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社会工作介入新生适应问题的研究综述
2018-05-04王媛媛
王媛媛
摘要:大一新生在踏入校园之初伴随着新鲜感而来的更多是适应性的问题,如离家的伤感、学业的压力、舍友的摩擦等等。帮助大一新生顺利度过适应期,有助于促使其更快地融入新集体,平稳地过渡到大学生活中。学校社会工作,顾名思义就是在学校范围内开展的社会工作,是学校社会工作者运用专业的方法对全体学生实施的助人活动。近年来社会工作的服务范围日益扩大,学校社会工作也被越来越多的师生所熟知,逐渐走进了校园。学校社会工作在介入大一新生的适应性教育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本文以大一新生的适应性问题、产生的原因及解决的策略,以及学校社会工作介入大一新生适应性问题的优势和途径五个方面为重点进行文献综述。
关键词:新生适应性问题;学校社会工作;介入途径
一、大一新生的适应性问题及学校社会工作介入的优势
(一)大一新生的适应性问题
众所周知我国的高等教育越来越普遍,大学生群体数量不断壮大。大学的教育方式与中小学在很多方面都是不尽相同的,因此很多新生在入学初期都会存在不适应的问题。
国内学者王云峰(2011)把新生入学时的适应性问题概括为无法适应全新的校园环境、无法适应全新的学习方式以及无法适应全新的人际交往三个大方面。他认为对于大学生来说,校园是最重要的,因此有必要充分地熟悉校园环境;其次才能够自如地面对新的、多样化的专业课程学习;而大一新生初次离开父母独自面临复杂的人际关系,更是难免会产生不适应的情况。
云南大学的金明珠(2013)指出,国内外许多的学者都将新生的适应性概括为学习适应性、生活自理适应性、角色适应性、人际适应性、环境的总体认同及身心症状六个维度,她认为:“基础设施不完善,环境封闭等因素对大一新生的适应性也有影响。”“大学新生在身心不适应方面主要表现为身体不舒服、心情不好、体重方面大幅度的增减以及失眠等具体症状。”等。
综上所述,笔者將大一新生存在的适应性问题概括为对陌生环境的不适应、学业的压力以及人际关系的复杂性三大方面。但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也发现很多学者提出的创新点,如长春工业大学杨洋(2017)提出了大学新生在生活管理方式层面的问题。他认为:大学新生能够独立起来,很好地适应大学生活,首先要在生活消费方面、身体健康管理方面以及预防诈骗的警惕性方面等加以正确地规范。
(二)学校社会工作介入的优势
《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提到了要促进专业社会工作、志愿服务发展。至此社会工作已经连续三年出现在了政府工作报告中,国家对于社会工作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学校社会工作作为社会工作专业的一个重要内容更是日益被重视起来,“一校一社工”的理念被多次提及。
针对高校新生的复杂性,学校社会工作有其独特的先进性。陆士桢老师在《中国青少年社会工作实务案例精选》一书中介绍了青少年工作的类型,包括青少年适应不良行为的辅导、青少年就学辅导、青少年成长发展辅导、特殊青少年社会工作等等。由此可见青少年社会工作的覆盖面之广。学校社会工作是青少年社会工作的分支,它面对不同的服务对象将会有不同的服务方案,相对于传统的学生工作、思想政治教育等,在工作的理念和方法更为先进。
学校社会工作有丰富的理论指导及多元的工作方式。南开大学的孙跃(2009)总结了几种学校社会工作在介入学生工作中可以运用的理论:互动理论、危机介入理论、社会学习理论、赋权理论等,他认为以上这些理论在社会工作的应用过程中起到了极好的指导作用,帮助社会工作者更充分地调动资源以实现学生的行为转变。石志强(2012)也提出,社会工作在介入新生适应问题上,有其价值理念方面的优势,如助人自助、增能赋权等;还有方法与技术上的优势,包括社会工作的三大方法,运用这些方法介入新生的适应性问题,会更加的全方位、多角度。在这一点上,孙跃指出:“学校社会工作在工作方法上与社会工作有其一致性,但其工作对象的特点还决定了它还有专门的运作模式,主要包括传统一临床模式、学校一变迁模式、社区学校模式和社会互动模式。”
学校社会工作秉承着“助人自助”的理念,让学生进行自我发掘、自我认可,学校社会工作者在学生工作中有其独特的优势和专业性,他们区别于教师、辅导员以及心理咨询师的角色,在促进新生的适应工作中起到了独一无二的作用。
二、大一新生产生适应性问题的原因
重庆交通大学学者刘翔、黄顶新(2014)提出,环境变化是大一新生产生适应性问题的首要原因,其中包括“学习环境、生活环境与人际交往环境”;除此之外还有“教育方式、理念变化,心理矛盾与失衡以及管理体制的变化”的原因;他们认为在大学中一个辅导员要管理太多的学生,因此无法做到关注每一位新生,这可能是导致大一新生产生适应性问题的原因之一。
李化杰等人(2017)则将原因分为“主体原因,社会原因,家庭原因以及网络环境原因”四个大的方面。他们提出了有些大一新生会产生课外活动的不适应,这一点可能与网络环境挂钩。新生们进入大学校园无法安排好自己的课余时间,有些学生会用网络将自己课外活动填满,因此网络环境的安全与否是导致新生是否能正确过渡到大学生活的一个参考因素。
三、帮助大一新生解决适应问题的对策
(一)解决大一新生适应问题的传统方法
周小英(2014)分别从学校、老师、家长和学生自身的方面提出了解决对策。她认为学校在宣传、教育与心理健康普查等方面应发挥首要的作用;她提出将辅导员与专业老师的责任进行区分,大一新生在刚刚接触专业课时会有迷茫、不适应的状况,这时专业老师更应该针对新生的特点进行教学。
榆林学院的高燕鹏(2015)则从班级辅导员的角色出发,提出帮助大一新生尽快适应新生活的对策,他提出:针对学习问题,辅导员要抓好三次主题班会和经验交流会,针对人际关系问题,要从学生和辅导员的“三走”抓起。他认为,直接管理学生的辅导员要在开展新生的适应性教育工作方面发挥首要的作用,应尽自己引领、沟通的责任,将学生工作做到实处。
一些学者会将心理学与社会学的理论运用到解决新生适应性问题当中,如青岛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王成(2015)提出,可以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出发解决新生的问题。他认为,借鉴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对大一新生出现的问题进行探讨,可以为大一新生进行适应性教育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
很多高校已经注意到了大一新生的适应问题,也针对此采取了一些措施,例如心理测评与辅导、适应性教育的讲座等;从社会工作者的角度来看,这些措施很多都是“治标不治本”,如果不能参与到学生中,“个别化”地去对待每一个人,就无法更好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二)学校社会工作介入大一新生适应性问题的途径
很多学者都提到,要想运用学校社会工作介入新生的适应问题,首先要规范学校社会工作者自身的专业性:如引入社会工作专业队伍——陆士桢(2010);要加强高校社会工作者队伍建設——刘艳萍(2012);建立更专业化的工作团队——石志强(2012);
新生的问题并不是单一性的,调查对象的背景和问题可能千差万别,如许莉雅老师在《学校社会工作》一书中提到,学校社会工作介入学生工作中要将其分为学生的一般需要与特殊需要,一般需要包括新生的环境适应问题、人际关系问题以及学业任务等;而特殊需要则包含来自特殊家庭的、有身心障碍的、有偏差行为的学生等。因此笔者认为在服务过程中有必要充分地运用个别化的原则,尤其是在个案服务中。
正确借用同质性小组的力量,在小组工作的方案设计中充分地了解组员们的需求。如张鑫(2013)提出,活动方案的设计要有更强的针对性,更适合案主的实际需要,引导其主动参与。并且他认为,高校应在现有教育管理模式中引入社会工作的小组工作方法,通过让组员参加小组活动、完成小组目标来实现案主本身的主观改变。同时周志荣(2012)也提到,通过集体活动来营造气氛,促进组员间的互相协作,从而发挥每个人的潜能。
除常见的个案和小组工作的介入,笔者认为还可以运用社区工作方法,如张慧敏(2017)提出的对策:“学校社会工作者要努力成为学生与家长和学校的沟通桥梁,在社区内倡导建设优质的校园文化”等。王珥(2010):“充分调动全社会可以利用的资源,在高校内外建起一个系统的心理健康支持网络,协力为大学生们服务。”
四、结论
面对大一新生不同的适应问题及需求,家长、辅导员、学校以及学校社会工作者要各自发挥好各自的作用。而将学校社会工作运用于大一新生的适应性问题的介入工作中,是一项复杂而长期的工作,学校社会工作者要坚持在社会工作的理论指导下,运用专业的方法开展这项工作;无论是在个案、小组或社区工作方法中,都要紧密结合大一新生的特点,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出学校社会工作独特的优势,推动学校社会工作与高校学生工作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