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信号理论的中国艺术品“价格陷阱”分析与跨越

2018-05-04于化民

山东社会科学 2018年5期
关键词:艺术品价格价值

陈 洁 于化民

(山东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0;中国社会科学院 近代史研究所,北京 100006)

2016年,中国成为全球艺术品市场的第一大国,拍卖总成交量为9.14万件,总成交额为47.9亿美元。在过去的八年里,中国纯艺术类拍卖实现了305%的飞速增长,从2008年的16亿美元飙升至2016年的历史最高49亿美元*张天宇:《外媒评“2016年度全球顶级藏家TOP100”》,2016年6月16日,http://collection.sina.com.cn/ddys/2016-06-16/doc-ifxtfrrc3705771.shtml。。可见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发展速度和规模非常惊人。从王健林2041万美元购藏莫奈《睡莲池与玫瑰》到刘益谦1.7亿美元购藏莫迪利安尼《侧卧的裸女》,在外媒Artnet News“2016年度全球顶级藏家TOP100”榜单中,中国藏家有8位上榜*李妍:《美国税收政策如何助力艺术博物馆的发展》,《中国博物馆》2016年第1期。,这无一不彰显着中国企业家和收藏家的海外购买力愈加强势。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中国艺术品市场参与人群的数量增多、复杂程度提升,很多非专业和非艺术品热爱人士因盲目从众、追求利益来到艺术品市场,使得整个艺术品市场呈现出极度的信息不对称,即买方与卖方的信息不对称。消费者对于艺术品的了解不足哄抬了艺术品市场价格或低估了艺术品实际价值,使其价值与价格呈现严重背离。在这种信息不对称的背景下,中国的艺术品市场暗藏着各种“美丽的陷阱”,这条通往庞大利润的艺术品金融化道路看似繁花似锦,实则暗流涌动。

一、供需关系影响的艺术品价格陷阱

在马克思商品理论中,商品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商品价值是商品价格的形成基础。受供需关系的影响,价格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围绕价值这个轴心上下波动,但总体来说,价格体现价值,价格与价值是相统一的。艺术品作为特殊的商品,同样不能摆脱这个规律。艺术品价格在质的决定性上,应以其价值的真实反映为基础,即艺术品的价值与价格应该保持整体一致性。但实际上,艺术品市场处处可见相反的情况,价格与价值的匹配程度往往令人瞠目结舌。有的艺术品价值较高,但市场价格反而很低;有的价值不高的艺术品却能被消费者热捧,致使其价格一路走高,远远超出实际价值。

根据商品的市场供需原理,当市场供不应求时,市场价格往往高于市场价值或生产价格;当市场供过于求时,市场价格往往低于市场价值或生产价格;同时,市场供需的对比关系决定着市场价格偏离市场价值或生产价格的程度大小。诚如马克思所言:“以致当价格由最坏条件下生产的商品的价值来调节也不降低,那么,这种在最坏条件下生产的商品就决定市场价值。这种情况,只有在需求超过通常的需求,或者供给低于通常的供给时才可能发生。”*陈国钧:《供求关系对市场价格和市场价值的影响》,《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年第4期。但在艺术品市场中,“那些本身没有任何价值,即不是劳动产品的东西(如土地),或者至少不能由劳动再生产的东西(如古董、某些名家的艺术品等等)的价格,可以由一些结合在一起的非常偶然的情况来决定”*《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714页。。这些“偶然的情况”不仅仅包含供需关系,更着重体现为供需关系对艺术品市场价格的影响程度。

首先,艺术品的价格并非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其价值中蕴含了无差别的人力劳动,同时也会随着时间或社会因素的变化而发生改变。艺术品的制作中蕴含了设计者和制作者的抽象劳动与具体劳动,两种劳动的存在决定了这一艺术品价值的双重性。“就相同的或抽象的人类劳动这个属性来说,它形成商品价值”,“就具体的有用的劳动这个属性来说,它生产使用价值”*《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0页。。抽象的劳动赋予艺术品跨越时空界限的内涵,具体的劳动则为其烙上当前物质生产水平的烙印。一个清朝花瓶在当时的市场中表现为普通的艺术商品,但在现代拍卖市场中,其审美价值和历史价值就因时间流转发生了变化,从而获得了更高的艺术价值。

其次,艺术品与传统商品因市场需求变化而产生的价格反映不同。艺术品本身具有独一无二性,瓦尔特·本雅明在机械复制理论中认为艺术品具有“光韵”,这种“光韵”产生于艺术品的神秘、模糊、本身和不可接近。创作者独特的思维方式和审美取向使其在手工创作时代生产出具有原真性的艺术品。时至今日,虽然大规模机械生产能够完成大量文化商品的同批复制,但真正的艺术品(而非普通的文化商品)仍然处于手工创作的生产模式中,其产出的数量和质量都与文化商品截然不同,是具有“原真性”的精神劳动结晶。因此,严格意义上,艺术品市场供需变化的存在本身即是悖论,其独一无二性使得所谓的市场供需变化不复存在。每一件艺术品都处于极端供不应求的关系中,所以价格的变化主要取决于供不应求的程度大小,而非市场供需关系。一件艺术品的供不应求程度越高,代表它的市场需求越旺盛,那么它的价格就越高;反之,则越低。

最后,虽然艺术品市场的价格波动与供需关系的变化并不直接相关,却与整体市场环境密切相关。随着中国艺术品市场的投资属性逐渐凸显,其与宏观经济之间的联动效应也越来越明显。当高收入阶层的货币供应量越多时,艺术品的需求量就越大,其价格就会升高;反之则价格降低。这其中高收入阶层的货币供应量取决于经济市场的发展情况和国家货币政策。2016年是市场结构性调整和供给侧改革元年,宏观经济持续下行背景中仍然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因此市场中流通的货币量增加,这一市场状况本该扩大艺术品金融市场的规模,但实际情况却比2015年春拍市场减少了2.3个百分点。究其原因是由于整体经济环境的不稳定导致人们对另类投资市场的需求减少,因此大多数剩余资金流向了固定房地产投资市场,而非艺术品市场。*雅昌艺术市场监测中心:《2015年全球艺术品市场报告》,2016年3月,http://amma.artron.net/reportDetail.php?id=30。

所以,在艺术品市场中,并不能完全依照传统的供需理论来分析艺术品价格变动。毕竟艺术品价格与整体市场环境和供需不匹配的程度相关,同时还与国家货币政策、消费者对未来经济的信心指数以及市场景气程度有关,仅靠供需变化来判断未来艺术品的价格走向,是不明智的。此外,我们还应看到供需关系与艺术品价格之间并不存在着稳妥的反关系,即当艺术品价格越高时并不代表对该艺术品的需求量越高或其供小于求的程度越大。很多机构或专业艺术品价格炒作团队会利用供需变化制造价格陷阱,使得某位艺术家的作品或某件艺术品的价格出现大幅上涨,营造出追捧者众多的假象,致使市场价格远超艺术价值,最终套牢价格下跌前的最后一个持有人。因此从增值角度看,无论此时的价格是否呈现上升趋势,持有时间过短是无法辨别价格陷阱的,故而短期持有的失败率都较高。

二、消费者无知导致的“榴莲市场”

根据经济学鼻祖亚当·斯密的经济学理论,在完全竞争市场中,市场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可以通过价格信号,实现对资源的最优配置。*唐志军、王玉霞:《对经济学的“手”理论的述评》,《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这里的“价格信号”是市场自我调节的一种外在表现,能够及时反映市场价格运动和运行状况,具有超前性和预测性。但在艺术品市场中,这种价格信号几乎难以表现,究其原因有五:一是艺术品市场显然不属于完全竞争市场;二是该市场中的消费者不符合经纪人假设;三是买卖双方的信息处于极度的不对称状态;四是产品之间彼此都有差异;五是市场的专业性较高。因此要想完全依靠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对艺术品市场和艺术品价格进行调节,几乎是不可能的。处于信息链底端的无知消费者们虽然跨过了较低的准入门槛,却面临着巨大的退出风险。

对于市场信息不对称可能导致的失衡问题,认知度较广的一种结论产生于经济学家乔治·阿克尔洛夫《柠檬市场:质量不确定和市场机制》一文中提出的“柠檬市场”理论。该理论认为:在市场中,产品的卖方对产品的质量拥有比买方更多的信息。在这种情况下,买方不知道商品的真正价值,便用压低价格的方式以减少信息不对称给自己带来的风险损失。买方过低的价格也使得卖方不愿意提供高质量的产品,从而使得低质量次品充斥市场,部分高品质产品被逐出市场,市场中的商品平均质量下降,买方进一步压低价格,较高质量的产品退出,如此循环往复,最终导致市场萎缩,出现“柠檬市场”。*乔治·阿克洛夫:《柠檬市场:质量的不确定性和市场机制》,《经济导刊》2001年第6期。

在艺术品市场中,艺术品并非一般消费品,而是一种带有炫耀性质的高消费品,具备投资价值和社会地位象征价值。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价格不仅仅是实际价值的货币市场表现,更是一种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凡勃仑在《有闲阶级论》中提到:“在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毫无节制的物品消费,尤其是较高等级的物品消费——观念上大凡超出维持最低需求以外的消费——通常都归于有闲阶级。”*[美]凡勃伦:《有闲阶级论》,甘平译,武汉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60页。“炫耀性消费贵重物品是有闲绅士博取声誉的手段。当财富累积在手上时,任凭个人如何努力,若没有旁人的协助,仅以这种方式尚不足以证明其富裕。”*[美]凡勃伦:《有闲阶级论》,甘平译,武汉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61页。2009年,豪掷8亿元的收藏家刘益谦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自己“什么都不懂,所以胆子大”,因此“既然无法分辨哪一件拍品最好,索性就买最贵的吧”*陈彦:《四大华人买家开创中国艺术品拍卖“亿元时代”》,2010年2月1日,http://news.163.com/10/0201/04/5UDMHGBS000120GR.html。。2016年11月,刘益谦再次豪掷11亿元人民币拍下莫迪里阿尼《侧卧的裸女》,成为全球拍卖市场第二贵的艺术品。由此可见,在拥有显著信息不对称特征的市场中,艺术品的持有更多出于对其表征意义的追求,这部分消费者认为,通过对高价艺术品的持有才能实现名声传播和未来高价流转所获的收益。

艺术品市场是一个典型的信息不对称市场。在这个需要专业知识作为基础铺垫的市场中,卖方在艺术品真伪、价值、瑕疵等方面掌握的信息要远多于买方。当收藏者起初被某件艺术品吸引时,价格的波动还处于一个相对平稳的区间。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市场需求量越来越大,供不应求程度逐渐加深。在炫耀消费心理和高投资人群作用下,艺术品价格持续上涨,最终实现艺术品持有的仅仅是少部分人。大部分消费者满足不了自己的持有需求,转而投向片面的、可替代的类似品追求,这种消费取向促生了市场赝品。按照“柠檬市场”理论,当赝品出现时,人们对真品的需求量减少,导致其利润空间降低,真品持有人会选择继续持有而非流转交易,因此真品就从市场中完全退出。这时的艺术品市场就变成了“柠檬市场”,赝品就是这个市场中的“柠檬”。

然而,就实际情况而言,艺术品市场中赝品的仿真本领再大,也不可能把真品彻底驱逐出场。赝品之所以能够交易,并非因为欺瞒消费者,而是消费者自己“知假买假”。这种行为背后暗含着复杂的消费心理和动机。但就真正热爱艺术或真正投身于艺术品收藏中的消费人群而言,赝品的存在并不会减少他们对于真品的追求,因此也不会完全使真品退出市场。用收藏界的行话来讲,当用赝品的价格买到了真品时,称之为“捡漏”;当用真品的价格买到了赝品时,称之为“打眼”,这其中不一定都是刻意欺骗消费者的行为,而是由于买方甚至卖方对于艺术品专业知识的缺乏导致了“对称无知”(即双方同时无知)现象,出现了严重的信息不对称,从而致使艺术品的实际价值和市场价格都出现了预期偏差。

所以,在艺术品市场中,普遍的情况并非是充满次品和赝品的“柠檬市场”,而是真品和赝品共存且消费者明知故买的“榴莲市场”。这种“榴莲市场”是艺术品消费者无法满足持有需求后作出的选择,即通过现代科技和工艺制造出来精致的高仿艺术品,以期满足自身的把玩炫耀心理,体现出了不同消费群体对赝品的态度(如同不同口味的消费者对榴莲这种水果持有截然不同的态度)。

三、“编码/解码”不一促发的价格炒作

艺术品作为精神价值的结晶,包含了创作者和艺术家的构思与劳动。在评判它的价格时,无法通过量化的、具体的数据进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测量,因此无法用常规商品的价格标准定价。但无论采取怎样的标准衡量艺术品价值,其中携带的艺术与审美性始终是不容忽视的。因此,如何解读艺术品中的文化内涵,做一名合格的艺术品鉴赏者,是判断其价值的关键。

现在市场中,对艺术品拍卖豪掷千金的企业家们并非完全合格的艺术鉴赏者,他们并不是因为亲自解读了或想去解读艺术品的文化内涵而花费金钱购藏艺术品,而是通过别人的解读来了解艺术品的艺术价值。布迪厄提出的艺术社会学认为,所谓的具有艺术天赋的人和普通群众并无区别,只是前者的眼睛经过训练已经能够完成对艺术编码和解码的行为,而后者只是单纯地欣赏与观看。*朱国华:《艺术编码的社会条件——管窥布迪厄艺术社会学》,《文艺理论研究》2004年第4期。这部分“具有艺术天赋的人”,即真正具有艺术品鉴赏能力的人,是决定艺术品市场价格的关键人群。他在《区隔:一种趣味判断的社会学批判》中提到:艺术品的解读与编码是交流的一个阶段,一个人具备了知识文化和看的能力,就具备了感知和阐述艺术品的能力,“只有当一个人拥有编码解码艺术品的能力,一件艺术品对他而言才具有意义和旨趣”*Bourdieu, Distinction: A Social Critique of the Judgement of Taste, Translated by Richard Nice, London: Routledge and Kegan Paul, 1984, p.2.。在艺术品鉴赏领域中,拥有不同背景和地位的人群对同一物的认知解读能力截然不同,甚至会出现与创作者所赋予的艺术品编码意义完全不同的解码内容。这一切都源自于受众本身的知识水平限制与生活环境熏陶,其解码目的和方式的不同也会导致对艺术品包含的信息出现理解偏差。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普遍的艺术品市场中,艺术品的编码、解码、消费并非同一体,甚至可能是站在完全对立利益场上的人群。 “编码/解码”理论虽然起源于大众传播领域,但其内在逻辑延伸至艺术品领域也同样适用。霍尔在《编码、解码》一文中提出了关于霸权主导编解码行为的假想,认为电视广播对主导符码进行了操控,以实现对电视观众所获得信息的控制。*罗钢、刘象愚:《文化研究读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56页。其实,这种霸权也出现在艺术品鉴赏领域中。通常而言,卖方的艺术理论和专业知识越多,他所拥有的关于艺术品的信息就越多,因此对艺术品进行编码/解码的能力就越突出,他所编写或解读的艺术品价值或内涵越能被广泛流传,从而引发消费人群的需求欲望,并参与到艺术品的投资追逐中来。一旦这个编码解码的环节被操控,信息掌握者就可以通过不断的“编码-解码-传播-消费”对艺术品进行炒作,使得“无知”消费者误读艺术品的含义与价值,以最终花费远超其实际价值的价格实现对艺术品的购藏。

在不断爆出的中国艺术品天价成交额的背后,有许多艺术品买卖双方与拍卖公司三方联手,约定好事先的炒作价格,于拍卖会中哄抬价格,通过名声炒作和二次流转获得收益。与此同时,更多的机构和个人用基金、信托、私募等方式进入艺术品市场,制造和利用这些天价艺术品是他们重要的融资前提。这种运作模式一般是:高价拍得艺术品—抵押拍品发行信托—以信托资金支付贷款。融资性艺术品信托机构的资金流向大多由投资顾问或顾问团决定,编码、解码方通过共同合作的“假拍”或“拍假”行为把艺术品价格炒高,以此抵押或质押,获得更高额的贷款或信托资金。这一价格陷阱正是中国天价艺术拍品频出,但流拍率也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根据TEFAF历年全球艺术品市场报告显示,从2011年至2015年,流拍率逐年增加,分别为49%、50%、53%、57%、57%*欧志葵:《艺术市场报告披露中国拍卖流拍未付款情况严重 流拍率57%》,2016年5月9日,http://gd.people.com.cn/n2/2016/0509/c123932-28295111.html。,这既是我国艺术品市场信息不对称的结果,也是中国艺术品市场与国际接轨必须解决的问题。

艺术品市场准入门槛日益降低,不掌握信息或缺乏专业知识的消费者数量越来越多。这些信息不对称的无知消费人群通过从其他渠道获得的艺术品编码完成“自以为”的解读,不断翻炒着艺术品价格。同时,一批投机者用恶意夸大的解码行为完成对艺术品原真价值的解读,营造出艺术品价值连城的狂热氛围,甚至通过这种哄抬价格的解码行为完成“艺术洗钱”。在互联网时代,任何信息都自带放大效果,但凡通过编码/解码行为完成了对艺术品价格的天价营造,就可以在互联网中获得快速而广泛的传播效果,从而实现艺术品的免费营销,为再拍卖或再流转做足事先铺垫。

四、拍卖“试错”中追求的价格极限

除了上述三种价格陷阱之外,艺术品通过拍卖还会出现一种“追求极限”的价格陷阱。拍卖也称竞买,是商业中的一种买卖方式,即通过公开竞价的方式把拍品售卖给出价最高的人。*牧野:《拍卖市场研究概述》,《商业经济文荟》1994年第1期。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拍卖法》的定义:“拍卖是以公开竞价的方式,将特定的物品或财产权利转让给最高应价者的买卖方式。”*孙礼海:《一部规范拍卖行为的重要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拍卖法〉简介》,《人大工作通讯》1996年第17期。美国经济学家麦卡菲认为:“拍卖是一种市场状态,此市场状态在市场参入者标价基础上具有决定资源配置和资源价格的明确规则。”*李红娟、武文龙、辛欣等:《拍卖风云录:拍卖行生存状况调查》,《艺术市场》2011年第12期。我国拍卖法规定,公开、公平、公正及诚实信用为拍卖活动中必须遵守的基本原则。广义的拍卖活动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甩卖”“贱卖”,一般是抵押物转成现金流的被动拍卖;二是“高卖”,即对一些珍稀物品和供不应求又无具体市场定价规定的物品进行公开竞价售卖。如无特殊情况,艺术品拍卖属于第二种拍卖含义,是通过公开竞价的方式完成对艺术品市场价格的定价。

根据雅昌数据检测中心《2017春拍报告》显示,2017年1-7月,艺术品拍卖成交总额为286.8亿元人民币,比去年同期上涨10.36%。中国的艺术品拍卖市场虽然发展迅速,却凸显两个显著问题:

一是艺术品拍卖价格“天价频现”。2016年中国春拍和秋拍市场共出现了5件亿元以上拍品,其中包括任仁发《五王醉归图》3.036亿元、张大千《瑞士雪山》1.6445亿元、张大千《巨然晴峰图》1.035亿元、齐白石《咫尺天涯—山水册》1.955亿元、吴镇《山窗听雨图》1.725亿元。2017年7月在西冷春季大拍中以2.13亿元成交的“西周宣王五年·青铜兮甲盘”引起了广泛关注。*以上数据来源:雅昌艺术网、雅昌艺术市场监测中心。在中国的艺术品市场中,高价艺术品成交量支撑起了整个艺术品市场的稳定与盘活,呈现“二八“效应,即数量上占少部分的高价艺术品占据了总成交份额的大部分,而中低端艺术品拍卖市场的需求和成交数量变化则波动较大。

二是艺术品价格涨幅惊人,元代任仁发的画作《五王醉归图》自2009年被香港佳士得以4103万元拍得后,仅过7年时间就被北京保利以3.3036亿元拍得,7年上涨2.6亿元,增值6.5倍,年均增幅超过33%,*以上数据来源:雅昌艺术网、雅昌艺术市场监测中心。而这一数据的全球水平则仅有5.9%*雅昌艺术市场监测中心:《2016年全球艺术品市场报告》,2017年2月,http://amma.artron.net/reportDetail.php?id=34。。在中国政府金融扶持和消费者信息指数稳增的背景下,中国境内艺术品成交均价约31.5万,达到历史新高。从历年的艺术品报告中可以发现,由于高额拍品的市场回报率和资金回收率较高,所以消费人群对于高额拍品的需求保持稳定增长,整体经济环境低迷与否对高价艺术品的拍卖情况和实际价格作用不大,致使高价艺术品成交量持续上升,价格涨幅居高不下。

艺术品拍卖活动需要满足三个基本条件:拍卖必须有两个以上的买主,从而形成竞价的基本格局;拍卖必须有不断变动的价格,从基准价格开始竞价,直到最后确定最高拍价;拍卖必须是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艺术品的价格没有可供参考的市场依据,因此竞价环节往往充满了不可确定性。从某种程度来说,这种通过拍卖而最终获得的艺术品价格是一种变相的市场价值货币表现形式,可以间接作为指导市场同期同类型艺术品定价的参考。但这种变相货币表现形式也并非理性价格。在拍卖的现场环境中,鲜明的数字标签和现场的竞价氛围很容易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和竞价贪欲,因此存在投机者在拍卖之前进行联合叫价,通过暗箱操作哄抬艺术品价格的行为。

拍卖机制通过决定艺术品交易价格来影响艺术品的市场价值。新古典经济学家瓦尔拉斯创立的“均衡学说”,试图以“拍卖机制”来发现商品供求均衡的数量与均衡价格,即通过“喊价人”的“试错法”来确定买卖双方的真实意图,利用有限时间与空间的最大效率来获取市场的充分信息,使得交易成本尽可能地降低。任何商品只要有所需求并且进行流通就一定有价,更何况一品难求的艺术品。在艺术品拍卖市场中展览售出的拍品其背后潜藏着前持有者的心理价位,这个价位和最终的拍价一定是有出入的。因此,艺术品市场也通过这种公开拍卖机制里存在的的“试错法”发现艺术品交易的相对价格均衡点。

对于艺术品而言,无论是竞买方还是拍卖方心中都存在一个极限价格,这个价格并不一定是同等的。对竞买方来说,通过数次竞价越来越靠近极限价格,一直到没有别人再竞价,即当下这个价格成为了全场最高价格,也就是最贴近极限价格的数字。对拍卖方来说,极限价格是“我所期望获得的最高价格”。往往在竞拍过程中,拍卖方的期望价格容易被超越。但最终艺术品的真正极限价格是多少,没有人能给予准确解答。但在对极限价格追求的过程中,“博傻现象”就发生了,即人们之所以疯狂地用更高的价格来竞拍或购藏艺术品,大部分是出于预期会有一个愿意出更高价格的人来买走艺术品的投机心理。直到翻炒价格超过极限价格时,拍卖试错机制完全失效,艺术品价格将走向不可预期的方向,可能导致贱卖后果。

图1 艺术品拍卖试错机制流程图 (图表来源:作者绘制)

这种拍卖试错机制所追求的极限价格可以用流程图来演示(见图1),假设X为初始价格,Y为极限价格,在不断的竞拍、持有、再竞拍过程中,通过不断的叫价、加价、涨价、再叫价等一系列价格试错行为,最终会越来越贴近艺术品的极限价格,即X越来越接近Y;当拍品价格X等于或大于极限价格Y时,拍品的市场价值已经和艺术价值完全背离,很有可能落入有价无市的地步,在短期内很难实现流转。

五、基于专业和信誉的艺术品有效信号

美国经济学家麦克尔·斯宾塞在《劳动市场信号》中以劳动力市场为例提出了解决信息不对称市场中存在的逆向选择问题的方法,即有能力的人才可以通过付出一定成本的方式(如接受教育等)向雇主传达“自己比较优秀”的信号,从而实现人才的甄别。教育作为有效信号对改善劳动力市场内信息不对称情况具有积极作用*Spence Michael. Job Market Signaling.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78(03).,即当雇员接受足够的教育程度时就可以向雇主传达并表现自己的能力以实现劳动力市场的信息对称。这种信号理论引发了信息不对称市场的解决途径,即如何通过信号的传递实现信息共享或相对平等。

在艺术品市场中,消费者无知和投机心理占据主导地位,由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各种价格陷阱使得消费者始终难以占据交易高点。但无论买卖双方信息不对称程度如何,在这个追求极限价格的市场中,真品、赝品的共存现象说明并非所有的消费者或参与者都进行了赝品的逆向选择。也就是说,严格意义上,艺术品市场绝不会产生完全的“劣品驱逐良品”的结果,也不会变成真正的“柠檬市场”。

艺术品市场之所以能够有别于其他信息不对称市场,主要源自于两个信号的传递。一是买方市场中存在专业信号。这种信号来源于具备专业知识的消费者,这部分人群通过审美取向、艺术解读、艺术品鉴等多种途径向市场传递了其不同于一般消费者和无知消费者的信号。这种信号阻断了完全由卖方掌握的信息源,使得其能够有效评判一件艺术品的真伪和真正价值。二是卖方市场中存在信誉信号。信誉是指卖方个人或单位在艺术品市场中通过长期稳定的良好交易行为获得的信用和声誉。专业的拍卖机构和艺术品收藏家一般都拥有这种信誉信号,能够向买方转达“艺术品保真”的信号,也能够通过较为权威的方式公平、公正、公开地完成艺术品交易流转。

通过比对中外艺术品市场,这两种信号覆盖范围的大小直接影响着市场信息对称情况。发达国家的艺术品金融起步较早,专业知识的普及、教育水平的提高、专业机构的担保、艺术品交易风险分散等都使得其专业和声誉两种信号的覆盖范围增加,从而缓解了市场中存在的信息不对称现象,维持了艺术品金融市场的相对稳定。而在中国,艺术品金融起步较晚,很多收藏家专业知识不足,且市场的风险分散机制不完备,使得专业和信誉两个信号无法有效传递。无知消费者强行参与到市场中,致使市场信息不对称更加严重,四种价格陷阱的危害力增强。

因此,专业和信誉双重信号的传递可以完成艺术品价格陷阱的跨越。这一信号传递的关键在于专业人才和权威机构的应用,即通过买卖双方专业化和权威性程度的增加来释放有效信号,从而减少交易中存在的不完备、不公开现象,缓解艺术品逆向选择的问题。中国艺术门户网站雅昌艺术网早就提倡“入门教育与投资指南”的理念,即对每一个进入艺术品市场的参与者进行艺术品鉴别、交易和投资的初级知识普及*严俊:《艺术品市场的定价机制——关于美学价值与艺术声誉的理论讨论》,《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13年第15期。,同时在相关的艺术品报告中也多次对艺术品金融市场中的消费者受教育水平和交易者专业程度进行了分析,并将此作为衡量和评判艺术品金融市场成熟程度的重要指标。一方面,在市场价格非常不确定的情况下,专业知识对于价格的衡量具有极高的参考指导价值甚至可能直接决定交易价格。另一方面,权威机构所传递的信誉信号为艺术品交易提供了担保。不仅艺术品交易的直接参与者可以作为权威机构传递这种信号,交易中引入的第三方信托、担保或保险机构也同样可以辅助传递这种信誉信号,为艺术品金融买卖双方提供专业的风险分散和信用担保服务。

专业和信誉的双重信号作用缺一不可。只有专业没有信誉容易造成拍品流失,只有信誉没有专业容易造成赝品充斥。两个信号之间存在着买卖双方的内在联系,通过信号传递程度能够有效反映艺术品市场中的信息情况。艺术品市场是对专业和信誉要求最高的一个市场,也是当二者缺失时损失最严重的市场,只有建立在信誉之上的专业知识应用,才能够帮助信息交流、实现相对对称,解决中国艺术品市场中出现的各种价格陷阱。

首先,普及专业艺术经纪人。对于很多艺术家和投资人而言,光有艺术或光有资金都无法直接实现资源对接。通过多种平台的拍卖、展览等活动终究缺乏专业性的指导。国外早在上个世纪就已经出现了专业的艺术经纪人或“私人艺术品助理”的概念。经纪人一方面可以签约艺术家并根据他最近的行情表现来安排展览和交易,另一方面也可以像运营明星那样为艺术家寻找合适的投资者和购藏下家。整个经纪运营过程中以艺术家为主体,实现艺术和资金对接的信息畅通。

第二,建立预收购制度。在潍坊银行首创的艺术品质押贷款预收购制度中,率先考虑了还贷危机出现后的艺术品处理问题,有效减少了银行因参与艺术品市场而出现的亏空现象。这种预收购制度大多应用于艺术品质押贷款的案例中,通过期权转换和变更,在质押的同时向借方提供有购买意向的预收购人,一旦还款行为不能继续,预收购人可以收购该质押艺术品,偿还贷款。

第三,充分利用互联网实行脱域拍卖。艺术品拍卖长期以来处于面对面的亲身现场模式,具有很强的时空限制。究其原因和艺术品本身的独特性有关,买方无法通过线上渠道获得直观的艺术品信息。但随着科技的进步,VR、AR、直播等多样化的渠道以及高清在线视频技术和全景摄影机器都能够为买方提供全方位的艺术品展示效果。这种线上的拍卖形式能够扩大买方市场,有效降低艺术品参与门槛,为更多艺术品热爱者提供机会。利用互联网进行艺术品电子交易的还有艺术品电子盘。这种电子盘将分散的各类艺术品以实物挂牌的方式集中分类上市,定价发行,投资者通过网络平台浏览、投资电子盘中的艺术品,以实现交易和收藏。这种方式大大减少了传统艺术品交易参与的成本,使得普通人也能够参与到艺术品金融中。

第四,加快引进艺术品保险机制。将保险公司引入到市场中并非纯粹为了将其作为一种保险手段以分散风险,更是通过这种方式促进艺术品评鉴机制的建立。我国艺术品市场信息不对称的最大问题出在价值的评估鉴定仍然没有权威性机构和指标,致使很多买方只能通过其他渠道猜测艺术品的实际价值。第三方保险、信托、担保等机构的加入,可以从金融的角度着手,推进多方力量共同构建和完善多维度并存的艺术品评鉴体系,打破以往以专家经验为主的单维评鉴模式。

最后,当市场自我调节的力量无法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时,政府的干预就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下发了《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和《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等文件,通过一系列规范拍卖市场和艺术品金融的相关法律政策出台,能够通过行政手段有效控制信誉缺失问题,保证专业知识的信号有效性,实现信息的对称,保障艺术品市场的良性健康发展。

六、结语

中国艺术品金融市场仍然处于不稳定的上升期,以艺术品价值评判为核心引发的质押难题、信任危机和专业缺失等问题亟待解决。将信号理论引入艺术品市场中能够有效缓解以上问题,尽量避免落入供需关系影响的艺术品价格陷阱、消费者无知中做出的赝品选择、“编码/解码”不一带来的价格炒作、拍卖“试错”中追求的价格极限等价格陷阱中。但归根结底,艺术品市场充满了文化艺术的不确定性,在解决市场信息不对称的道路上,仍需要更多探索与尝试。

猜你喜欢

艺术品价格价值
艺术品鉴,2021年征订中…
《艺术品鉴》常年征订中…
艺术品鉴,2020年征订中…
艺术品鉴,2020年征订中……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价格
价格
价格
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