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导流墩布置形式对泵站前池流态影响分析

2018-05-07刘亚萌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2018年4期
关键词:前池流态导流

刘 承,陈 奇,蒋 劲,刘亚萌

(1.武汉大学动力与机械学院 水力机械过渡过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武汉 430072;2.湖北省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武汉 430072)

泵站前池连接着引渠和水泵进水口,它的结构设计对于为水泵提供理想进水条件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果设计不合理会使得泵站进口处产生大尺度的涡流、回流和斜流,造成较大的水力损失,进而使水泵发生空化,引起机组振动,降低泵站效率。但是由于地形、施工等因素的限制,泵站前池的结构设计无法做到最优化,或者在最优的结构设计下,泵站进水口的水流流态依然不理想时,可以考虑在泵站前池合理设置导流墩以改善泵站进口处的流态。

本文以湖北省咸宁市嘉鱼余码头第二泵站为研究对象,采用CFD数值方法和模型试验相结合的手段,分析导流墩对大型泵站进水流场的影响,观察流态变化,为泵站前池设置导流墩以达到改善流态效果提供参考。

1 研究对象

余码头第二泵站工程总投资1.238 亿元,总装机3×2 700 kW,设计排水流量为64 m3/s,主要由引水池、泵房、灌溉渠、出水渠等组成,新泵站对原引水渠进行扩挖,新、老站共用新引水渠。泵站的河道、引水渠及前池的设计水位根据实际要求设为22.53 m;引水渠进口的总流量为128 m3/s,新老泵站全部运行时,两泵站入水口的流量相等,即新老泵站进水口的流量分别为64 m3/s。水流由河道进入引水渠,进入新老泵站的进水前池。其中,老泵站前池总长30 m,前池前端长20 m,宽度渐缩,顶部高程17 m,坡度1∶36.4;前池后端长10 m,宽43.35 m,高程16.45 m。新泵站前池总长18.5 m,右侧为导流墩,入口宽度33.22 m;前端长10.5 m,坡度1∶5,顶部高程17 m;后端长8 m,入口处宽度21.4 m,高程14.9 m。引水渠底部与河道底部高程均为17 m(见图1)。

图1 泵站前池模型示意图Fig.1 Pump station forebay model diagram

2 数学计算模型

2.1 湍流模型

数值仿真采用RNGk-ε模型。RNGk-ε模型来源与严格的统计技术,通过在大尺度运动和修正后的黏度项体现小尺度的影响,而使这些小尺度运动系统地从控制方程中去除。

RNGk-ε模型可以更好地处理高应变率及流线弯曲程度较大的流动,包括快速应变、中等涡、局部转捩的复杂剪切流动情况(如边界层分离、块状分离、涡的后台阶分离等)。这些特点使得RNGk-ε模型在本次泵站导流墩流场模拟中有更高的可信度和精度。

2.2 VOF多相流模型

泵站自由液面模拟采用VOF多相流模型,VOF的基本原理是由定义的一个f值来表示自由面上流体的体积变化,f的值为网格单元上流体体积通量的变化、网格本身体积二者之比。其方程表达式如下:

(1)

式中:f的值是随流场变化的,在有流体域的网格内取值为1,在无流体点上取值为0。

在不考虑剧烈相变的前提下对于不可压缩流体,结果连续性介质的特点,f的值是不随质点的运动而改变的,因此其倒数满足:

(2)

对f进行积分可得:

(3)

则VOF模型的方程表达式如下所示,它主要表征了在计算流体网格中流体所占网格单元的体积比例。

(4)

2.3 边界条件及网格划分

对计算域进行网格划分,网格扭曲率Skew小于0.4,网格质量良好,符合工程仿真要求,网格总量550 万个(见图2)。采用VOF非定常法设置各个边界条件,进口采用速度边界,根据设计流量128 m3/s的要求,求得入口的速度为0.408 m/s,新站的设计流量为64 m3/s,各个泵的出口速度为2.228 m/s,老泵站的设计流量为64 m3/s,各个泵的出口速度为0.832 m/s,交界面采用Interface进行对接;上表面设置为大气压,即101 324 Pa,VOF中空气值为1,水的值为0;其他面均为壁面,设置为wall,初始水面高度为5.53 m。

图2 计算域及网格划分Fig.2 Computational domain and meshing

3 仿真结果及分析

3.1 无导流墩数值模拟

图3(a)和图3(b)分别为在无导流墩布置下泵站进水流道10%水位(即池底距水面距离的1/10处,下同)和50%水位处的速度分布云图,图4(a)和图4(b)分别为泵站前池10%水位和50%水位处的流线分图。可以看出:从流道扭面区域开始出现小规模循环涡流,并逐渐向后发展,在引水渠外侧形成巨大规模的循环回流,在泵站进水口前的流态十分紊乱,水流方向产生较大偏斜,不利于泵站取水。因此,考虑在流道中设置导流墩。

3.2 布置导流墩数值模拟

本文选取直线导流墩和曲线导流墩两种类型进行数值模拟计算如图5所示。

图3 速度分布云图(单位:m/s)Fig.3 Velocity distribution

图4 流线图(单位:Pa·s)Fig.4 Streamline distribution

图5 导流墩方案布置图Fig.5Layout of diversion pier

河道中左侧弯道处流速较高,根据水流的流动状态,本方案在此处设置了直线导流墩,对应与之平行的右前方同样设置了一处,直线导流墩长21 m,厚0.9 m,2个导流墩的摆放位置如图5(a)所示。

曲线导流墩方案将直线导流墩改为2个曲线形导流墩,摆放位置不变,在主来流区域,提前进行导流分流,其中内侧壁面曲率半径为100 m,外侧壁面曲率半径为101 m,导流墩长度和摆放位置与直线形导流墩方案相同,如图5(b)所示。

图6(a)和图6(b)分别为布置直线导流墩和曲线导流墩10%水位处流速分布云图,图7(a)和图7(b)分别为布置直线导流墩和曲线导流墩50%水位处流速分布云图,图8(a)和图8(b)分别为布置直线导流墩和曲线导流墩10%水位处流线图,图9(a)和图9(b)分别为布置直线导流墩和曲线导流墩50%水位处流线图。可以看出:直线导流墩对来流的转向效果较差,流场全局流速分布不均匀,流速突变明显;在曲线导流墩条件下,流速分布更为均匀,变化平稳,无流速突变。此外,直线导流墩后方低速区延伸距离较长,对来流的阻碍作用较为明显,而相对于直线导流墩,曲线倒流墩条件下的流场外侧流速值较大,水流流向河道外侧的趋势增强,可提高新站取水条件。因此,在曲线导流墩条件下,河道内外两侧流速值差距减小,截面速度变化梯度降低,可以使来流更均匀的流入引水渠。

4 水工模型试验

4.1 模型试验设计

进行模拟实验时为更加真实有效的反映出流体的运动特征,需要在模型与实物之间建立适当的相似关系,这种相似被称为力学相似,一般在实物与模型相对应点的几何外形、运动状态、受力情况都能够保持一定的相似。

(5)

式中:X为某一物理量(如图特征长度,加速度等);p、m分别为原型和模型;r为比例尺。

本次泵站水工模型试验的研究采用的是弗劳德模型。

(6)

图6 10%水位处速度分布云图(单位:m/s)Fig.6 Velocity distribution on 10% of water level

图7 50%水位处速度分布云图(单位:m/s)Fig.7 Velocity distribution on 50% of water level

图8 10%水位处流线图(单位:Pa·s)Fig.8 Velocity distribution on 10% of water level

图9 50%水位处流线图(单位:Pa·s)Fig.9 Velocity distribution on 50% of water level

Frp=Frm

(7)

速度比例尺在该弗劳德模型中,不是作为主要的比例尺,而是重力作为主要的因素,故弗劳德模型也成为“重力相似弗劳德模型”,主要适用于水工结构、明渠水流、波浪阻力和闸孔出流等现象的模型试验中(见图10)。最终采用模型与实际线性比例尺为1∶30,比例尺计算值如表1所示。

表1 水工试验模型比例尺计算表Tab.1 Scale calculation of hydraulic model test

图10 水工模型试验现场图Fig.10 Site of site hydraulic model test

模型试验的主要观测数据有:①水位测针布置上游水位测点M1,用于记录进水渠进口水位;布置前池水位测点M2,用于实验过程中的水位控制;为了观测各机组进口前横断面的水位差,又分别在新站1号、3号机组、老站2号、8号机组前布置4个水位观测点M3、M4、M5、M6。各水位测点如图11所示。②使用高精度流速仪测量水工模型水流流速大小,截取了A-A、B-B、C-C、D-D共4条直线,每条直线采集5个点的流速数据,采集10%和50%水位高度2种。每组水位高度条件下的流速数据采集点位置如图11所示。③薄壁堰板测量泵站上、下游流量大小:泵站取水口采用三角堰进行流量测量,新、老泵站矩形堰进行测量。④在模型试验过程中,试验工作主要围绕水工模型的流态描述来进行,即在不同的导流墩布置形式,不同工况条件下,对泵站进口、新老泵站的流量,以及流速大小、分布以及流态进行观察和描述,并拍照进行记录。

4.2 试验结果及分析

在无导流墩、布置支线导流墩和布置曲线导流墩三种情况下,分别对每个断面10%水位和50%水位处各个测点的流速进行测量,并将试验值、数值模拟计算的流速值经过比例尺换算后,以及两者的误差值列入表2~表4(每个测点上面一行数据为10%水位处的数据,下面一行为50%水位处的数据)。

在无导流墩时,A3、B3、B5测点处流速误差值偏大;在布置直线导流墩时,A3、B3、B5、C1、C2测点处流速误差值偏大;在布置曲线导流墩时,A3、B3、B5、C5处流速误差值偏大。误差较为明显的测点主要集中在老站前池两侧和引水渠内外两侧。对于测点A3、B3误差较明显的主要原因在于:数值模拟中,老站内侧区域(靠近新站)的水流受到隔流墩的阻碍作用,出现明显滞流现象,流速相对较低,而在实验中并未出现明显的低速区域。对于测点A5、B5、C1和D1处误差较大的主要原因在于:该区域流速较低,流速测量时的数据波动所占比重较高。对于测点C5、D5处误差较大的主要原因在于:由于导流墩对来流的阻碍作用,使导流墩附近及后方小范围区域的流速波动较为明显。

图11 流速采集测点位置示意图Fig.11 Position of flow measurement points

表2 无导流墩时各断面各测点流速试验值、计算值及误差Tab.2 Test value, the calculated value and the error of the flow rate of each section with no diversion pier

表3 布置直线导流墩时各断面各测点流速试验值、计算值及误差Tab.3 Test value, the calculated value and the error of the flow rate of each section with straight diversion pier

表4 布置曲线导流墩时各断面各测点流速试验值、计算值及误差Tab.4 Test value, the calculated value and the error of the flow rate of each section with bend diversion pier

其余大部分测点的误差值在20%以内,因此通过水工模型试验结果可以证明本次数值模拟结果的可靠性,从而保证结论的可靠性。

5 结 语

通过对余码头第二泵站泵站前池数值模拟及水工模型试验分析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1)布置导流墩后,河道两侧流速差距减小,流速变化梯度降低,使来流分配更为均匀。

(2)导流墩对来流具有一定的阻碍作用,造成导流墩后方出现小面积低速区,可能会引起小范围涡流和不稳定流动。

(3)直线导流墩对来流的导向效果较差,造成引水渠外侧出现大规模循环回流,流场全局的流态不均匀;同时,外侧的直线导流墩对来流的阻碍作用较明显,导致导流墩后方大范围区域出现不稳定流动。因此,直线导流墩不能很好地改善新站取水条件。

(4)曲线导流墩对来流的导向效果较好,可以明显消除位于引水渠外侧的循环回流,同时对来流的阻碍作用较小,有利于改善新站的取水条件。

参考文献:

[1] 刘 超, 成 立, 汤方平. 水泵站前池三维流动计算和试验[J]. 农业机械学报, 2001,(6):41-44.

[2] 周济人, 刘 超, 汤方平. 大型泵站前池水流流态的模拟[J]. 水利水电技术, 1996,(9):41-43.

[3] 罗 缙, 詹维源, 林 颖. 侧向进水泵站前池优化设计与减淤研究[J]. 水泵技术,2004,(1):37-41.

[4] 宋 静. 城市污水泵站前池流态改善措施的研究[J]. 江苏农机化, 2005,(1):20-21.

[5] 夏桂梅. 改善泵站前池流态的工程措施浅析[J]. 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 2015,(9):1.

[6] 徐 辉, 段志强, 于永海. 泵站有压前池流态改善措施的研究[J]. 排灌机械工程学报, 2003,21(4):13-16.

[7] 冯旭松. 泵站前池底坎整流及坎后流动分析[J]. 江苏水利, 1998,26(1):31-33.

[8] 罗 灿, 钱 均, 刘 超,等. 非对称式闸站结合式泵站前池导流墩整流模拟及试验验证[J]. 农业工程学报, 2015,31(7):100-108.

[9] 田家山. 大型污水泵站前池进水流态的研究[J]. 给水排水, 1995,(4):5-8.

[10] 刘新阳, 高传昌, 石礼文,等. 泵站前池与进水池整流数值模拟[J]. 排灌机械工程学报, 2010,28(3):242-246.

[11] S Neti, O E E Mohamed.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turbulent two-phase flow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at and Fluid Flow, 1990,11(3):204-213.

[12] 周龙才. 泵站前池隔墩整流的数值分析[J]. 长江科学院院报, 2010,27(2):31-33.

[13] Arakeri J H, Shankar P N. Ludwig Prandtl and boundary layers in fluid flow[J]. Resonance, 2000,5(12):48-63.

[14] 范淑琴, 仲付维. 抽水站整体模型试验研究[J]. 水利学报, 1987,(11):47-52.

[15] Rajendran V P, Patel V C.Measurment of vortices in model pump-intake bay by PIV[J]. Journal of Hydraulic Engineering,2000,126(5):322-334.

猜你喜欢

前池流态导流
专利名称: 导流筒钼质固定装置
导流格栅对发射箱内流场环境影响研究
复合掺合料在高流态特种混凝土中的应用
泵站非常规进水前池的优化设计
实验室小浮选机流态优化对浮选效率影响的试验研究
侧边机组故障对泵站前池流态的影响
风电叶片成型所用导流网导流速率研究
非均布导流下页岩气藏压裂水平井产量模拟
高含沙水泵站侧向进水前池试验与分析
中小型水电站压力前池安全运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