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烟火
2018-05-07姜雨潇
姜雨潇
《史记》里讲:“鸡鸣吠狗,烟火万里。”
刘禹锡说:“云间烟火是人家。”
仔细想想,果真。人声及处,便有人家;人家落处,必有烟火;云间烟火,星点人家;万里烟火,天下太平。那冉冉的烟火,沾着黎明的一畦露水,糅着农人挥洒的汗水,用千百年来一如既往的温热唤醒倦狗晨鸡的吠鸣,升腾起农家新的一天。
我与烟火的缘分,始于外婆家的灶台。小时候我常回外婆家,那回我骑在堂屋的长凳上晃荡着两条腿,等着喷香的晚饭端上桌。外婆在厨房喊我母亲,用土话吩咐着什么,我竖着耳朵,却听得一头雾水,“那是什么东西?”语毕,外婆和母亲都不客气地笑了。婶婶引着小小的我去了厨房——当然是去看灶台。外公正生着火,锅里盛着水。我从未见过如此新鲜的物什,越凑越前——直到一股浓郁的白烟猛地冲出来,涌进我的鼻孔肺腔,我才窜到母亲身后哇哇大哭起来。当然,这个反应自然是“一哭激起千层笑”。
我与烟火相识,亦相伴。童年每次去外婆家,我一天到晚在田里撒欢儿,等玫瑰色的天幕浮起几朵“白云”,肚子就突然间饿得咕咕叫了。那也没什么好说的,回家。饭后,我们几个孩子常坐在尚有余温的灶台上,对面毛茸茸的小鹅探头探脑,和我们深情对望。母亲洗着碗,絮絮地讲她小时候的事,如何“偷”人家地里的菜,如何搬条小凳子“跋山涉水”去看露天电影——大伙笑着闹着一块去,路上还能相互扶持。她说,小时候最喜炊烟,炊烟起了也就有饭吃了,有次她和弟弟把外婆藏好的红薯偷偷摸摸煮了两三个,可惜烟火太调皮,招来了外公的一顿揍。可下一次,他们仍是不改。
小时候我常疑惑,乳白的烟如何从灰黑的灶台中逸出,又将雪白的墙染黑。长大些我又开始疑惑,我非远行者,亦非落魄人,不曾尝过乡愁的滋味,缘何如此眷恋这烟火?这些问题有的我想明白了,有的仍未找到答案。可我知道,我将渐渐、渐渐寻不到答案了。千百年来一如既往的炊烟,渐渐、渐渐少了。
炊烟是游子的脚,是浪人的胃。我与它相伴,亦相哀。
前些天,我回了趟许久未归的外婆家。乡下天黑得早,我面前灯火一片,树影斑驳。是灯火,不是烟火。烟火那慢悠悠的速度,怎能赛过日新月异的新生活?那单薄苍白的烟火,怎能敌过时代的巨大洪流?万家的烟火,并着那些落后的农具、古老的歌谣,被遗弃在农耕时代的“糟粕”中了。
我推开寂掩的木门,日光灯在屋里发着清冷的光。小姐姐打开冰箱拿出冰饮,母亲浏览着微信,我本能地觉得应该说句话,弥漫的安静让我心惊。可我张着嘴,直到舌头也发了凉。我转身,决然,去寻我的烟火。
灶台还在,只是旁边多了崭新的煤气灶,燃着幽蓝色的火苗。房子是多了,也漂亮了,而村庄却越来越寂寥了。青壮年去了城里,孩子也被送进城里上学,虽然村小学的墙刷了一遍又一遍,可还是留不住望子成龙的父母心。在平时,能见的多是些老人,或是孤独地坐在门前,或是聚在一起东拉西扯。那些山歌老调,赶牛的吆喝,鸭鹅欢叫的情景,竟不知不觉地成为了记忆。村庄的生命力,去了哪儿呢?荒凉的村庄,无踪的炊烟,使得我莫名其妙地想起鲁迅的《故乡》。
烟火给人的守望,从来不在火光,而在温度,在于人心的归属。穿过荒野的浪子看到炊烟,便不再害怕黑暗;万里远行的游子看到炊烟,便想起故乡的母亲。可如今的人们见不到它了,失了根的人,只有高樓大厦的梦想,只有头顶支离破碎的天空。想着想着,我流下泪来。
我向母亲诉说,母亲却笑了。“不尽然,”她说,“你觉得村庄不再是你以前的淳朴家园了,是吗?可你知道‘新农村建设吧?村庄的未来会越来越好。你没看到炊烟,可它只是以另一种形式存在了,它存在于村民的血液里,一样能生生不息!”
我明白了,我希望未来的村庄能越来越好。至于烟火,我愿与它相携,前往更美好的明天。母亲点燃许久未用的灶台,给我下饺子,烟火熏得眼睛生疼,泪流不止。
猛灌下一碗热汤,我感觉好像肠子也给热气捋直了。
若有空,愿与你共食一碗烟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