岷县中药材产业扶贫问题探讨
2018-05-07刘养卉黄依依
刘养卉,黄依依
(甘肃农业大学管理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产业扶贫是根据贫困地区的自然条件、发展情况、经济水平等条件,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应为中心,以产业发展为主体的扶贫开发过程。产业扶贫能够有效的解决因贫困所带来的生存和发展问题,从而促进贫困个体与贫困区域协同发展,实现广大贫困地区集体脱贫致富的目标[1]。20世纪末、21世纪初以来,国内学者、专家开始关注农村扶贫模式、发展、政策等方面问题,对农村产业扶贫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金承相等[2]在对精准扶贫的基本内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提出了产业化扶贫开发中如何实现精准化目标的基本思路;莫光辉[3]梳理了我国产业扶贫的发展进程和主要模式,认为我国产业扶贫实践虽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依旧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马楠[4]基于民族地区特色产业开发扶贫的价值分析,给出了民族地区特色产业精准扶贫的路径选择。岷县是国家级贫困县和六盘山区58个重点贫困县之一,贫困发生率高达17.27%。中药材是岷县的特色产业,其中以“岷归”最为闻名,被誉为“中国当归之乡”。在精准扶贫战略背景下,研究岷县中药材产业、实现中药材产业扶贫,是实现岷县脱贫致富、达到小康的重要途径。
表1 岷县2011—2015年中药材种植面积和产量[5]
1 岷县中药材产业扶贫现状
1.1 中药材种植面积逐年增加
以当归为主的中药材产业作为推动岷县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中药材产量和种植面积逐年增加。近5年来,中药材种植面积从2011年的168 20.00 hm2增加到2015年的23 740.00 hm2。其中当归的种植面积从2011年的6 833.33 hm2增加到2015年的10 160.00 hm2,占全县中药材种植总面积的42.79%,产量从2011年的30 533.40 t增长到2015年的32 633.80 t(表1)。中药材种植总产额达到28亿元左右,中药材种植业收入占农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60%左右。
1.2 市场不断扩大
至2016年年底,全县有中药材加工营销企业126家、合作社532户,年加工各类中药材4万多t,其中当归加工量达2.4万t,现已形成了种植标准化、加工精细化、营销市场化、产品品牌化的基本格局,形成集育种、种植、加工、销售于一体的陇药局部产业链,其中岷海、天容、顺兴和等逐步成为了县内龙头产业。进一步加强与省外科研单位的合作,开发了新型系列产品,有7家中药材加工企业被认定为市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同时采用“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贫困户)”“企业+基地+农户(贫困户)”的模式,共同建成中药材标准化种植基地84个,面积达3 132.10 hm2,其中在各贫困村建立种植基地53个,总面积达1 704.27 hm2[6]。
1.3 多种路径实现脱贫
岷县已建成梅川中药材市场和“中国当归城”专业市场,年交易达15万t,交易总额为36亿元,常驻省外客商280多家,流动客商650家[7]。为实现贫困人口脱贫,全县150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全部成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贫困户5 273户,大力实施“电商+合作社+贫困户”模式,有力的促进了农业发展,农民增收。截至目前,全县121个贫困村发展电商145家,带动贫困群众4 100多人脱贫,人均年增收600多元。全县已建成覆盖县、乡、村的电子商务三级公共服务体系,拥有乡级电子商务服务站18个、村级电商服务点242个,开设各类土特产网点342家,电商从业人员6 320多人,全县电子商务销售额达到8 318.75万元[8]。
2 岷县中药材产业扶贫存在的问题
2.1 资金短缺
在对当地十里镇曹家村进行入户调查中,通过走访120户贫困户了解到,村中青壮年劳动力大都外出打工,留下来的都是老人和儿童,且大多数都有病在身。分析贫困户致贫原因,其中有54户因缺资金致贫,占总贫困户的45%;49户因学、病致贫,占总贫困户的41%;其余17户因缺劳力、技术、土地致贫,占总贫困户的14%。
表2 十里镇曹家村贫困户致贫原因
2.2 贫困户种植中药材缺乏专业指导
在走访的120户贫困户中,院落里随处可见晾晒采摘的中药材,每家都种植中药材及其他农作物,人均种植面积不足0.067 hm2,家庭年总收入1万元左右。所谓药材销售也只是有人上门以极其低廉的价格收走这些原材料,并无专业人员指导种植和收购,“企业+基地+农户(贫困户)”的扶贫模式并未在实际中体现出来。
2.3 相关扶贫政策未落实处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完善支持政策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完善财税、信贷、保险、用地、项目支持等政策,培育发展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探索开展粮食生产规模经营主体营销贷款改革试点;健全土地流转服务体系,引导农民以多种方式流转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加强农民合作社规范化建设,相关扶持政策向规范化、示范性农民合作社倾斜;支持龙头企业转型升级,强化科技研发,创新生产管理和商业模式;支持各类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推广农业生产经营环节服务外包、土地托管、代耕代种、联耕联种等综合服务模式,建设一批集收储、烘干、加工、配送、销售等于一体的粮食服务中心。
曹家村作为岷县150个建档立卡贫困村之一,成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社,但在走访过程中看到的只是一间挂了牌子新建的样板房,屋子里几处贴有“收货处”“寄货处”的标识,货架上也摆放着几件当地的特产,屋外的挂牌上写着收寄货销售流程以及合作的快递公司。但在询问合作社相关人员时他们却什么都不知道,只是说自己对这些并不了解,问当地特产具体有没有通过网店进行销售,也一概不知。
2.4 龙头企业带动力弱
岷县正式登记注册的中药材加工企业有117户,其中顺兴和、岷海、天容是县内的龙头企业。调查发现,作为龙头企业之一的顺兴和中药材有限责任公司精深加工水平有限,系列产品开发少,产品附加值低,只能够出售原材料或是初级加工,如当归头圆片、脱皮当归头,野生黄芪切片等。这些龙头企业规模小,实力弱,无法起到带头作用,当地更没有国字号的大企业入驻。
岷县地处西北贫困地区,信息接收能力弱,农户们只能根据自身经验或者模仿别的地区来决定该种哪种药材。但中药材价格涨幅不定,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而出现忽高忽低的价格走向,例如党参的价格从2009年8月的9元/kg上涨到2011年8月约90元/kg,增长幅度近10倍。龙头企业作为“企业+基地+农户(贫困户)”中占有主导地位的一部分,应洞悉市场走向,指导农民科学种植,避免出现“药贱伤农”的现象。
3 中药材产业扶贫对策建议
3.1 加大科技投入,解决相关难题
根据产业发展的需要,培育开发中药材产业人才,聘请专家依托实训基地、田间课堂对农民进行相关知识技术培训。同时加强与各农业高校、研究所合作,建立中药材标准化种植基地,进一步推动中药材产业链和人才链“两链”建设。组织农民参加技术培训,定期举办农业推广下乡,为农民实地解决中药材种植过程中遇到的难题,不断提高中药材产量和品质[9]。
3.2 实施专业化生产,延长产业链条
聘请相关专家联合当地企业研究中药材新品种,抓好中药材规范化种植技术、优良品种选育和繁殖、病虫害防治与无公害标准化种植技术的引进和推广应用[10]。使农产品从简单加工逐步走向精深加工,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同时应加强对中药材饮品、饮片,相关保健品、化妆品、卫生用品等系列产品的研发力度,通过市场化运营实现企业带动产业发展,进而带动当地交通运输业,服务等各个行业的发展,延长中药材产业链,从而调整农村产业结构。
3.3 加强龙头企业建设,带动产业发展
大力推行“龙头”企业带动机制,完善“企业+基地+农户(贫困户)”和“企业+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模式。龙头企业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11]。政府应当着眼于一些有发展潜力的企业,扶持做大做强这些中药材加工企业,促生出一批龙头企业,打造名优品牌,从而带动当地中药材产业发展。同时应优化投资环境,积极招商引资,吸引大型企业入驻岷县,发现商机,投资中药材的种植与加工,建立药源基地,种植优质中药材产品,使中药材发展更加规模化、产业化,实施专业化生产。政府应出台对扶贫作出突出贡献的龙头企业扶植政策,刺激企业发展,带动农民增收。
参考文献:
[1]唐守祥.产业扶贫是实现精准脱贫之主策[J].理论观察,2017(1):18-23.
[2]金承相,贺丽君,金永海.产业扶贫精准化政策论析[J].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2015(2):118-123.
[3]莫光辉.精准扶贫视域下的产业扶贫实践与路径优化—精准扶贫绩效提升机制系列研究之三[J].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102-112.
[4]马 楠.民族地区特色产业精准扶贫研究—以中药材开发产业为例[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1):128-132.
[5]甘肃发展年鉴编委会.甘肃发展年鉴2012-2016[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7:635;635;573;583,584.
[6]杨世智,白文科.岷县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EB/OL]. (2017-12-5)[2017-09-07].http://www.mxdz.gov.cn/news/JJFZ/2017/912/179121132368K491BFAIDD 01J41C64D.html.
[7]杨如馨.岷县中药材产业中的销售渠道及其优化[J].全球流通经济,2017(14):71-72.
[8]姚香凝.“互联网+”让岷县当归香飘九州[EB/OL].(2017-12-5)[2015-09-15].http://www.mxdz.gov.cn/news/JJFZ/2015/915/1GD1.html.
[9]郭增祥.岷县当归产业现状及发展建议[J].甘肃农业科技,2013(12):23-26.
[10]贺爱萍.庆阳市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及建议[J].甘肃农业科技,2017(7):74-77.
[11]郭增祥.岷县中药材产业现状及发展建议[J].甘肃农业科技,2006(6):3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