子使楚
晏子辞退高缭
从“一”字入手读《口技》
依存消解、一致性计算与浮现和语段计算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