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黑龙江传统家风家教与社会风气研究

2018-05-04张晚汀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18年3期
关键词:价值意蕴

张晚汀

摘要:家风家教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道德根基和宝贵财富。所蕴含的孝梯为本、勤俭持家的治家之道;尚品崇德、修身养性的立身之法;以和为道、亲仁济众的处世之则;家国天下、精忠报国的民族气节等德育思想对塑造个人道德、公民品格,促进家庭关德、社会公德,涵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独特的功能和作用。黑龙江传统家风家教发生现代流变,在功能上趋于实用化、地位趋于微弱化、价值上趋于世俗化,家风传承意识日趋淡化、传承方式逐渐被摈弃、优良内容渐遭忽视,究其根源,在于社会转型的后果、家庭变迁的影响、多元文化的冲击,迫切需要我们批判地继承传统优秀家风家教文化的精髓,并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建设具有中国特色、富有时代气息的社会主义新型家风家教。

关键词:家风家教;价值意蕴;现代流变;创新转化

一、前言

传统家风家教是建立在中华道德文化之根上的智慧结晶和集体认同,是一个家庭、家族、民族生生不息的动力源泉和精神支点。中华民族绵延五千年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诊释着优良家风家教作为中国传统美德的重要意义。家风、民风、政风和国风四者息息相通。家风良,则民风淳、政風清、国风正。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紧密结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促进家庭和睦,促进亲人相亲相爱,促进下一代健康成长,促进老年人老有所养,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这一深刻阐述不仅表达了优良家风家教的重要性,还昭示着我们,要立足于时代精神和现实要求,从传统优秀家庭文化中汲取有利于时代进步的文化基因和智慧营养,涵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筑牢社会基础和道德根基。

二、黑龙江地区传统家风家教思想

家风家教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黑龙江地区也不例外。家风亦称门风或父风,是一家或一族历经世代沉淀、承继和发展所形成的独特稳定持久的风气、风格和风尚。黑龙江以生活经验、实践智慧或价值理念等形式蕴含于家训、家规、家谱等典籍载体中,又以实践工具理性渗透于家庭成员的价值取向、观念道德、行为准则和人生态度之中。它扎根于民间和家庭,有着深厚的历史和社会根基。千百年来,无论是帝王将相、先哲名人,还是普通百姓都有着独特的家风家教,其蕴含的德育思想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孝梯为本、勤俭持家的治家之道

在黑龙江传统文化中,孝梯居于一个举足轻重的地位,被视为齐家之本、作为家庭教育首要内容。孔子在《孝经》中言:“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苴意是说,孝是道德的根本,品行的教化都是由孝行生成的。经典名言:“百善孝为先”、“父母在,不远行”等无不体现了孝亲的重要性,相反对于不孝的行为则视之为“五刑之属三千,罪莫大于孝”。可见,古人将孝梯作为判断行为是非、善恶的价值标准,体现出明显的好恶情感和价值判断。甚至在一定时期孝梯上升为国家选人用人的重要依据。

黑龙江传统家风家教将俭提到极高的道德维度,被赋予了深刻的道德内涵。认为俭能益德、奢则伤性,勤俭己化为千家万户日常道德操守和优秀家风家教,深深熔入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成为大至国家、小至家庭繁荣昌盛的传家宝。

(二)尚品崇德、修身养性的立身之法

黑龙江家风家教文化尤其注重子女立德修身,将“做好人”、修身养性作为人生第一要义,教育子女J洛守道德、诚信立身处世之法。一要进德修身。黑龙江把诚实守信作为家庭伦理“五常八德”的主要内容、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认为“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做人要“内不欺己,外不欺人,上不欺天”。因而,教育子女诚信修身、诚信待人、诚实处世、诚信经商、诚信从政也就成了家训教化、家风营造的重要方面。“曾子践诺杀猪”的故事就是教子诚信的典范。在某种意义上,诚信做人是处理好人际关系、突破信任危机的关键。

(三)以和为道、亲仁济众的处世之则

中华民族是一个崇尚厚德载物、以和为道、与邻为善、乐善好施的民族,这种民族精神在传统家风家教中得到充分体现。中国传统天观崇尚“和合”思想,并衍生出“致中和”的人道观及“以和为贵”的根本价值观。黑龙江传统家风家教认为“以和为贵”是家庭和谐、家兴业旺的前提和基础,“家和万事兴、家和福自生”。因而,传统宗规族训无不坚持“以和为贵”的理念和内睦齐家、外睦相济的原则,由此不但形成敦孝梯、笃宗族、和夫妇、睦乡邻的传统家庭美德,而且促成了中华民族诚信友善、天下大同、和谐万邦的民族胸怀。反映出在中华悠久的家风文化中“以和为贵”的伦理精神和价值取向。亲仁济众也是传统优秀家风家教的重要内容。

一方面,《曾国藩家训》言道:“有钱有酒款远亲,火烧盗抢喊四邻,戒富贵之家不可敬远亲而慢近邻也。我家初移富托,不可轻慢近邻,酒饭宜松,礼貌宜恭”。以此告诫家人和睦邻里的重要性。

另一方面,乐善好施《孟子》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高攀龙引用古语告诫家儿‘世间第一好事,莫如救难怜贫”。可见,救死扶伤、扶危济困不仅是传统家教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体现。

(四)家国天下、精忠报国的民族气节

爱国主义是黑龙江家风家教的核心主题。“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彼此关系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但其终极目标则是治国安邦。国家一词无论拆分还是组合,无不蕴藏丰富的内涵。家是最小国、国是最大家,家国情怀。

三、黑龙江家风家教与社会风气

在华夏五千年源远流长的文明发展进程中,尽管世事沧桑、物换星移,传统家风家教的内涵也发生了历史擅变,但那些承继和彰显民族集体智慧的传统道德文化仍然是我们构建现代社会风气的主要思想资源。对于塑造个人道德、现代公民品格,家庭美德、社会公德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具有重要的伦理价值和功能作用。

(一)塑造个体道德、现代公民品格

黑龙江优良家风家教规范、约束着家庭成员的思想道德意识和行为,使其形成独具家风特色的道德意识和家庭共同体特征的个性与品格,一经形成,就会产生“固本培元”的独特效应。家庭教育最初始、最经常、最直接,优良的家风家教对家庭成员的道德养成、品格塑造具有潜移默化、春风化雨的重要作用,对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具有最优化、最直接、最实效的涵养、教化效果。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长辈的言传身教、人格垂范直接影响着子女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可以说,有什么样的家风家教,往往就会有什么样的孩子、有什么样的成就。尤其对正處于价值观形成和确立关键期的青少年来说,家风家教会影响其待人接物的方式、做人做事的态度、为人处世的风格等。可见,家风是人生的奠基石,是精神成长和性格形成的重要源泉,也是人社会化过程中的首要环节,它始于人生之初、伴其一生、影响终生。在家庭中,父母的教育方式与子女的人格形成直接相关,人格“脊骨”的形成正是源于家庭的教化、家风的涵养。个体德性、品格发于斯、成于斯,足见家风在塑造公民品格中的份量和作用,这是任何其他事物无法替代的。

(二)促进家庭美德、社会公德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黑龙江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在享受巨大物质利益的同时,也普遍感受到了现代家庭“家风日下”和社会“道德危机”的焦虑。家庭层面父不慈子不爱、婚外情、家族式腐败、家庭暴力等层出不穷:社会层面食品安全危机、环境恶意污染、公众人物违法犯罪等。伦理困惑正在演变成社会道德危机。社会诸多不良道德事件纵然有其深层次的社会根源,但都与家庭教育不够、家庭美德流失直接关联。这些道德困境迫切需要重新谋划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的道德重建,加强家庭美德建设,树立稳固的道德标杆,唤醒人们的道德良知和善良人性,维护社会公序良俗乃至整个社会主义道德。在这个过程中,家庭是一个重要环节。

中国传统家风家教文化所蕴含的忠、孝、仁、义、信、廉、勤等伦理精神和道德规范本身就是一种“德教”。这些传统美德精神在现代家庭中的细化和体现,犹如源源不断的活水,润物无声般地滋养着现代家庭美德,进而促进家庭美德建设。家清则风清,家正则国正。弘扬传统家教文化、承继优良家风,使其在家庭教育、家庭建设、家庭教化等日常生活实践中落地生根,无疑是在弘扬中华文化所蕴含的美德,这对提升全社会道德水平,推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都具有很大的价值。

四、结语

人是社会发展的根本要素。传统文化缺失问题的发生一方面是由于客观体制的原因所导致,另一方面是由于“人”这个主体的因素所制约。黑龙江家风家教作为历史悠久的文化传统,它不以功利心为目的,以其真正的公共服务精神和素质为广大群众提供文化价值服务,在当前倡导文化复兴的背景下,家风家教的唤醒和建设,是适时适切的善举,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从初始处、细微处抓起的具体措施、实际行动,是道德人伦教化的好载体,是承继优良文化传统的好方式。唯有从社会最基本的细胞——‘家庭”入手,才能夯实社会道德大厦根基。结合现代家庭和社会发展进程中存在的道德困境和矛盾冲突等,对传统家风家教文化中体现普遍性、共同性和一般性道德要求的精华用社会主义

精神文明进行改造,加以重新熔铸,使之升华为社会主义新文化、新道德的构成因素。由此生成富有时代气息的社会主义新家风家教,汇聚、激发强大的社会正能量,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早日实现。

猜你喜欢

价值意蕴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内涵与价值意蕴
浅析土地确权的价值意蕴与有效途径
论“三严三实”的文化基因和价值意蕴
读懂名师
长征时期党坚持群众路线的价值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