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突围
2018-05-07陈嘉欣
陈嘉欣
在三危山粗犷雄健的气势、惊心动魄的佛光中,余秋雨云游至此,全身沐浴在我佛恩泽的金光中,身如琉璃,思如泉涌。三危山虽绵延数十公里,却仍未能够绵长得足以触到西天的晚霞而得以披一身霓裳,与其对面的莫高窟相比,无疑大大失色了。然而這位行者以笔作勺,将彩霞泼了它一身—于是三危山在他的笔下,成了莫高窟最亲密、最贴切的映壁,辉映了一段段厚重的华夏文明,顿时一个个朝代的朱门次第敞开!
当余秋雨还是阿雨的时候,便已在文字和数字中得到熏陶和浸染。
阿雨七岁就开始代替母亲为乡亲们解读这些希望与期待—每一页薄薄的信笺都穿越了千山万水,包裹着一个家庭的思念与期盼;每一张薄薄的汇款单,都承载着一个家庭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责任。更何况,一封封信笺穿越了万水千山崇山峻岭的阻隔方才到达这里,那上面的文字被赋予了长途跋涉的沧桑和深情,其意义早已超越了一堆象形符号太多太多,他又怎么忍心不将它们传达出来?当阿雨稚嫩的嗓音在油灯火苗的明灭间响起,便注定了他要比一般在农村长大的孩子更早地接触到人世间的万象,辨识世间人情的细节奥秘,使他更早地从一个小村落里认识到了中国大地。
在家中的储物室,藏着阿雨早逝的伯伯早年的书籍。阿雨与母亲一起把储物室清理成“学习室”,从小学高年级开始,阿雨一有空便往“学习室”里跑,时常沉浸在阅读的快乐中不能自拔。在这个小小的储物室里,透过一扇小小的窗户,阿雨开始阅读红楼烟云,阅读家、春、秋的兴衰存亡,阅读丹麦的红房子中美丽的童话世界……
于是,他远离喧嚣和嘈杂,仿佛是在山水风物中得到了最好的慰藉和安抚,他一次一次出走,一次一次放逐,不知不觉已十五年。
十五年后,他行走过程中所记下的文字,汇编成集,畅销之势不可挡,使他这个读戏剧专业的学生、管理高校的院长、行走万里的行者,成了一个文化名人。
而余秋雨广阔的视野,融入诗意的语言,加上戏剧的张力与电影的表现手法,彻底地颠覆了中国游记惯用的形式和内容,形成了独特的余氏风格,在上海乃至整个中国的文学界独树一帜。
【点评】
文章由来憎命达,穷而后工灵感发。眼前云锦用在我,一片诗心赋天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