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陶刻刀工技法的传承

2018-05-04周静君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18年3期
关键词:创新

周静君

摘要:陶刻艺术不但注重形式、内容及手法上的技巧,最主要的是作者的文学素养、书画功能以及人格气质整体的表现。因为表现形质的笔法、技法、章法只是手段,而写神才是艺术的本质,也是艺术表现水平的重要标准。

关键词:刀刻;创新;艺术传承

欣赏一件陶刻作品,人们往往强调刀功。用刀应表现为沉重、痛快、爽利,呈现古朴、典雅、清逸的意蕴。一刀下去要有内涵、深浅、徐疾、节奏恰到其位,要意到刀到。有人称之日:“以刀代笔”,这不是简单的“以刀代笔”,刀替代不了笔,但可以表达笔意。强调刀功,其实就是紫砂陶刻语言和刻味的体现。

紫砂陶刻装饰艺术,是人与陶器的一种共鸣,也是一种美的享受,跳动的画面让人感到舞者轻轻的脚步。这是一种传统,更是一种奇特的语言。

紫砂陶艺溯其源,当从河姆渡和梁楚文化开始。以后经过历代艺人的传承和创新,才积淀成今日丰厚的紫砂艺术文化。其实它开始时也和其它陶艺一样,仅是古人一般的生活器皿,但在以后长期的使用中,紫砂陶艺的特殊性逐渐被人们认识和掌握。用它制成的器皿与众不同,于是以后制作过程中制成的器皿越来越精美、细腻,从而成为上等礼器。

如今,宜兴紫砂陶的制作工艺,已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推荐榜。可以说,“技”乃紫砂陶之“本”,紫砂艺人凭借可塑性强的紫砂泥,以独特的泥片成型,借众多的加工工具规范紫砂陶的每一个部位,精耕细作,追求陶身的完美境界。传统的紫砂陶多以实用性为主,“且吃茶,清隐刻饰的出现,成了人们借用陶的元素来表达、发挥、延伸其概念的见证。紫砂陶刻的装饰方法,若以烧成前后来分,在烧成前有绞泥、浮雕、堆绘、仿古青铜器纹样装饰和陶刻等装饰手法;烧成后的装饰则有釉彩、抛光和包铜、金银丝镶嵌装饰等多种手法。陶刻则是主要的装饰方法,由于紫砂陶坯具有良好的可塑性,故易于在紫砂陶上进行雕刻。最初的紫砂陶刻饰只为落款用,逐渐演变为装饰。刻饰内容非常广泛,人物山水,花鸟草虫,楼榭亭台,诗词曲典,各尽其显,交相辉映。从鸣远遗器的晋唐书风与写意传神,领略自然主义的诗风茶意;从皇室御器的繁复纹饰,见识盛世皇朝的繁华如梦;从满腹文翰的曼生壶,濡沫江南的鼎盛文风;从温润浩迈的彭年传器,见证“壶随字贵,字依壶传”的千古绝唱。

紫砂陶刻形成优良的传统和强烈的艺术风格,绝非一朝一夕之事。元人蔡司沾《霁园丛话》里就有“余于白下获一紫砂罐,有‘且吃茶,清隐草书五字”的记载,由此说明早在元代紫砂器的初创时期,已在紫砂器上进行陶刻了。紫砂陶刻与坯体制作的造型设计是分不开的,陶刻的装饰作用远远超过了其装饰的本能。随着审美意识的提高和觉悟,逐步形成了书画陶刻和紫砂造型艺术浑为一体的风格,趋向厚重端庄。

紫砂陶刻装饰艺术的技法可分为印刻(双刀正入法)和空刻(单刀侧入法)二种。此外还有涩刀、迟刀、留刀、轻刀、切刀、舞刀等各种金石用刀方法。印刻是行将诗词书画的底稿誊印到壶坯表面,再运刀依样雕刻,通常由一般刻工进行雕刻。空刻则须由具备多年雕刻经验的紫砂艺人进行雕刻工序,或熟悉紫砂陶刻的书画家亲手雕刻,他们在确定大体轮廓安排后,用斜刀刻法以刀代笔,唯刻画精细的作品,必须注意行刀的浮沉利钝、深浅宽窄、刀势的气脉连贯,以显示出迹外传神的韵致。空刻用刀必须胸有成竹,自由驰骋,犹如天马行空,刀法多变,可轻可重,或虚或实,可粗可细,或刮或划,粗犷豪放,耐人寻味,这样才能反映出紫砂陶刻的艺术特点。

紫砂陶的雕刻不同于一般的雕刻,它是在紫砂陶坯凹凸不平、多角线条等复杂的造型上进行刻画。既要有书有画,还需要有款识印章。布局的不同,主要依照陶器的造型,画面要求清晰而层次分明,一般都是先在陶坯上书画,然后依着字画雕刻。而雕刻用刀法则可归纳为“划、竖、撇、踢、捺”五个字。刻“划”刻刀先下后上:刻“竖”刻刀先左后右:刻“撇”先用顺刀后用逆刀;刻“踢”先用逆刀后用順刀;刻“捺”刻刀先上后下。

紫砂陶刻不仅可以使陶器表现出庄重、典雅、秀气的整体气息,也可以使陶器表现出粗犷、豪迈的气魄。墨味与刀味的完美统一,布白和章法的恰到好处,使紫砂陶刻成为陶器装饰中必不可少的靓丽风景。刻刀驰骋于陶器之上,或抑扬顿挫,或逆锋疾施,或轻刮浅刻,或提刀雕琢,或阴刻或阳雕,展现着它独特的意境。根据作品的需要,配上相应的书画作品,使整个紫砂作品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作品更加生动,富有灵性,加深了紫砂作品的内涵使作品更加富有浓郁气息,更能表现作品所反映的时代人文气息。

紫砂陶器的多样化扩大了紫砂陶刻的应用范围,有茶壶、花盆、笔筒等陶器上都能见到它的身影。一件好的陶刻作品,既能散发出浓烈的紫砂陶刻的气味,又不会掩盖陶器本身的韵致。

猜你喜欢

创新
号脉时代盯热点 做足内涵多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