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销对接:让农产品卖得出、卖得好
2018-05-04吕跃
文_当代贵州全媒体记者 / 吕跃
老百姓增产不增收,一直是制约贫困农户脱贫致富的瓶颈。近年来,贵州通过创新产销对接机制,让农产品增值创收,帮助老百姓实现了更高的经济效益。
贵州大力调整产业结构,推进“一县一业”“一乡一特”“一村一品”,农产品种类和形态不断丰富。2017年,全省绿色农产品“泉涌”发展,茶叶、辣椒、火龙果、刺梨、薏仁米等种植规模居全国第一位,茶叶、中药材产量分别较上年增长19.8%和17.5%,无公害农产品达到2040个。
发展现代化农业,需要抓住两个“端”:生产端解决农民就业和吃饭问题;市场端实现农产品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农业产业种植规模、生产规模起来了,产品如何卖?卖给谁?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产销结合打通两头
长期以来,贵阳蔬菜销售以农贸市场销售为主,管理混乱的同时价格又极不稳定。蔬菜到达个体经营户前,运输的过程需要多次装卸,流通成本高。产自威宁的白菜,当地收购价为0.45元/斤、批发价0.74元/斤,到了贵阳的农贸市场,零售价达到了2-3元/斤。
2017年以来,贵阳市以整顿零售环节为重点,重构了市场终端。按照500-1000米半径便民生活服务圈要求,开展“菜篮子”零售终端网点的规划布局,建设公益性惠民生鲜超市。
在惠民生鲜超市内,设立有专门的“产业扶贫销售专区”“精准扶贫生态农产品专柜”,让贵阳市民的“菜篮子”和贫困地区农户的菜地直接连接起来。2017年,贵阳市先后与遵义、安顺、铜仁、黔南、黔西南等市(州)签订协议,建设蔬菜异地保供基地22万亩。
“抓好产销对接,重点关注生产经营和流通两个主体。”贵州省商务厅党组书记、厅长季泓说。
为了让农产品更好地到达销售市场,贵阳市推动冷链仓储配送中心建设,与省内各市(州)合建或改建1个集农产品产地预冷、初加工、存储为一体的冷链物流集散中心。同时,与货车帮等物流企业合作,建立专业化生鲜城市配送体系,开展统一配送服务,目前已组建生鲜配送车100余辆。
在安顺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宋旗镇,成立于2016年11月的贵州聚福菌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日产菌棒10万棒,辐射带动全市15个乡镇1800多户贫困户、逾15000人发展食用菌脱贫产业。
农户不需要担心销售问题,以市场价为参考,低于3元/斤时,聚福菌公司以3元保底价格收购,高于于3元/斤时,公司按照市场价格收购。聚福菌公司把农户手里的食用菌收购以后,大部分通过大规模批发销往省内外市场。
“在冬天,全国食用菌市场供给量大,我们的食用菌价格在4元/斤左右,这时候,我们会适当减产,把一部分鲜菌做深加工,生产香菇面条、香菇牛肉干等产品。夏天,市场供给量减少,我们的食用菌价格可卖到8元/斤,这时候就组织农户大力生产。”聚福菌公司董事长李猛说。
多渠道拓展市场
贵州搭建平台渠道,帮助农产品集配企业与学校、机关、部队、医院、超市、国企有效对接,去年,省内学校、机关本地农产品采购率由20%提升到48%。同时,在全国重点批发市场设立4个分销中心,在云南河口和越南老街省、海阳省设立海外分销中心,构筑贵州农产品“直供泉水池”。利用电商渠道,与阿里巴巴、京东等合作,2017年通过线上销售的黔货超过130亿元。
瞄准大市场,创新产销对接机制,盘州市成立农产品直销公司禾通商贸有限责任公司,和全市24个乡(镇)的295个合作社签订农产品收购合同,以保底价进行收购。收购协议的签订,让合作社不用再担心市场价格发生波动。禾通公司采取“平台+学校+合作社+基地”的模式,负责对接全市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学校,开展农产品直销配送工作。
“农产品面临‘卖难’、优质农产品无法优价等问题,城市消费者却面临农产品‘买贵’的窘境。”李猛说,聚福菌公司的食用菌销售,除了省内、省外各大批发市场批发以外,同时与北京华联、大润发超市等连锁超市合作,直接售卖给消费者。
在安顺市经济开发区,拥有100余亩蔬菜生产大棚的南山合作社销售渠道呈现多样化,在市内建立5家保供稳价平价店,直接面向消费者;参与开发区坤达农业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建设的农校对接体系,成为学生营养餐蔬菜保供基地。
3月11日,在贵安新区贵州省绿色农产品流通控股有限公司配送中心,随着22辆满载农产品的配送车缓缓驶出,贵阳职业院校“校农结合”联盟正式启动。联盟成员学校按月提供食堂农产品需求计划,购销平台根据需求计划到全省贫困地区组织订单生产、收购、检测、储存及配送。根据16所联盟学校第一次需求统计,3月份共采购贫困地区贫困户的农产品达640吨。
规模发展提高效益
不管是以何种模式进入市场,农民作为单独的个体力量都显得弱小,在市场中处于相对弱势地位,缺乏对市场行情变化的掌控能力和议价能力。因此,通过合作社、龙头企业带动农户实行规模化发展是凝聚力量的重要方式。
“以前,我们种什么都是靠运气,行情不好的时候本钱都收不回,现在与合作社签了合同,就不用担心了。”3月13日,黄平县旧州镇农民潘代礼同其他15个村的500户贫困户一起,与隶属黄平县五洋生态绿化有限责任公司的黄平川心生态扶贫产业专业合作社签订了蔬菜、草莓等农产品产销合同。
贵州通过创新产销对接机制,让农产品增值创收。图为毕节市黔西县林泉镇海子村村民正在蔬菜基地洗菜根上的泥土。(陈颖/摄)
“公司+合作社+贫困户”模式,增强了农户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在遵义市新蒲新区,规模庞大的“中国辣椒城”是集合散弱农户力量共同闯市场的典范。遵义市常年种植辣椒面积达200万亩以上,产量240万吨,居全国七大辣椒主产区首位,涉及贫困户12万户。
“中国辣椒城”凝聚300多家辣椒企业,干辣椒、油辣椒、泡椒、豆瓣酱、辣椒酱、糊辣椒等产品丰富齐全。“通过‘辣椒城’这个大市场,我们家的辣椒很快就能卖出去。”椒农王志明说,以前,自己家种的5亩辣椒,通常只有赶集天能卖一点,如今只要辣椒一成熟,辣椒城的商人就会上门收购。
“中国辣椒城”将原产地市场与集散市场连接起来,让遵义辣椒“集散在虾子、买卖在全球”。如今,遵义辣椒产品已畅销国内以及日本、尼泊尔、墨西哥、韩国等10余个国家。
毕节市组建县(区)级农业平台公司44家,乡(镇)级农业平台公司102家,以“平台公司+合作社+农户”把农户带入市场;六盘水市供销社与贵阳市供销社(贵阳供销集团)签订合作协议,在电商、超市、专营店和配送公司等6个渠道拓展销售六盘水农产品。
2017年,全省共签订各类农产品订单25227份,金额266.26亿元,带动贫困人口51.27万人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