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格那两座庵

2018-05-06万重山

闽南风 2018年2期
关键词:云林

万重山

山格,有两座庵。庵里没有尼姑,也没有和尚,但信者众,香火旺,远播境内外。它们一为庙前庵,一为云林庵。

我参观这两座庵的那一天,天色蔚蓝,暖阳高照,几朵浮云在天边徜徉。站在高处,只见四围山护绕,几处树高低。田园里到处栽种蜜柚、青枣、香蕉、柑桔等果树,密密麻麻,像铺上了一层绿色地毯,微风拂过,哗哗作响。路边不知名的花儿,争芳斗艳,摇曳多姿。栖在树丛中、花海里的小鸟叫得自在、惬意。空气中始终弥漫着一股馥郁的芳香。我噏动鼻子一闻,是香火中有花香、花香中有香火的平和味。

这样自然和谐、富美祥和的乡村,难怪神明们也喜欢聚居。

当我听说庙前庵,又叫月前庵的时候,一种职业的好奇让我立刻想起了那句“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古诗,我暗想这么一个令人浮想联翩的诗意名字背后是不是隐藏着什么荡气回肠的传奇故事?是不是也要演绎平和山格版的董永与七仙女的传奇?为此,我特意問了一个当地的民间文艺家为啥叫“月前庵”,有什么典故没有?他笑笑,平淡地说,它只是本地话“庙前”的谐音,真没有什么惊天地泣鬼神的故事。你们叫庙前庵,行;叫月前庵,也行。反正,大家知道是指山格镇白楼村的这座庙。

我本希望他编些民间故事来忽悠我,使我的文章读起来不至于太过生硬。然而,没有。我带着些许的遗憾往前走。边走,边看,边问。对于一个外地人而言,庙里的一砖一瓦,一图一画,皆是陌生又急于想知道的谜底。

俗话说:国有国运,家有家运,庙,也有庙运。这两座庵,均饱经了数百个风雨春秋的磨砺与洗礼,几经兴废,几经修葺。庙前庵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万历三年(1575),而云林庵更早,始建于明成化六年(1470)。最近的一次灭顶之灾,是在“文革”期间。那年头,神像被毁,庙宇被改作它用,甚至被烧被毁,是普遍的遭遇和难逃的一劫。

古刹重光,祥光弥漫。说到底,得益于改革开放,得益于对传统文化的回归与崇尚,亦是流淌在每个中华儿女血脉里面人文元素的奔涌与迸发。

向导张先生是本地人,曾参与寺庙的建设与管理,介绍起来如数家珍。

他说,庙前庵,是2007年众筹重建的,占地8084平方米,保留闽南传统的古建筑风格,皇宫式硬山顶二进三开间,土木结构,坐北向南。云林庵,是肇居高磜村的杨、林二姓信众共同修建的庙宇。1996年再次按闽南传统庙宇建筑风格重修,范围有所扩大。庙坐北朝南,主体建筑为前后二进殿宇,中有天井,两侧过水廊房。主殿两旁对称各建前平房、后楼房的厢房,楼房前阳台筑亭;庙宇前辟大埕,埕前与庙相对建大戏台,庙埕东西两侧建廊相向,形成组群建筑。总占地面积5555平方米,建筑面积3055平方米。

我觉得两座庙宇在外观上、气势上难分仲伯。庙前庵,庵厝顶覆琉璃碧瓦,庵脊装饰九龙戏耍火珠,两边饰丹凤朝阳,花草燕尾高翘。石阶拾级领引二根点金青岩石透雕蟠龙柱,上下中梁刻雕双龙戏珠,内有四根石雕龙柱。两扇大门有樟木浮雕,秦琼、尉迟恭二位将门神把守。门前双狮守口,威武雄壮,威风凛凛。云林庵,前殿屋面覆琉璃筒瓦顶,红绿相间,脊为三川脊式,明间高,两次间低,脊饰剪瓷雕,如二龙戏珠、八仙骑八兽、双凤牡丹、锦鸡和花草等。整座庵庙仰红俯绿,流金溢彩,气势巍然壮观。

说到庙宇的装饰,不得不提到剪瓷雕这一门手工活。它由工匠按照人物、花草、飞禽走兽图案的形状、颜色剪切瓷片尔后一小片一小片粘贴上去。粘贴的人物,是否活龙活现,禽兽花草是否逼真,方寸之间见功夫。站在高而陡的屋脊剪切、粘贴指甲大小的瓷片,不仅动作高危,人也辛苦。我认为这样的付出,值得,也是一种福报。

这两座庵供奉的神明众多。有的大家都认识,有的恐怕就比较陌生了。张先生告诉我,这两座庵都是道、佛合一的庵庙。它们所祀道、佛神明从一个侧面体现了我国宗教信仰的兼容性、文化融合的多元性。

庙前庵,主祀开漳圣王(陈元光)、内宫夫人(种沉)、柔懿娘娘(陈怀玉)。兼祀太尉张伯纪、马公爷(辅顺将军马仁)、辅胜将军李伯瑶、南海观音菩萨、山格大众爷公、财神爷赵光明、五谷大帝、福德正神等神祇坐像。而云林庵主祀关圣帝君。云林庵的关帝香火由东山铜陵关帝庙所传。后来又增祀五谷大帝以及释教三宝佛(释迦牟尼佛、药师佛、阿弥陀佛)、弥勒佛、观音菩萨、韦陀、三坪祖师公、定光古佛、珈蓝爷等。

两座庵中都供奉着恩泽千秋的神——炎帝神农氏。他是我们共同的祖先,又被称为“五谷大帝”。神农氏在中华文明的农业生产、商贸及医药等方面做出了伟大的贡献。

庙小乾坤大。我心想,神明也通人心,也讲究实际。同坛共祀,共享人间烟火。这多像合署办公的形式。突然联想到,为什么我们国家要把清明节定为法定节假日,就是告诉我们,不能数典忘祖,要珍惜当下,心怀感恩。

张先生还告诉我,庙前庵在2007年台湾地震灾害发生后,捐资5万元人民币给台湾地震灾区,2008年汶川地震时又捐资1.2万元。2013年还成立了励学奖励基金会,鼓励本埠本庙门福户子弟求学上进,并制定奖学金额标准:凡考上研究生、留学生的给予本人奖励人民币1000元,考上本一大学的奖励800元,考上本二的,奖励420元。至今,已发放奖励金3万多元奖励25位青年才俊。2015年,庙前庵管委会积极响应建设“富美乡村”的号召,集腋成裘,建造一座冲水式标准卫生间,营造一片美化庵庙环境的公园。园内屹立一尊威武凛然的开漳圣王骑马石雕像。建设一座小巧玲珑石凉亭、惟妙惟肖十二生肖石雕群,可供信众小憩的石椅、石桌;还种植多种名贵花草树木,成了白楼新农村文化、娱乐、休闲、朝圣的集胜地。同时,致力于写好对台的文章。白楼庙前庵与台湾南投琯溪张氏宗祠有着地缘、人缘、神缘一脉相承的关系。几年来,两地交往频繁,互相交流,互相促进,推动了两地道教文化的健康发展。凡此种种,庙前庵被评为漳州市首批“优美民间信仰活动场所”“平和县对台交流重点宫庙”“公益慈善宫庙”等殊荣。

云林庵的柱联颇多,这或许是它的特色吧。我把它们归为三类。一类歌吟关帝的。如正门所刻的金字门联:“正气沛江河恩威及草泽,忠心昭日月大义薄云天”,突出了关帝庙的主题。前殿前墙窝角柱联:“千秋正气充天地,万古忠贞贯春秋”,前墙檐柱联:“义薄云天光宇庙,忠昭日月炳春秋”,内金柱联:“义不掩息神乃圣,身兼好学将而儒”,帝君神坛联:“义存汉室三分鼎,志在春秋一部书”等等,都与关帝息息相关。另一类与佛和禅修有关。如后殿正中佛坛联:“紫竹林中观自在,白莲座上现如来”,内金柱联:“松声竹声声声自在,山色水色色色皆空”,外金柱联:“十里青山围古寺,百重云彩护莲台”,檐柱联:“青山留处迎佛阁,明月照来见人家”。看这些对联,你便明了,这是一座道、佛合一的寺庙。再一类是传情达意,有意为之。如庙前戏台的前檐内柱联:“高山碧秀云开神显人杰地灵旭日生辉,磜水长流林茂财富百业昌盛物华天宝”,嵌地名“高磜”和庵名“云林”于内。戏台的前檐角柱联:“顺天教子敬神尊老鸯池育女情系故乡,英杨四海春满乾坤无私奉献人间永存”,褒扬“里人杨君穆顺之长女杨英女士”慷慨捐款100多万元重建云林庵及新建高磜村老人活动中心的善举。

云林庵还有一项最具地方特色、享有盛誉的庙会活动——迎龙艺。早在清代,云林庵就举办过迎龙艺活动。旧县志载,是时已有“民间结采架,选童男靓女立架上,扮为放事,数人肩之以行。”这“结采架”就是现在称谓的“迎龙艺”。

張先生介绍说,龙艺由“龙头”“龙段”“龙尾”三部分组成。“龙头”和“龙尾”的扎制、装饰以及舞蹈动作略同于舞龙,前面有一位武士持彩珠戏龙作舞。“龙段”由数十块“艺板”连接而成。每块“艺板”称“节”。每节长约3米、宽0.4米,木制。每节艺板由位状汉肩抬,称“扛艺”。艺板上用竹、木、纸、绢等材料,制成楼、阁、舟、车模样,并点缀花草虫鸟和彩灯。每块艺板上站立一位童男或童女,戏曲人物打扮,称“艺旦”。各节艺板之间有木制转轴连接,活动自如,蜿蜒成龙。可以在狭窄的村街上行走,也可以在大街上奔走。云林庵结扎的龙艺多为24节。龙艺出游称“迎艺”。云林庵每三两年举办一场迎艺活动,艺棚的装饰与艺旦的打扮比旧时更趋于华丽。新科学技术与传统技艺相结合,运用现代的电子霓虹设备取代原始的火把、灯笼,且伴有锣鼓阵、乐队、舞龙队、彩旗队,场面更为壮观。所到之处,群众夹道欢迎,人山人海,燃放鞭炮、烟火,场面热烈壮观。2007年,平和县因有云林庵龙艺等群体活动而被命名为“福建省民间文化艺术(龙艺)之乡”。

车子重新启动,即将完成半天的参访行程,我喊了一声停。我迎面看到一座钢混结构的大戏台与庙前庵的庵门相对,两边的墙联立刻引起了我的兴趣,我用手机拍了下来。

上书:“擂金鼓神人同春,奏玉音仙凡共庆。”

太平盛世,歌舞升平,人神共安,永续祥和。这难道不是我们每一位炎黄子孙内心的祈愿吗?

猜你喜欢

云林
岳流波
渔 夫(外一首)
康熙题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