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讲好春天里的故事?
2018-05-07柴俊杰
◇ 柴俊杰
从2011年中宣部组织中央主要新闻单位开展“新春走基层”全国性采访活动以来,如今该活动已经成为新闻战线的一个重要品牌,深受百姓关注与喜爱。2018年的春节是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之后迎来的第一个新春佳节。如何去发掘基层的新精神、新风貌、新干劲、新氛围,充分展现走进新时代的基层新气象,是每一个新闻工作者在新春走基层之前应该备好得功课。
要写出基层的新气象
春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每一个中国人对这一传统节日都有着浓厚的深情。多年来,我们的记者“新春走基层”活动一直遵循得原则就是“把焦点对准基层,聚焦大众,讲述最感人的故事,传播最真切的画面,传递最温暖的力量,让‘新春走基层’活动真正贴近普通群众,走进大众生活。”
多年来,由于思维的惯性,“新春走基层”活动媒体多集中报道春运、农民工返乡、在工作岗位上过春节等现象。走进新时代,要展现基层新气象,记者新春走基层该怎样选择角度去报道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该如何通过鲜活的例子体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三晋大地上的生动实践?理念决定行动,要写出新时代的新气象,不能像以往一样发散性地去采访,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必须要有方向,有所取舍。要确定好主题,通过春节这个欢乐祥和、积极向上的暖格调,多形式充分展示新春百姓的幸福生活,带回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洋溢着喜气的生动故事。
《山西农民报》2月27日推出的“记者新春走基层”特别策划,就是一次备足功课、有组织有目的去展现基层新气象的大型采访活动。
在“记者新春走基层”之始,山西农民报编委会就结合本报特点,把这次策划确定为要围绕“乡村振兴”这个时代主题来做,要求每一个走基层的记者都要围绕乡村振兴战略的五方面要求来选择采访对象,要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写出时代新气象。于是,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5方面总要求,我们的记者采写了23篇稿件,其中包括《王石屯的连翘种植基地引来远方客》等6篇体现“产业兴旺”的稿件,《西汉村用上了新能源》等3篇体现“生态宜居”的稿件,《满村书香文化年》等6篇体现“乡风文明”的稿件,《朔城七里河村有个好书记》等4篇体现“治理有效”的稿件,《刘玉旺的欢乐中国年》等4篇体现“生活富裕”的稿件,写出了在大得时代背景下,山西农村在各个方面呈现出来的新气象,通过小故事反映大变化、小切口呈现大主题、小视角折射大时代、小人物体现大精神。
要关注群众的获得感
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广泛,获得感也发生了变化。和以往相比较,大家会期盼居住条件更加舒适,社会保障更加可靠,教育条件再上台阶,有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和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对公平正义、共同富裕也提出了更高要求。记者新春走基层,则应该回应新期盼,洞察新需求,把关注民生的新闻作为永恒的选题。
政策好不好,要看乡亲们是哭还是笑。阳曲县黄寨镇录古咀村72岁的村民刘玉旺老人告诉本报记者,今年的春节是他记忆中过得最开心最幸福的一个春节。因为“去年以来,录古咀村依托1500亩桃林和苹果林发展乡村旅游,投资250万元新建10栋乡村旅游客栈,投资218万元建成42栋67亩大棚采摘观光园;并通过土地流转打造中药材种植基地,新建了村民之家,完成了村庄街巷改造,上下水改造,天然气置换等基础设施改造工作,全村80%以上的农户做饭取暖都用上了天然气,村庄面貌真正实现了焕然一新,乡亲们的生活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正月初一,本报记者在武乡县魏家窑村为村民拍摄的全家福
把群众放在心上,把心放在群众身上。带着问题走基层,多问多看多思考,多维度看问题,多角度解难题,推动社会进步,这是新闻工作的意义和价值,更是新闻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面对新农村出现的“煤改气”,我们的记者会问:用天然气费用高吗?阳曲县东黄水乡小汉村村民王婶子这样告诉本报记者:“我们每户人家只掏了1900元的入户改装费,政府就把天然气管网牵到了家,给咱挂上壁挂炉,接好燃气灶。虽说咱不知道政府给咱补贴了多少,可肯定是政府心里装着咱老百姓,为咱谋实事嘞。以前一个冬天下来烧煤取暖怎么也要花小3000元,现在用气政府有补贴,我估计啊一个冬天下来出不了太多钱,这个工程真心搞得不赖。”
民生问题无小事,处处留心皆民生。把老百姓的安危冷暖时刻放在心上,脚下沾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只有用脚步承载对群众的牵挂,才能在新春走基层的活动中赢得群众为你点赞,才能把为人民造福的事情真正办好办实。
要讲好时代的新故事
一个好故事就是一个时代的记忆。新时代、新思想、新征程。讲好新时代的新故事是新闻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越是宏大的主题,必然会在具体而细微的个体感受中得以升华。要学懂、悟透、做实十九大精神,新闻工作者就应该以新春走基层活动为契机,把民族复兴、国家强大的中国梦与老百姓切身相关的身边事融汇贯通起来,落细落小到群众最关心的生活小事上。这样的故事才会有高度、有温度,增信心、暖人心。
脱贫攻坚是事关国计民生的大事。如何讲好一个县一个乡一个村的脱贫故事?我们的记者这样说:正月初六,春光明媚,伴随着稀稀拉拉的鞭炮声,左权县麻田镇后柴城村杨文秀把刚洗了的护林员工作服抻了又抻。如今,杨文秀的日子越过越好,家里也盖起了新房,但是院子里的一处旧房子他仍保留着,舍不得拆掉。一新一旧两栋房子形成鲜明的对比,见证着杨文秀这几年的生活变迁。光伏扶贫、金融扶贫、生态扶贫……近年来,左权县为落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政策,因地制宜,推出了各种扶贫“馅饼”,麻田镇柴城村的村民杨文秀便是其中一名受益贫困群众,牢牢地接住了这天上掉下来的“馅饼”,而且吃得有滋有味。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为中国农村未来发展绘出的宏伟蓝图。在乡村振兴的征程中,在“三农”生产一线的群众是怎么做得?他们有什么话要说?我们的记者这样来讲述:新年伊始,高平市开化寺鑫森源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张永平在园区新规划了采摘园、认养园、体验园、设施果园、生态养殖园等,打算借景区打造一个生态农业观光园,让久居城市的人回归自然,体味“住一天农家屋,干一天农家活儿,吃一天农家饭”,同时吸引周边学校来此开展“寓教于游、寓教于乐”活动。增加农产品的商品量和农业附加值,加速传统农业向现代新型农业的转变,是振兴乡村经济、优化农业结构的有效措施。张永平说,他将努力在当地建设一个以规模化种植加乡村休闲旅游为一体的现代化农业园区,助推王村的早日振兴!
一个又一个的新春走基层故事,情牵着老百姓的吃穿住行,透露出生动的时代气息。一位新闻界前辈曾经说过,新闻报道的感染力有多强,要看扎到基层的根有多深;新闻记者的追求梦想有多大,要看他所深入的基层有多广。走进新时代的三晋大地,处处呈现出让人精神振奋、让人激情满怀的新气象,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只有扎根基层,脚上沾泥土,笔下带露珠,才能捕捉到时代的脉搏,才能讲好新时代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