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城县2017年优化农药减量增产助剂试验总结
2018-05-05
一、试验目的
优化农药减量增产助剂使用技术,集成配套全程节药增效、绿色植保技术模式,减少小麦生育期内防治病虫害用药量和用药次数,提高小麦产量和品质,为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技术依据。
二、试验示范地情况
示范地点位于山头店镇庙李村,示范面积6.67 hm2。示范区内设置农药减量区、常规用药区、完全不防治区3个处理,面积分别为3.33 hm2、3.33 hm2、200 m2。
示范区土地平坦、土壤肥沃。2016年10月3日整地,每667 m2施尿素25 kg,二铵25 kg。10月7日播种,每667 m2播种量11 kg。耕作水平一致,种植品种为众麦1号。
三、示范区病虫草害发生及施药防治情况
(一)示范区病虫草害发生情况
1.2017年3月1日,示范区杂草发生情况。常规区共调查3个点,每平方米杂草数量分别是41棵、22棵、24棵。猪殃殃、播娘蒿、宝盖草较多,有少量婆婆纳、泽漆、面条菜。
减量用药区共调查2个点,每平方米杂草数量分别为20棵、21棵。猪殃殃、播娘蒿、泽漆较多,有少量婆婆纳、宝盖草、面条菜。
完全不防治区共调查2个点,每平米杂草数量分别为26棵、21棵。播娘蒿、猪殃殃较多,有少量面条菜、泽漆。
2.2017年 4月 19日,示范区病虫害发生情况。示范区病虫害总体发生较轻,百株蚜虫平均密度60头,最高密度550头。有轻微的纹枯病发生,平均病株率2.0%。
(二)施药防治情况
1.化学除草。施药时间是2017年3月1日。
常规用药区,每667 m2用10%苯磺隆可湿性粉剂15 g+20%氯氟吡氧乙酸30 mL;减量用药区,每667 m2用10%苯磺隆可湿性粉剂9 g+20%氯氟吡氧乙酸18 mL+激健15 g;完全不防治区不施药。
2.病虫害防治。施药时间是2017年4月19日。
常规用药区,每667 m2用25%氰戊·氧乐果40 mL+43%戊唑醇20 mL;减量用药区,每667 m2用25%氰戊·氧乐果20 mL+43%戊唑醇10 mL+激健15 g;完全不防区不施药。
化学除草及病虫害防治采用的是山东三禾永佳公司生产的大型植保机械3wsh-1000水旱两用喷杆喷雾机。
四、防治效果
(一)化学除草效果
1.常规施药区。施药后7 d播娘蒿、宝盖草叶尖枯萎、微黄,明显中毒;猪殃殃生长受到抑制,中度现象较轻。施药后15 d播娘蒿等杂草草心已发黄,生长萎缩,杂草生长受抑制明显,杂草根部已经变黑。施药后30 d播娘蒿、猪殃殃等杂草草株已变黄死亡。
2.减量用药区。施药后7 d播娘蒿、猪殃殃叶尖微卷;猪殃殃生长受到抑制,中度现象较轻。施药后15 d播娘蒿、猪殃殃等杂草草心已发黄,杂草生长已受到抑制。施药后30 d播娘蒿、猪殃殃等杂草草株已变黄,枯萎死亡。
3.完全不防治区。田间杂草随着小麦继续生长。
(二)病虫害防治效果
常规施药区施药后第2天调查,蚜虫大部分死亡。第3天调查,防效达到95%。病害由于发生较轻,施药后没有观察到白粉病、锈病病叶。
减量用药区施药后第2天调查,大部分都已经中毒死亡,有少量蚜虫没有死亡,处于僵化状态。第3天调查防治效果达到95%。病虫害发生较轻,施药后没有观察到白粉病、锈病病叶。
根据田间调查和平时观察结果显示,减量用药防治和常量用药防治相比,防治效果基本上没有显著差别,都能有效控制病虫害发生,但减量施药区比常量施药区治虫效果稍慢。
完全不防治区发现有病虫害现象,茎叶部和穗部有变黑现象。后期由于多种原因,蚜虫和各种病害没有大发生,没有形成毁灭性的危害。
(三)产量效果比较
由下表可知,常规用药区比完全不防区增产 191.4 kg/667 m2,增长52.2%;减量用药区比完全不防 区 增 产 182.2 kg/667 m2, 增 长49.7%,差异性不显著。
五、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一)2017年襄城县病虫害发生比常年轻,常量和减量的防治效果基本相当,需要进一步验证病虫害发生较重情况下的防效。
(二)试验示范区常规用药每667 m2用量105g,减量用药每667 m2用量57g。据调查,群众自防每667 m2用药量170g。减量用药相比常规用药每667 m2减少48g,降低45.7%;减量用药和群众自防相比每667 m2减少 113 g,降低 66.5%。药剂减量有利于减少面源污染,提高农作物产量、品质,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明显。但由于减量和常规用药成本差别不大,群众认知度及推广应用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田间测产和实打实收相结合的产量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