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俄国文学“多余人”:奥涅金的性格边缘性

2018-05-04万家凝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18年1期
关键词:双重性边缘性矛盾

万家凝

摘要:在分析奥涅金的性格前,我们应看到其所处的社会大环境。奥涅金生活在上世纪19世纪20年代,当时的俄国正处于新旧交替的边缘时代,各种新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等冲击着俄国社会生活。上流社会不能幸免,处于民族性的保留和丧失的矛盾边缘境地,而奥涅金的矛盾性格正是在这一时代环境下形成的。

关键词:多余人;双重性;矛盾;俄国文学;边缘性

中图分类号:151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8)03-0037-02

一、引言

俄国文学中有多种多样的文学形象,而“多余人”的形象相比来说最为典型。奥涅金出自普希金的长篇诗体小说《叶普盖尼·奥涅金》,身为贵族的他不满足现状但也碌碌无为。但是,本文将不以多数文章的观点为主,奥涅金并非就只是“自私自利、虚伪、一事无成”的负面形象,其“多余人”的形象中,依旧有进步之处。将对该人物形象做作为俄国文学的第一个“多余人”,具有着重要研究价值和意义。这是世界文学中的珍品,同时也给后世带来思考和启示。

二、综述

“多余人”,该名词出自屠格涅夫的《多余人日记》,意指“有一定教养,自命清高,不愿与上流社会同流合污,想过有意义的生活。但受时代和阶级的局限,缺乏生活目的,远离人民,精神空虚,性格忧郁、彷徨,无所作为”,这在俄国文学上被称为‘多余人”。

“多余人”的形象在俄国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同时也是世界艺术中的重要作品。在普希金的作品《叶普盖尼·奥涅金》中,奥涅金“多余人”的形象则被展现得淋漓尽致,而他也是俄国文学画廊中的第一位“多余人”。本文将结合书中内容,对奥涅金的性格特征进行进一步分析。

三、分析

(一)情感的矛盾性:积极消极因素并重

分析奥涅金的性格前,应看到其所处的社会大环境。奥涅金生活在上世纪19世纪20年代,当时的俄国正处于新旧交替的边缘时代,各种新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等冲击着俄国社会生活。上流社会不能幸免,处于民族性的保留和丧失的矛盾边缘境地,而奥涅金的矛盾性格正是在这一时代环境下形成的。

在文中,奥涅金起初选择大胆改革、锐意创新,在来到乡下后试图改变徭役制度,但他在一开始便遭到传统观念的一致反对,最后不得不改为地租,这种不成功的改革使他被当时的地主看作“怪物”。在生活上,奥涅金执着于俄国的民族性,坚持用俄文写作,然而他已经习惯了俄国上流社会边缘性的生活方式,这使他的意识在无意中被欧化,以及今后遇到的不少挫折,让他的性格夹杂着“积极”和“消极”两种因素。

在亲情上,奥涅金的伯父病危,留下一大笔财产。生活不如意和负债的奥涅金来到乡下,说着“为了敷衍那半死不活的人还低声下气,装模作样”的话,在叹气中诅咒伯父被“小鬼”带走,其目标便是继承财产。但是,奥涅金在事后承认了自己的“虚伪”,告诉朋友自己为“性格中的虚情假意”感到无聊,在伯父去世后感到高兴,而身边人则假惺惺地哀悼,这些又体现出奥涅金在虚伪中所流露的真诚。奥涅金对待亲情时,这种不加掩饰的“虚伪”,其实是种不做作的真实,这是一种处于真实和虚伪之间的边缘性和多余性。

在对待爱情上,这种矛盾的“多余性和边缘性“性格体现得更加明显。在奥涅金还伸出上流社会时,他將大部分精力投入到爱隋中,这让贵族小姐们为他感到着迷,但贵族小姐们的虚伪和忸怩又让他感到厌恶,他选择离开上流社会,去了俄国的乡村。在那里,奥涅金结识了地主家的长女达吉雅娜,达吉雅娜初次遇上他便对他产生了狂热的爱情,给他写了一份表达自己深深爱意的情书,但在文章中奥涅金认为“不愿欺骗这少女/那纯洁的心对他多么信靠”并拒绝了她的求爱。当奥涅金在乡下生活几年后感到厌倦,并重新回到上流社会后,他在一次宴会上再次遇上了达吉雅娜。在乡下的矛盾思想以及回顾达吉雅娜曾对他的热情、他在生活中遇到的种种事情的长期积淀,一种爆发式的情感席卷了他的大脑,这让他狂热爱上了自己曾狠心拒绝的达吉雅娜。然而,后者选择了拒绝,奥涅金对爱情的尝试和迈出的第一步以悲剧告终。达吉雅娜已经成为上流社会光彩照人的角色,看透上流社会的种种现象且要忠于自己的丈夫,认为奥涅金是虚荣之人。从奥涅金的爱情悲剧来看,其根源依旧在他始终所处在一种难辨真伪的边缘环境,这也决定了他性格中的矛盾性和边缘性,也因此被不少人认定为“虚伪、冷漠、自私”。

在亲情上,奥涅金同样表现其矛盾的态度。在乡下时,他最期盼的是朋友连斯基的到来,和他的交谈来往是当时他的最大乐趣。当朋友连斯基到来时,他和朋友饮酒畅谈。当连斯基和奥丽迦订婚时,奥涅金通过自己曾经的经验认为奥丽迦是风流之人,决意阻扰两人婚姻,并选择邀请奥丽迦跳舞以激怒和阻止连斯基。愤怒的连斯基多次送来挑战书,奥涅金同意战斗并杀了连斯基,这也让他失去了自己生活中的最大寄托,奥涅金开始痛苦地流浪和后悔。在这种行为上,若通过现实的眼光看待则显得有些不可思议,对待友情的态度有些超出常人理解范围。这种他对待友情的边缘性态度,是重视虚荣却又重视友情的重要性的矛盾心态所决定。

他对三种情感的边缘性态度,体现了一个多余人在边缘环境中的矛盾而复杂的心态,但他同时也带着在“虚伪中的真诚”,这与俄国文学批评家别林斯基的评价相似:“奥涅金身上没有上流社会人士那种粗暴愚蠢而又心地善良的虚伪做作。”

(二)对现实的思考和批判

奥涅金在小时候接触的是法国式的资产阶级教育,喜欢阅读欧洲资产阶级作家的作品,受到一定的资产阶级进步影响。在少年时被看作“狂士”的他,眼光比比周围人物高出一头,对现实的人事用“冷静睿智的头脑”以及批判性的眼光看待在,这是奥涅金青年时代的重要标志,同时也体现了他的进步而又矛盾的性格。奥涅金对现实的批评态度,是他和现实发生种种冲突的根本原因。

在对待自己所处的上流社会环境中,奥涅金持着“敌对态度”,厌恶上流社会的醉生梦死、庸俗和虚伪。奥涅金刚到乡下时,乡间的地主阶层起初全部要去拜访他,当奥涅金看到门前的是乡下马车时,便到后门骑上马离开,让地主们吃了闭门羹。对于奥涅金的行为,周围的地主们开始非难和反对他,称他是“无知之徒;为人狂妄”,这与奥涅金想为农民们减轻徭役时,地主们认为他是个“怪物”是同样的道理,以上可看出奥涅金对现实的批判性性格和态度。

奥涅金的批判性格也体现在对现世制度的不满上,在他和朋友连斯基的相处中,两人对一些现象、社会问题等进行争论。在当时的俄国,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民约论》很流行,该书抨击封建等级及制度且全书贯穿“天赋人权”思想。奥涅金和连斯基对该书中的“过去的人类的契约”进行争论,力图用知识补充当时内心的空虚和无聊。尽管奥涅金研究书目的动机并非完全为了提升自我思想境界,或是向该书致敬,但至少能说明奥涅金对当时的政治制度持坚定的批判态度,俄国当时的社会现实问题引起他的思考。

此外,奥涅金在读书时,曾经表示:“这里是无聊,那里是骗人的胡说;在这里不讲良心,在那里没有意思,全都有各种不同的镣铐。”和连斯基争论时,他也对科学的成果、善恶以及自古以来的成见进行批判,对现世的种种现象拥有独立思考得出的观点和看法。他的这种对现实制度、流行思想、传统观念的思考和批判的表现,正是当时时代先进知识分子的特点,也是奥涅金批判性和矛盾性格的反映。

可以看到的是,在十九世纪二十年代,俄国资本主义因素虽然有所发展,但当时尚未进行农奴制改革,封建农奴势力依旧强大。奥涅金对现实的批判尽管是以资本主义的个人解放为基础,但他在当时不求上流社会浮华、拒绝同流合污的表现,相对于同时代的贵族青年来说已经显得难得可贵,他的立场也显示了他的“多余人”边缘化角色特点。

(三)青年人的“进步”与“多余人”的性格两重性

奥涅金既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贵族青年进步者的代表,又是“多余人”中的典型。他对现实不满,想要为国家寻找出路,但因为自身的阶级局限性,远离了人民,这便体现出他的“多余人”身份。

作为贵族进步青年的代表,奥涅金在上流社会能够获得成功。他穿着讲究,每天在镜子前面至少要花三个钟头。他有着丰富的情场经验,加上优越的家庭背景和自己的仪表才华,他在上流社会成功了。但是也在此时,情感在他心中的火焰已经熄灭,社交让他感到厌烦。他认为自己和周围格格不入,对一切事物冷漠无情,提不起兴趣,对现实感到不满,而这些并非出自对生活的无聊。

普希金在谈到奥涅金和连斯基的谈话时写道:“他们之间老是进行争论,并且引起他们思考。”这些并不是贵族青年们的话题,这里所说的“过去的民族的约法”是指卢梭的《社会契约论》,他也说说:“人生来自由,可是他到处都带着枷锁。”这同样反映了奥涅金和连斯基作为贵族进步青年对社会政治问题的关注。

奥涅金在来到乡下时,“首先想起了创立一种新的制度”“用轻的地租来代替农民徭役的重负”,这种农事改革受到农民们的欢迎。然而,改革也受到地主的抵抗和反对,并称奥涅金是“最危险的怪物”,结果奥涅金没有坚持下去。在乡下,他结识了达吉雅娜,面对对方的热情告白选择了拒绝,理由是“不愿欺骗这个少女”,这也揭示了奥涅金矛盾的性格和特点。

俄国文艺批评家杜勃罗留波夫曾说:“这是可能的,在别的生活条件下,在别的社会中,奥涅金可能成为一个真正善良的青年。”奥涅金作为贵族进步青年,但同时也是多余人的身份、性格等特点,深刻揭示了貴族革命前景的局限性。

四、结语

普希金笔下的奥涅金开创了19世纪俄国文学“多余人”系列的先河。在奥涅金这一些列多余人的形象中,真实反映了俄国的现实问题,促进了俄国人民的思想意识的觉醒,警醒人们对现实反思。这样独特的文学人物,值得我们挖掘和探索,对于我们进一步研究世界文学有着重要价值和意义。

猜你喜欢

双重性边缘性矛盾
几类树的无矛盾点连通数
纤支镜肺泡灌洗在脑死亡边缘性供肺维护中的作用
再婚后出现矛盾,我该怎么办?
相爱相杀的人们,都得了“一种病”
矛盾的我
对矛盾说不
《相当体面的失败》中善的双重性
齿轮副双重性的分析研究
论余华长篇小说苦难书写的双重性
人民政协是否具有作为政治协商载体与主体的双重性——再谈政治协商的主体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