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珍惜现下拥有的

2018-05-04倪诗睿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18年1期
关键词:父母亲旅人亲人

倪诗睿

中图分类号:1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8)03-0002-02

当我们呱呱坠地,睁开眼看到的第一个画面,是亲人们充满着喜悦的笑容;当我们蹒跚学步,不远处总会有一双慈爱的眼眸注视着我们;当我们挑灯夜战,备战高考时,总会有一杯温暖的蜂蜜水默默地放在我们桌边。细细回想起来,在我们人生成长的每条路上,都留下了家人的足迹。亲人长辈们一直无怨无悔地陪伴着我们,呵护着我们。

渐渐地,我们长大了。我们走入大学,之后又走向社会,我们也慢慢开始独立生活,不知从何时起,我们与家人之间的沟通交流变得越来越少了,空间的距离慢慢地变成了情感的距离。很多人说这是因为我们和家人不住在同一个城市,空间上的距离加上我们日常繁忙的事物实在让我们无法抽身与家人重温那段亲密无间、无话不谈的时光,或者是因为沟通上的代沟让我们与他们似乎是话不投机半句多。可是,仔细想想,我们口中所说的这些理由真的是构成我们与家人之间沟通减少的原因吗?身在有着如此发达的通讯技术的时代,如果我们能少看会手机,多给家人打个电话。如果我们能在接到家人电话的时候多些耐心,多关心询问家人的情况,我们和家人之间的距离也不至于会疏远。小时候那段与亲人亲密无间的情感为何在长大之后却常常被遗忘了呢?

国庆佳节,当父亲满怀期待,不远千里的专程赶去探望女儿,面对的却是女儿的不甚关心以及匆忙的“逐客令”,满心期待,不远千里致此,匆匆见上一面,还没来得及半点寒暄,就要踏上回程,那是怎样的一种心酸?父亲千里迢迢地来到异地看望女儿,其实是出于对女儿的关心,想看看女儿的生活状况,可是女儿不但没有领会这份爱,反而不欢迎父亲的到来。我想,这位父亲为这次出行肯定是做过心理斗争的,也肯定是有心理准备之后才出门的,千万种会不被待见的理由最终都被出于对女儿关爱的心说服了。父亲十几年倾其所有的情感付出,換回的却是这样一个结局,叫人如何接受?他的女儿是一名大学生,是综合素质水平相对较高的人群中的一员,怎么会不知道“孝”这最基本的道德呢?其实,作为大学生的女儿,她当然知道中国的孝道文化,她当然知道自己的做法是不合常理的,甚至根本就不是她的本意。可是,结果为什么却和人们所期待的大相径庭呢?我想,这离不开当下大学生虚荣心作怪的原因,那么归根结底,这是因为这位大学生没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一位远行的旅人,因为各种原因而被迫在外地停留了许多年。当初离开时,他跟母亲说,母亲不用担心,儿子很快就会回来,虽然有些无奈,但是母亲知道儿子有着自己的事业,而且应当以事业为重,于是高兴地把儿子送走了。可是,母亲等啊等,都没有等到儿子归来。很多年过去了,这位旅人终于功成名就,富贵归乡了,可是那个总是为他熬汤喝而他爱理不理的人——他的母亲,早已长眠于地下。他百感交集,最终默默说了一句:早知道要分开这么久,当初就该好好道个别了。这是多么无力的感叹!时光逝去,当年青丝不经意间已经变成白发。我们毫无顾忌的享受着亲人带给我们的爱,却自觉不自觉的忽略了长辈们已垂垂老矣的事实。世上没有后悔药,人生只有一次,也没有早知道这回事。那么,是什么造成了这位旅人的人生遗憾呢?我想,是太多的习以为常,太多的理所当然,从而没有去关注,去重视,最终导致了遗憾的发生。

大学生和旅人的故事告诉我们的都是同一个道理,那就是幸福来的太容易,就不会想着有失去的一天,过多的理所当然,就不会倍加珍惜。其实,我们人活着,人这一辈子这么长,我们应该活在哪里?是过去,还是未来?过去,已经过去了,我们再也没有办法体会到过去的人生,过去的人生也不可能重来;未来,还没有到来,世界充满了变数,我们也不可能提前感知未来。所以,我们要做的,只有活在当下,因为只有当下这一刻,才是最真实的存在。可问题在于,我们应该如何活在当下?如何让当下富有意义?首先,我们要做的,便是珍惜当下,珍惜当下的亲情。

埃克哈特·托利《当下的力量》一书充分的说明了当下的重要性,细细体会书中的文字,你会惊讶的发现,自己一直处在小我的控制之下,无法摆脱小我控制的结果是你将永远处于时间的焦虑中,你害怕过去你的行为会对你现下的生活产生什么影响,你也害怕自己的未来会遇到什么麻烦,但实际上,这些过去和未来,都仅仅是你自己想象的,过去和未来仅仅是一个单纯的时间概念,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也说明了过去和未来其实都是当下,所有的一切都是通过当下发生的,只有关注当下,珍惜当下,我们才能找到真正的力量,才能获得爱、和平和喜悦,才能拥抱真正的自我,才能拥有我们想要的亲情。

珍惜当下,拥抱亲情,我很喜欢“待父如子”的说法。小时候,我们不懂事,父母亲处处都谦让着我们,小心的呵护着我们,深怕我们在哪方面出了问题。渐渐的,我们习惯了父母亲对我们的爱,而忽视了我们对父母亲的爱。随着我们逐渐长大,父母亲逐渐老去,这个时候,是父母亲需要我们的爱的时候,可我们还沉浸在父母对我们的关怀之中,根本每想要付出对父母亲的爱,对待父母亲,我们总是那么的苛刻,我们还想着一如既往的索取,其实,这个时候,该是我们回馈父母的时候,不要再把父母亲可以永远索取的对象,相反,我们必须认识到,他们已经老了,与我们之间也产生了很多代沟,或者在某些方面我们是符合时代潮流的,是正确的,但是,我们能不能换个角度,不要因此就认为他们是错误的,更不要自然而然的以为他们都应该是正确的,我们能不能理解他们,把他们当作儿时的我们,在这个时刻,你是父母亲——爱的付出者,父母亲是儿女——爱的接受者,如此,我们是否也能够像当初他们对待我们一样去对待他们,用一直理解、关爱的心去对待他们,对于他们偶尔犯的错误,尝试着当作是小孩的不懂事而犯下的错误?

珍惜当下,拥抱亲情。我们应该不忘初心,回归本源。曾几何时,我们也因为父母亲对我们付出的深深的爱而深受感动;曾几何时,我们也在心底默默发誓,以后等自己长大了,有能力了,一定会好好的对待他们。可是,日子一天一天过去,时间渐渐冲刷了我们的记忆,也让我们当初的热忱逐渐消散。难怪说,人都是健忘的。但是有些东西是我们终身不能遗忘的,不但不能遗忘,还应该日久弥新。我们不但不能遗忘父母家人对我们的不求回报、默默的付出,我们更不能遗忘过去我们许下的誓言,以前我们是一味地索取,没有能力善待他们,现在我们有了一定的能力,我们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我们当初许下的诺言,在这个时刻,我们应该重拾最初的那份信仰,履行好当初的誓言,也担负好我们肩上的重担。我们应该从当下做起,弘扬孝道文化,从现下做起,不忘初心,回归本源。

“昨日一去不复返”,“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所以,珍惜现有的亲情,应从当下做起,绝非要等到日后。李密的一首《陈情表》催得晋武帝心软,他对祖母刘的孝心,何不是天下长辈对于后生的期望?李密对祖母的尽心侍奉,即使祖母已有九十六岁,他仍认真对待和祖母度过的每一天。因为他知道,当下的亲情才是最真实的亲情,也只有把握住当下的亲情,珍惜当下的亲情才能获得亲情的真谛。纵使日后祖母逝去,他也不会心怀悔恨,因为他好好度过了和祖母的每一天。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是千百年来充斥着人们悔恨的感叹。时光易逝,人生短暂,感叹也仅仅是感叹,于事无补。人生根本没有理所当然,没有谁对谁怎么样是理所当然的,也没有什么事情是理所当然的,更没有什么事情是可以让我们习以为常的。不要拥有之时不曾珍惜,失去之后肝肠寸断。珍惜和亲人相处的每一刻,珍惜现下拥有的,珍惜他们的爱,也不要吝啬自己的爱。

猜你喜欢

父母亲旅人亲人
你我皆是旅人
你是我的亲人
亲人
亲人(连载二)
写自己的亲人
梦的旅人——读《我们仨》有感
偶尔
清明祭
做父母不当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