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实行“大财务”管理浅议
2018-05-04张杰
张杰
摘要:在我国大力减少过剩产能的大背景下,以传统高耗能重工业为支柱的城市经济受到重大影响,财政收入大幅减少,在这样的背景下事业单位对财务管理进行多种的改革尝试,本文针对“大财务”财务管理改革具体实施中出现的各种各样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分析,通过分析已经发生的实际业务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的建议,试图找出更好的工作方法、工作流程,以适应新新形势下的财务工作。
关键词:财务管理;大财务;事业单位
一、引言
大财务是指站在企业层面的、按业务流程进行的、部门间业务的横向的、全员的、经过筹划的、以一定期间为考核期的、以实时反映和风险预警机制为控制手段的财务管理。与企业不同的是,由事业单位属于非生产性部门的属性决定,它主要是依靠国家财政提供。因此,在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的改革中所采取的“大财务”的管理方式也有着和企业管理不同的问题,本文就作者切身的工作体会中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的建议。
二、存在问题
1.保险混用现象:这里所说的混用,不只是授权支付与直接支付的混用,也包括银行存款的混用,还有事业款项和行政款项的混用,如果不认真处理结果会造成财务管理的混乱。人员经费是在直接支付之列,而且是支付中心统一发放。每月底劳资部门将机关和事业单位的计算好的工资表汇总统一上交支付中心,并根据工资总额填报支付申请,同时上交支付中心。支付中心根据单位所提供的数据发放工资到职工手里,代扣的各种保险直接支付到相应保险部门。但是问题就出现在保险上,因为各保险管理单位计算保险的时间和支付中心不同步,相对滞后。也就是说支付中心得到的数据中各保险代扣项是在保险数变动之前的,不是最准确的。所以为了计算结算方便支付中心把本应直接支付给保险管理单位的代扣保险如数又打回到基层单位银行账户,由基层单位再根据保险管理部门计算的正确数据自行上缴(这也是为什么零基和一账户存在的必要性的体现——要收款。)虽然成立“大财务”,对外账户只有一个,但拨款、核算的时候还是区分行政资金和事业资金的。
2.专项款项记录太细:对下属事业单位的专项拨款记录太细,与下属单位记录重叠,徒增劳动量,而没有实际意义。每年的专项项目,财政部门是按照总体的需要一起打包下拨,但是零星支付,下属事业单位对每一笔支付给它或代其支付的业务应该有相应的详细记录,并保存相关原始资料,不管是具体工程还是相应工程量工程进度情况,所以作为主管单位的局机关再将所有下拨款项逐一按工程或者项目详细记录就有点儿多此一举的味道。
3.记账形式不合理:因为局下属单位可能存在经费不足的问题,所以局领导和财政也考虑到这种情况的存在,将许多用了弥补经费不足的款项以专项的形式纳入局级预算。部分下属单位存在原始票据往局里一交就不再记账了,如果去看它的单位的账目,相应的原始票据是不存在的,费用当然也就没有发生。记录不完整、存在隐形支出,如此有存在“小金库”的嫌疑,尤其是在涉及人员及公用支出的时候。
三、改进的建议
1.出纳人员严格按照预算及财政部门实际拨出款项用途执行,不得混用。这不仅是为了方便工作,也是新预算法的要求,一定要做到“无预算不执行”。其中不只要项目相对,也要做到支付方式的准确,尤其是人员保险方面。不能产生混用现象,如遇额度(授权、直接)不足,可根据具体情况全部先由局垫付,待额度下拨后再行偿还或根据情况记入专项。
2.零余额用款额度不再由会计人员记录明细款项。零余额用款额度是财政部门按预算项目分项下达用款单位,以前由会计按下达项目分别记账,然后出纳根据实际支出情况,在所剩余额范围内进行支付。会计不再分项记录授权额度收支情况,只记录总数,并根据实际收支情况总额与出纳人员对账。
3.各下属事业单位超预算支出进行正常记录,待年度终结按实际预算情况结转,余额转入局专项。各事业单位因为历史和其他一些复杂原因可能出现超预算支出情况,如有,超预算部分也应该列入到事业单位相应到支出中,以便事业单位领导和局领导了解实际情况。
4.用往来票据形式记录下拨事业单位工程款项。下拨下属事业单位款项(主要工程款项)不再按工程项目明细记录,只对每次拨款按照实际金额用往来票据做记录,待工程完成后由相应事业单位按工程进行决算等再行处理。
5.相关各科室对自己管辖范围内的工作对账后与会计再对账,做到万无一失。按题目看会感觉多此一举,但事实是只有这样各相关科室才有责任感,并能减少出错的风险和概率。
6.预算科将收到和支出的拨款按项目进行统一登记核算,建立相应台賬以便查询。
7.规范资料的交接和登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