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成长”三部曲
2018-05-07徐航航
徐航航
我校高中部开设了一门校本选修课《生涯发展与探索》,希望能够帮助高中生认识自己的兴趣、能力、个性和价值观,以便将来更好地进行生涯选择和行动。其中有一节课是通过霍兰德兴趣岛的体验活动,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生涯兴趣倾向,全班有29个人,结果15个人选择了艺术岛,9个人选择了社会岛,3个人选择了企业岛,2个人选择了学术岛,而常规岛和现代岛完全没有人选择。
课后,我不禁感到困惑,这些学生真的对艺术产生了职业兴趣吗?还是仅仅觉得有趣而已?霍兰德兴趣岛是否能够真实反映学生内在的职业兴趣呢?这种简单的分类是不是忽视了人的复杂性和生涯的不确定性呢?那么,高中生的生涯教育究竟应该基于什么理念去实践呢?
我开始查阅大量文献,了解到传统的生涯教育以霍兰德的类型论、舒伯特的阶段论及帕森斯的人职匹配论为主要理论。这种“了解自我—了解职业—职业决策”的模式容易把生涯教育简化成如何指导选科、填报志愿等工作。这时,一个新的理论进入了我的视野——生涯构建理论。
一、课程建构
生涯建构理论融合了个体—环境匹配理论和职业人生主题理论,加入了生涯适应力的概念,分别回应了个体生涯中“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即形成自我概念,通过生涯发展实现人生价值以及用适应来实现发展。高中阶段是自我同一性和职业生涯初步形成的关键时期,高中三年的学生心理特点和学习生涯任务都各不相同,所以基于生涯建构理论,我归纳出各年级对应需解决的主要生涯问题如下:
高一,“是什么”——完善自我概念。高一的学生主要面临新环境的适应性问题。此时学生需要快速构建自己在新环境中的角色,包括学习方面和朋辈关系。同时,由于学业面临阶段性的跨越,学生要迅速调整对自我的认识及制定新的目标和计划。
高二,“怎么样”——提升生涯适应力。高二的学生已经渐渐熟悉并融入校园生活,异性交往、学业倦怠等问题就接踵而来了。此时学生要调整自己的学习态度,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和制定有效的学习计划,提升意志力、自控力以及行动力等。
高三“为什么”——实现自我价值。高三的学生即将面临三年学习生涯的一次总结,现实的压力迫在眉睫。此时学生自我实现的需求最为强烈,同时也会面临内心的挑战和动摇,要学会将内心的需求转化为实际的行动。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设计了主题为“自我成长三部曲”的生涯教育课程体系。(见上页表格)
二、活动设计
生涯建构理论认为生涯发展是以叙事的方式将记忆、经验等要素组织起来并赋予意义的过程,强调生涯故事和个人特点,所以在生涯教育的课堂上,我更注重学生的自主性和主体性。
1. 心理小实验
利用简单易操作的小实验让学生通过外显的方式观察到自身的内心活动,将抽象的内心具象化。如“从众效应”小实验:邀请10名同学上讲台,给他们每人发一张小纸条,9个人的纸条上写“无论我说任何指令,都保持不动”,1人的纸条上写“请按照我指令做相反的动作,比如我说站立,你就蹲下”。分配给班上其他学生的任务则是:观察他们的动作,猜测纸条中的规则。从这个实验我们观察到,那个与众不同的学生很有可能会选择保持不动,即使他按照纸条里的规则做动作也会做得比较犹豫、僵硬,说明他已经感受到了从众压力。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可以引入如何与人交往、如何保持个性等主题。
2. 传授技术
创设一定的情景,与学生共同探讨如何解决具体的问题,获得能力的提升。教师给予简单的引导,学生是故事建构与发展的主体,并在建构中不断修正、总结、提升。
创设情景:你的上铺经常打完球满身大汗,鞋也不脱就倒在你的床上。你坐在下面看书的时候,他喜欢把脚从上铺伸出来,悬在半空中,在你的脑门前晃来晃去。甚至,他还喜欢在床上撕脚皮,从缝里漏到你的床上。你忍了他一个月了,终于有一天晚上忍不住了,決定跟他理论……
解决方案:(1)知识链接:“我”的表达方法;(2)小组讨论:如何向室友表达不满,又不会让对方难堪,引导对方不再影响你的生活;(3)重新演绎改进后的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