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工业结构分析
2018-05-06许江涛
许江涛
【摘 要】本文针对工业在产业结构中所占据的地位及其实际特点加以分析,同时汇总了其中易出现的问题,而后发现体制机制是引发问题的中介原因,进一步得出,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重新配置工业结构这一理论。从发展方式、发展道路、发展战略等层面着手,制定切合实际的解决对策,工业生产模式逐步由量变转化为质变,在此过程中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的目标。
【关键词】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工业结构
自2007年以后,美国次贷危机引发了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具体表现在金融虚拟化的失控,同时也可将其归类为必然收缩危机或是过度膨胀危机,若从产业发展层面进行分析,经济危机本身就是产业结构出现协调性问题,发达国家的经济模式转变为虚拟经济过度膨胀模式,实体经济出现过度畏缩问题。由此可见,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应不斷的更新、改革,从而带动工业结构优化和完善,向世界平均值看齐。但若将政策作为主要指导,一般会强调发展服务产业,而笔者经过调查研究后发现,国际的产业结构平均值最终实则是世界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出现失衡条件下的统计结果,更加强调对美国等许多发达国家全球生产布局下的统计数据,缺乏内在逻辑依据,易使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出现失误问题。
一、工业结构的现状
1.工业在产业结构中所占据的地位
经济结构受制于产业结构,产业结构会影响经济结构的形成,与此同时,还会给资源环境的承载结构以及就业结构等带来许多制约。故此,产业结构的调整,已经是当前社会发展形势下,我国经济发展战略调整中的重点和要点。结合政府所统计的数据参数,借鉴麦迪逊研究理论,笔者制定了1890-2011年百年经济走势图表。通过对比分析后可知,1952年到2012年我国的生产总值比重结构不断的调整,已从传统的农业劳动力为主导,转变为工业产业为主体的发展模式,在多年的变革中,工业已经成为逐渐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导性因素。
2.工业所有制结构
现阶段,我国已成为一个市场与政府同时主导的经济型国家,私营企业数量所占比重已经达到70%以上,加之有限责任公司私营部分、外资企业以及港澳台企业等,总体可占据80%的比例。
工业发展过程中,与政府会有一定的联系,不同所有制工业企业运作发展中的技术、成本、市场、资金以及环境等因素都会体现出一定的差异性,发展方式转型问题也有所不同,尤其是技术研发遇到瓶颈,这些都成为工业发展转型的重点和要点问题。
3.工业内部结构
我国的工业内部结构发生了巨大转变,尤其是轻重工业比例结构的变化。传统的工业生产方式,更加注重重工业的发展,将其作为经济发展的核心点,所占比重也较高。但是,21世纪后十几年的经济发展中,随着GDP增速不断加快的同时,我国也越来越意识到轻工业发展的重要性,并逐步提高轻工业在工业生产中所占据的地位。现如今,怎样使工业健康、稳定、高效以及科学发展这一问题,成为经济结构改革工作的重点,也是我国未来经济发展中亟待解决的矛盾点。
4.工业供给结构
当下,我国的工业运作模式不断的发生改变,同时其内部供给结构也在日趋变化,工业产业逐步由以往的全面短缺,变为结构性过剩。若其中的产品过剩和产能过剩问题不能妥善解决,容易导致产业内部供需失衡等各类问题,使经济结构面临动荡威胁。
工业发展中会涉及技术、原材料等多方面,虽然对原材料的过分依赖是目前我国工业生产过程中面临着的主要问题,但要解决原材料问题,就必须对技术手段进行升级,这也是工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工业发展过程中易出现低水平、重复建设以及过度投资等现象,工业生产效率整体较低,加之银行负债持续增加、生产过剩、原材料价格飙高以及行业产能过剩等问题的制约,给工业生产过程中埋下诸多潜在的风险性因素。
二、政策建议
1.产业结构战略性转型要严格遵循下述几项原则
(1)借助信息化以及科技化的手段,逐步推动工业发展的转型进度,力求实现工业现代化的最终目标,从大国角度进行探索,缺少工业化的推动力,国防将很难得以巩固,贸易安全以及投资安全都无法得到保障。现阶段,我国的资本相对充裕,可通过资源供给以及资本供给、加强研发力度等方式,实现工业产业的迅速转型和升级。
(2)我国产业结构之中,农业和工业所占据比重不可过低。服务业本身的发展依赖于第一、第二产业,如若依存体相对较小,此时,机会导致出现结构性失衡问题,最终则会引发产业危机。基于上述问题,可对产业链条予以整合,避免存在过大风险因素[4]。
(3)第一、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所占的比例较大,此时所作出的经济贡献率体现出一致性,不可比服务业低,如若实体经济的效益和服务也相比处于持续偏低趋势,将会导致经济出现虚拟化或是空心化的问题。
(4)金融业的运作应将服务实体经济作为根本,强化规章制度的完善力度,减少利差,而后相应的降低企业财务运行成本,最终使实体经济实现高速发展,总而言之,我国产业政策的根本点,就是要对第一、第二产业链条加以协调,相应的拓展其规模,强化内在的发展实力。
2.加快工业转型升级脚步
产业结构优化这一目标的实现,应当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对发展形式予以优化。现阶段,我国的民营企业以及大型国有企业的发展给科技和教育提供了相应的支撑力,为于工业转型升级目标的完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此社会发展背景下,工业转型升级是大中型企业长远化发展的必经之路,同时国有企业技术以及装备的研发力度增强也是必然措施。将工业转型升级渗透到企业生产中,最终将人才、科技以及教育三方面内容加以协调,形成系统化的协同创新机制,将人力、物力、财力等投入到国有企业的技术研发环节,相应的提高我国整体的工业创造能力,进而加强产品开发力度、创建新的品牌,推动整个产业链条的升级和改革。
在此过程中,要想使工业生产与现代化社会发展趋势相一致,就应当加快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步伐,从设计、物流、软件、研发、营销以及信息等层面着手,逐步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目标,为工业转型升级提供相应的动力,促使第三产业和轻工业实现稳健发展,使之更具规范性。
3.对问题政策及时修整
针对产业生产中的生产过剩以及产能过剩等问题,我國已经针对性的制定了“组合政策”。例如,能源消耗总量的限制政策以及差别电价等都是典型代表,基于国有企业业绩管理工作的落实,通过问责制,对企业投资生产行为加以约束,避免出现盲目扩张等各类问题。
但是,宏观角度下的政策引导容易出现扭曲等问题,具有一定的滞后性,故此,应予以及时改正。
(1)对以GDP为核心的领导干部晋升考核评价机制进行完善和优化,避免官员之间的晋升引发经济粗放扩张生长的问题。
(2)对财政包干制度加以改革和更新,将不合理的税收结构以及税制结构进行更新,特别是基于问题出口退税政策问题,应避免出现过剩恶性循环的现象。
(3)对财政政策的恶性推动行为予以规避,不可出现支出不均衡等问题。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当前的时代发展背景下,我国的工业转型升级已经成为必然趋势。故此,一定要鼓足干劲,防止出现重心偏颇的问题,制定切合实际的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方案,从本国国情着手,促使新型工业发展模式体现出经济效益高、环境污染低、科技含量足以及能源消耗少等优势,为社会经济的稳健、长远发展不断注入活力。当下,我国针对这一问题,已经制定了《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年)》、《中国制造2025》等政策规划,并给予了政策方面的扶持,加快了工业发展结构的转型,笔者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自身的思考,希望给有关人士以借鉴。
参考文献:
[1]林光彬.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工业结构分析[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3,12(7):92-102.
[2]任保平.新常态下以再工业化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路径选择[J].社会科学辑刊,2015,24(3):88-93.
[3]关欣,乔小勇,孟庆国等.高技术产业发展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系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23(2):43-50.
[4]张志元,李兆友.我国制造业发展模式转型方式、目标取向及预期收益[J].管理现代化,2013,27(6):25-27.
[5]龙江.我国工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经贸实践,2016,19(3):333.
[6]吴丹,胡晶.我国科技-经济-生态系统的综合发展水平及其协调度评价——基于灰关联投影寻踪协调度组合评价模型[J].工业技术经济,2017,36(5):140-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