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考改革:小步稳进,积极探索
——钟秉林教授访谈

2018-05-07◎张

团结 2018年2期
关键词:考试改革学生

◎张 栋

(责编 刘玉霞)

高考制度改革是一项关系国家人才选育、社会阶层流动和社会公平的重要公共事务,自 《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出台以来,经过浙、沪试点,现在已经进入全面推开的阶段。针对于此我们采访了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钟秉林教授,请他分析介绍高考改革的举措和未来走向,以飨读者。

记者:我国的高等教育正由精英型教育向大众型教育转化,高考改革如何应对这种高等教育基础格局的转变?

钟秉林:1977年刚刚恢复高考时,报名考生570万,录取28万,录取率5%,高考在恢复之初,就是面向精英化高等教育的选拔需求。1998年我们推行了高等教育大众化战略,急剧扩大招生规模,1998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是9.8%,2002年毛入学率就达到了15%,按国际通行标准就进入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阶段,2016年,毛入学率达到42.7%,预计到2020年,将达到50%,也就是说再过两三年,我们即将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的阶段。2017年,高考报名人数920万左右,招生计划740万,录取率从5%在40年中增加到了80%左右。在这种背景下,高考的任务就不只是选拔尖子人才进入大学深造了,而是选拔合适人才进入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大学深造。

在高等教育逐渐普及化的形势下,高校要满足老百姓对高等教育多样化的需求,适应国家发展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人才的需求,分类分层发展的趋势非常明显。我们既有137所 “双一流”建设高校,这是建设高教强国的重要举措;还有一大批地方高校,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还有一千多所高职高专院校,在专科层次上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全国统一高考已经不能适应所有类型和层次的高校招生选拔需求。

钟秉林,中国教育学会会长,原北京师范大学校长,北京师范大学和东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兼职教授,英国卡迪夫大学名誉研究员。

2014年国务院印发 《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启动高考改革,上海、浙江率先试点,2017年第一批改革试点的学生们高三毕业,进入高考。我们对试点进行了调研,两地高考充分落实了 “实施意见”,改革平稳落地。这次高考改革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分类考试,本科和高职高专分类考试,给学生不同选择,目前一些高职院校有了春季招考,已经实现了注册入学,高中毕业生不需要参加高考了,只要根据高中学业成绩,直接参加高职院校组织的测试,这种测试就不是选拔考试了,而是职业技能的性向测试,作为专业选择的依据。

记者:分类考试可能向本科阶段延伸吗?

钟秉林:目前看这不现实。在本科层次招生中再进行分类考试,不仅使考试的组织过于复杂,没有可行性,也和当前高考改革的方向不符。当前各省陆续取消一本、二本、三本分批次的录取方式,其目的就是打破对高校固化的等级划分。考生对高校的选择,应该依据具体学校、专业的办学水平和质量,而非人为的批次安排。我调研过很多二本、三本和民办高校,其中一些专业办得非常好,比一本院校、重点院校的专业办得还要有特色,但是在分批次录取的制度中,他们只能在二批三批中录取,招不到高分考生,这无论对学校还是对考生都是不公平、不合理的。如果分类考试向本科延伸,那么高校人为等级划分、身份固化的问题仍然得不到解决,还可能更加严重。

记者:在地区间、城乡间基础教育不平衡的背景下,人才选拔的需求和教育资源公平分配的需求之间存在显著的冲突,您怎样看待这种冲突?

钟秉林:公平和效率是高考两个最核心的价值取向。择优选才,选拔合适人才进入不同类型的高校和专业,这是高考的职能,是效率的要求。另一个角度则是入学机会的合理分配,目前高等教育仍然是社会阶层流动的主要阶梯,但贫困地区、农村地区的考生在高考竞争处于不利的地位,入学机会要向他们有所倾斜,这是公平的要求。现在上大学已经很容易了,为什么高考竞争还是如此激烈?因为高考招生录取同时也是教育机会的分配过程,高等教育不再稀缺,但优质高等教育仍然是稀缺的。贫困地区、农村地区的学生考不上好大学,不是因为不聪明,也不是因为不刻苦不努力,而是因为他们所在地方的发展水平比较低,基础教育水平比较低,这就需要相应的政策补偿。这个问题已经在高考改革方案中得到了相当的重视,一是通过调整招生计划,把招生计划增量部分逐步投向西部地区和人口大省,逐步拉平省与省之间的高考录取率;二是重点高校拿出专门计划,面向国家连片贫困地区的农村考生,进行定向招生。将来综合素质评价、自选科目可能对弱势群体是不利的,那就需要定向的政策补偿,单独划线,单独录取,实际上也就相当于降低了录取标准。

记者:高考录取分省定额受到的诟病很多,高考改革强调了提高中西部地区和人口大省录取率,但招生名额行政分配的制度没有变,您怎么样看待?全国一张卷、全国一条线有可能吗?

钟秉林:全国一张卷、全国一条线,从操作角度是不现实的,现在高考试卷分为分省卷和全国卷,全国卷也是一纲多卷,各省选择。强求统一首先面对安全问题,每年国家在高考的安全性上都付出巨大的代价,全国一张卷会带来巨大的安全风险。抛开安全问题,还有评卷标准问题,各省之间在评卷标准的把握上微小差异就会使高考分数失去可比性。再者,各省的基础教育采用的模式和教材都不统一,全国一张卷,一刀切也是不可行的。不谈操作性的问题,从公平的角度,中国的基础教育在地区间、城乡间都存在很大的差异和不平衡,这是必须正视的客观情况,这就要求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上要有必要的行政干预,对弱势地区、贫困地区予以政策补偿,这是合理的,也是 《教育法》的法定要求。

所以,高考录取分省定额目前不能取消,只能调整优化。我们的招生计划编制与管理不是单纯的教育决策,而是国家综合决策,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和教育部,根据国家教育发展规划,结合国家年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实际情况,综合考虑各省市高校的培养能力和培养质量,以及各地高考报名人数和基础教育发展水平来编制制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在 “分省定额,划线录取”的政策下,省内各县区之间,高等教育入学机会是公平的。但从全国来看,由于各地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程度的差异,各省市能够提供的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尤其是重点高校、部属高校的入学机会是有差异的。

当前中央政府调节完善招生计划分配的策略是扩大优质教育供给,在增量中动态优化。确保全国和各省份高考录取率不降低,确保中央部委高校招生总规模只增不减、投放到各省的招生计划只增不减。政府干预教育机会秉承的原则,是对弱势群体给予机会补偿同时避免形成对优势群体的逆向歧视。从目前情况看,这一原则在现实中得到了贯彻。经过几年的努力,落后地区和弱势群体的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和享受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机会有了很大改善,但与发达地区和优势人群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

从根本上说,矛盾的核心是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供给相对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的短缺。这个矛盾不是高考制度改革能够解决的问题,需要通过高等学校坚持内涵建设和特色发展、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来解决,也就是如何办好每一所大学,办更多好大学的问题。我们对高考改革需要有合理的期待,高考改革是高等教育发展重要的一环,但它能够解决的问题也是有限的。

记者:高考改革对基础教育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您怎样看待这个问题?

钟秉林:高考改革对基础教育是严峻的挑战,也是难得的机遇。中小学要应对高考改革,首先,要转变教育思想观念,建立科学的教育价值观。高考改革需要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去解读。高考改革赋予了学生更大的选择权,鼓励学生多样化发展。因之我们的教育应更加强调因材施教,承认并且研究学生的差异性,尊重学生的选择权,鼓励学生兴趣特长的发展,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第二,构建综合评价体系。高考改革要求建立综合素质测评体系,客观全面反映高中学生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这个体系要在三个方面逐步探索完善:一是可信性。学生的测评档案是要真实的、可信的,不能弄虚作假,这是基础;二是可比性。综合素质测评要反映的是学生的全面发展情况,里面不能是空话、套话。综合素质测评档案要多提供客观证据,用数据事实来充分反映每个具体学生的全面发展情况。三是要使用。大学要用起来,否则中学就没有了实施探索的积极性,这个方面还需要政府的激励和引导,不能只靠学校。第三,深化教学组织模式改革。高考改革为学生赋予的学科选择权,同时知识数字化、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带来知识获取渠道的根本变化,都要求中学教学组织模式的变革。目前上海、浙江的高中正在探索实行分层教学、分组学习、走班制、选课制,走班教学已经成为新常态。高考改革增加了学生的选择权,中学就需要帮助学生提高选择能力,开展生涯规划教育,逐步探索实施包括生涯规划讲座、体验、建立社会实践基地等措施。第四,提高教师队伍建设水平。高中要实行自主选课、分层教学,要帮助学生提高选择课程、学科的能力,这都对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第五,探索管理体制机制创新。传统的中小学是按行政班组织的,学生选课之后出现了大量的教学班,这种高考改革带来的教学组织模式的变化,将会影响到教师聘任和考核、组织制度的保障、教师激励机制的安排,这都需要更多的探索和实践。中国教育的突出特点就是规模大,差异大,仅仅上海就有大走班、中走班、小走班等多种模式,站在全国角度看,更难有统一的方法去解决高考改革给基础教育教学模式带来的种种挑战,中小学必须因地制宜,发挥首创精神,进行多样化的探索。

记者:未来高考改革将会有哪些走向,您怎么看?

钟秉林:自恢复高考以来,我们的高考改革一直都没有停步,一直坚持着小步走,循序渐进的改革节奏,每一改革单次幅度都不太大,但积累多年后就会看到很大的变化。

首先,高考制度本身是需要坚持的,目前统一高考仍然是兼顾高等教育选拔人才和公平分配教育资源两个方面最好的制度安排。

第二,高考需要适应未来高等教育的大众化的形势要求,在分类考试,为学生提供多样化选择方面继续探索。

第三,改革考试方式。未来基础教育需要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方向上继续前进,高考也需要适应、促进和引导这种发展趋势,探索完善反映学生全面发展情况的评价体系。

第四,尝试招考分离。今后的改革方向应该是尊重大学的招生自主权。一方面增加学生的选择机会,另一方面扩大高校的招生自主权,最终建立高校、学生双向自由选择的高等教育招生录取格局。当前我国的诚信体系还不健全,社会公众对高校自主招生存在一些质疑。但质疑不应是改革裹足的理由,而应是深化改革,不断探索的动力。

猜你喜欢

考试改革学生
乡镇改革怎样防止“改来改去”?
改革之路
赶不走的学生
Japanes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obotto Take Entrance Examinations
学生写话
改革创新(二)
你考试焦虑吗?
准备考试
瞧,那些改革推手
聪明的学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