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市博物馆馆藏隋唐贴金彩绘围屏石榻概述
2018-05-04贾坤
贾坤
摘要:围屏石榻是粟特族常用的生活用具,虽然文献中多有记载,但是出土的实物数量十分稀少。甘肃省天水市出土的这座隋唐时期的围屏石榻,与太原虞弘墓、陕西安伽墓以及后来的陕西北周史君墓中出土的围屏石榻属于一类,对后世研究粟特族葬俗文化,了解民族融合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关键词:粟特;围屏石榻
中图分类号:K87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8)03-0050-02
1982年6月,甘肃省天水市市区石马坪发现隋唐时期粟特墓葬一座,墓葬位于天水市石馬坪文山顶,距市区约一公里,墓向正北。
墓葬为竖井单室,墓顶距地面6.6米。墓门高1.58米,墓道平行砖砌,长4米、宽1.3米、高1.9米。上呈拱形券顶。
墓室正中处有围屏石榻一座。榻上残存木椁和人骨痕迹。整个石榻用沙页岩制作,质地酥软。通高1.23米,宽1.15米,长2.18米。由大小不等的17方画像石和8方素面石条组成床座、床板和屏风。
正面床座由两方浮雕画像石拼成,通高31厘米,右侧一方长125厘米,左侧一方长60厘米。凹雕六组壶门,分上下两层。上层壶门为圜底莲瓣形,内有六个男性乐伎,均束发戴冠,身着圆领左衽绯衣,两肩垂带交叉飘起,从左到右为执笙,执铃、弹半梨形曲项琵琶、吹洞萧、手击腰鼓和奏竖箜篌俑。
下层壶门内与乐伎上下对称雕刻六个神兽,两臂生翼,反掌托举。这一组床下须弥座以减地凹刻之手法饰以蓝底,乐伎和神兽饰以红、黄两彩,表面施金,使整个画面显得生动活泼。
床板由长51.5——59厘米、宽115厘米、厚9厘米的四块石板拼成,各拼接缝间均有子母扣相接。正面床沿镌刻忍冬纹,并施以金彩。其余三面距床沿4厘米处刻成深3厘米、宽4厘米的凹槽。
屏风由11方均长87厘米、宽30—46厘米、厚3—4厘米的浮雕彩绘屏板组成,床榻左右各3方,正面5方。11方屏板的底部镶嵌在床板边沿的凹槽内。屏风背面各屏板拼缝之间上下各有长8厘米、宽3—4厘米、深1厘米的凹槽一个。凹槽内有木钉铆接的痕迹。
屏风采用平地减底浅浮雕,雕工精湛,内容丰富,画面形象生动,有反映墓主人狩猎、宴饮、出行、泛舟等生活画面以及亭台楼阁、水榭花园等建筑形象。从残存的痕迹推断,整个画面饰以红彩,以黑彩描线,其上贴金,十分华丽。
屏风1:高87厘米、宽38厘米。位于石榻右侧第一合。以山涧浮桥、林谷村野为背景,上首山崖上站一身背背篓男子,似为农夫。浮桥边一骑马男子仰首面向山上农人,似在询问什么。下首山林之侧有一方单层古塔建筑、砖石基座,踏步台阶,塔身像亭子,顶上有覆钵珠宝刹。塔内一挺胸凸腹、身着紧身衣的男子坐在束腰圆凳上,手撕“来通”正在饮酒,脚下跪一小侍。
屏风2:高87厘米、宽30厘米。位于石榻右侧第二合。上端一轮满月高照,月下火山、星云环绕,满月两侧各一玉兔执玉杵捣药。中部一河桥,桥边嘉禾丰生,一青鸟在旁昂首呜叫。河岸边芭蕉、棕树和山石、芝草等高低参差,疏密任意,呈现出花好月圆的林苑春光之景。
屏风3:高87厘米、宽33厘米。位于石榻右侧第三合。左有一高大的方形楼阁建筑,楼前连理树、山石相互掩映,楼阁中一中年妇女侧身坐在窗前,旁边坐一小儿,似在眺望风和日暖的大好景色。
屏风4:高87厘米、宽40厘米。石榻正面第一合。此屏风因岩石剥落严重,画面较为模糊。右侧一木构建筑的城门半隐半现,左侧一拱桥,周围花草树木相映,一马车好似刚从城内走出,出外春游。
屏风5:高87厘米、宽43厘米。石榻正面第二合。整个画面为一曲尺形的花径长廊(空廊),从空廊中可将左右两侧景致一眼尽。右边为荷花水池,池内鱼跃花香。左边树木花草与假山石墩等物相互衬托,整个画面给人一种优雅深邃之感。
屏风6:高87厘米、宽46厘米。石榻正面第三合,此图以一对夫妇宴饮为主要内容。河岸和拱桥边有一歇山式厅堂建筑,补间铺作为人字拱,正脊上有鸱吻,筒瓦屋脊饰以金彩。厅堂设凹字形连榻,下部饰以莲瓣形壶门。榻中间置一低案,上盛放杯盘食品。床榻中央盘腿坐一肥胖男子,床边垂足坐一女子,似为夫妇,两人捧杯对饮。另一女子右手提一酒壶站在床边,似为侍女。此屏风通体饰以红彩,施金彩绘层保护相对完好。
屏风7:高87厘米、宽41厘米。石榻正面第四合。此屏风以郊外山林水涧为背景,路边拱桥凉亭陪衬。大路上四匹马前后错落不齐,正在争上河桥。前一匹马上乘坐一人,身着圆领紧袖长袍。随后马上乘坐同样服饰的人,高鼻深目,左手提钩,右手反掌前伸,回头向后边骑马人做请让姿势。后两匹马只出现马头和前蹄,似为出行图。
屏风8:高87厘米、宽39.5厘米。榻正面第五合。这是一幅水榭建筑图。水榭下部采用了临水木柱、枋、斗拱等“跗柱”基座。水榭与转角走廊以木柱相连,廊顶为人字形坡詹。水榭屋角起翘有举折,墙壁上开长窗,珠帘卷起。右侧一连理树与屋詹齐。水榭下花卉草木疏密得当。
屏风9:高87厘米、宽33厘米。石榻左侧第三合。画面以酿造劳动场面为主体,中部有两个兽头,口中流淌美酒。兽头下两个大瓮正在盛接。两瓮中间一人左手执一瓶,俯首观看瓮中酒是否接满,准备用瓶继续盛接。下端一人双膝跪坐,身边放一瓶瓮之器,左手捧碗酣饮。另一人双手抱一大瓶,一边走一边将嘴接在瓶口上品尝。又一人坐在石头边歇息。上首三人坐在台上,右侧一人头发卷曲披肩齐,突眼高鼻,大腹便便,扬靠坐在台上。中间一束发人,仍为高鼻深目。
左边一人微矮,似为贵族阶级在查看酒坊作业。
屏风10:高87厘米,宽31.5厘米。石榻左侧第二合,整个画面以水为中心,风平浪静。上首红日高照、云气环绕。右侧一水榭建筑在水中半隐半现,水榭长窗上珠帘卷起。河水左侧为山石林木和班隐地山崖。水中一短装束腰打扮的人撑蒿从水榭前经过。
屏风11:高87厘米、宽37.5厘米。石榻左侧第一合。该屏风以狩猎为主要内容,山林沟壑为背景,上首一身着铠甲、外披披风、头戴盔、手提戟的人骑马在山林中寻觅猎物,似为主人。中部右侧一虎从山下扑击山上之人,左侧一身着紧袖短装打扮之人在山上拉开弓箭射击猛虎。下端左侧一鹿从山谷下仓皇逃窜,并回头张望追赶之人。右侧一紧袖束装男子在山谷拉弓射箭追赶逃跑之鹿。
石榻前方两侧还有神兽两尊。同目前国内发现的其他有围屏石榻或石椁的粟特墓葬比较,这两尊神兽有其独特之处。其中左神兽高54.2、长36、宽24.5厘米,两耳直竖,鼻孔微扩,双目圆睁,张口露齿,脖颈处有浅浮雕表现的鬃毛,前腿直立,后腿弯曲成蹲卧状。前后两爪撑在石墩上,后背凿成平面,支撑在床板左右两角下。整体上威武雄壮,威风凛凛。从残存的信息推断,神兽通体贴金,口腔内和牙齿上应施有红彩和黑彩;右神兽整体尺寸上略小于左神兽,且闭口,面部表情整体上比较温和。其它方面和左神兽差别不大。据此推测左右神兽应为一雌一雄。
该榻屏风画以山水花草、亭榭楼阁为主要背景,主人的出行、狩猎、宴饮、泛舟等生活场面都是围绕这一主要背景进行活动,这种内容和形式的绘画具有典型的隋唐时期绘画艺术特征。虽然其山水的画法还没有摆脱六朝时期那种“则群峰之势,若钿饰犀栉,或水不容泛,或人大于山”的呆板手法,但在刻画人物构图上却采取了写实特征,因此人物的活动与山水的衬托布局恰当,层次分明,代表了隋唐时期的典型艺术风格,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从隋唐到五代,席地而坐与使用床(榻)的习惯广泛存在,床(榻)下部有些还用壶门作装饰。另一方面,垂足而坐的习惯在隋唐时期从上层逐渐普及到全国。第六合屏风画中夫妇坐在床(榻)上宴饮,这样的凹型连榻,在敦煌360窟唐代壁画中可见到。这幅宴饮图正是此一时期家具陈设与生活习俗的真实写照。
屏风画中的男女人物和伎乐俑的服饰均为紧身圆领,窄袖束腰左衽长袍。《唐书·五行志》云:“天宝初,贵族士民好为胡服胡冒,妇人则簪步摇钗衿袖窄小”。元稹《法曲》中日:“女人为胡妇学胡装,伎进胡音务胡乐”。屏风画中的人物打扮充分反映了经过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大融合后,隋唐时期中外文化交流频繁,多元文化空前繁盛的历史事实。
在全国出土数量甚少的情况下,天水市馆藏隋唐贴金彩绘围屏石榻发现时间早、保存完整、制作精美,为研究隋唐時期民族融合以及了解粟特族和祆教文化提供了相当珍贵的实物资料,因此,1996年,经国家文物局文物鉴定委员会确定为国宝级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