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论近年来中小学生音乐审美的变迁

2018-05-03朱绍庚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18年2期
关键词:音乐审美中小学

朱绍庚

摘要:音乐审美是音乐学习中需要培养的一个重要因素,为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其审美能力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平台。笔者将通过分析近年来中小学音乐审美的变迁,为义务教育阶段音乐教育提供更有价值的参考方向。

关键词:音乐审美;中小学;审美变迁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8)06-0054-02

人们常说,三岁就隔了一个年龄段,每个年龄段的孩子所喜爱的东西都不尽相同,甚至有着天差地别的不同。虽然各年龄段喜欢的事物不同,但存在一种现象:大多数孩子都是喜欢音乐的。但是在这种相同中又存在着不同,那就是每个年龄段的孩子喜欢的音乐类型又不同。

音乐,对于专业人士来说,是生存技能也是一种职业。但音乐对于非专业的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甚至是社会人士而言,音乐只是一个平台,供其舒缓身心,互相交流。因而,不同年龄段和不同时间点就产生不同的音乐审美。

音乐教育是审美教育的重要手段,审美教育处于中小学教育的核心部分。审美教育也称美感教育,即美育,它是培养学生对美好音乐的热爱,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养成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并能起到启迪智慧,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等作用。

影响音乐审美的因素,总的来说和产生音乐能力的因素大致相同却又存在一定差异。首先是生理因素,每个人生理构造不同,遗传物质不同,所以导致了性格等内部因素也不同。其次是成长的环境不同,不同的成长环境所接触到的人和事物是不同的,例如相对闭塞的乡村和相对发达的城市,孩子们接触到的音乐就有着很大的差别。最后,儿童的美感不是先天具有的,也不是后天自然形成的,而是在社会、家庭,特别是学校教育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起来的。虽然说教育也属于外部环境的一部分,但是教育对于学生的影响不像环境那样,教育的影响存在一定方向性和主觀性,甚至有的学生三观形成很大程度上受到了老师的影响,因此,教育在儿童音乐审美的发展中就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中国存在着一种极为普遍的现象——青少年音乐现象。这指的是青少年(甚至包括儿童)大多喜欢音乐,却又不喜欢音乐课的现象。这种现象普遍存在,家长、教师大都习以为常,这便是由学生身心特点和学校教育的特性决定的。学生处在身心都飞速发展的时期,大多喜欢贴近自己生活的歌曲,而古典音乐学习并不像流行音乐那样简单易学,它受到教材、教具、教师等多方面条件的限制,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音乐素养,难以真正普及进入课堂。现在的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多为00后,甚至是10后。他们喜欢的音乐,大多类似TFBOYS、EXO等年轻团体演唱的激情四射的流行歌曲。这样的歌曲朗朗上口、易学易会,而且包含包括服饰、语言、美妆等等流行因素。而学校的音乐课,自2001年音乐改革之后就没有更换过教材,教材中所选用的歌曲,仍然是《茉莉花》《游击队歌》等传统的音乐。《茉莉花》是全中国人民耳熟能详并且走向世界的歌曲,《游击队歌》也是歌颂我国艰苦卓绝的抗日时期英勇善战的游击队队员的歌曲。这类音乐旋律十分优美动人,歌词也能打动人心,但是已经不够贴近现在儿童的日常生活,贴近广大学生的审美需要。

当然我们并不是说这类歌曲就一定要被淘汰,而是音乐课的初衷就是为了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和情趣。但是如果学生对于音乐课上所学内容丝毫没有兴趣,又何来陶冶之说呢?现代社会高速发展,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学生的心智和思维成熟的也比以前快得多,甚至很多幼儿园孩子,从幼年开始接触的都不是《小红帽》这类儿歌,而是《最炫民族风》、《小苹果》这类全社会广泛流传的流行歌曲。因为这些流行歌曲在他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贯穿了他们所接触的所有音乐,所以他们的音乐审美就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了,他们会认为音乐就该如此,这就是好听的、优美的音乐。但是这样的音乐审美一旦形成,就像形成了一定的习惯一样,是很难被更改。因此绝大多数中小学生喜欢的歌曲都是广为流传、大家口口相传的流行歌曲,只有少部分同学,由于从小接触古典音乐,才会对交响乐和奏鸣曲等古典音乐有一的了解,才会在了解中对古典音乐产生兴趣,才会形成不同于他人的音乐审美能力。由此可见,从小的音乐教育和音乐素养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对儿童审美方向起到引导的重要作用。

笔者对流行音乐并不是持否定态度。任何事物存在即合理,流行音乐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当今时代的诉求,是对我们现代生活的真实体现。但是流行音乐中有一些元素的确是孩子在身心快速发展的时期不太适合接受,比如对情感的表达、对生活的不满与宣泄。这些负面情绪的表达会对孩子的审美能力产生负面的影响,甚至是消极的影响。往深层次说甚至对于创作技法而言,有的流行歌曲是违背创作原则的,或者创作元素太过单一。义务教育阶段是孩子音乐审美能力形成的重要阶段,因此在这一阶段,对音乐的接触和学习不应该只停留在流行歌曲或者教材上,家长和学校应该一起努力,让孩子也接触一些古典音乐。古典音乐,尤其是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结构都十分严谨,创作技法也都十分精妙,虽然有的复调作品对于学生而言,可能会产生“欣赏不来”的疲倦感,但是绝大多数作品,在认真欣赏的情况下,都是可以感受到音乐的平衡之美的。我们开始要破除心中的畏惧心理,不要把古典音乐想得过于可怕,可以先找到孩子喜欢的风格的曲子,有兴趣了,自然就愿意听了,听得多了,自然就能找到古典音乐的美妙所在。经过一段时间,有了一定音乐素养的积累,对古典音乐的认识自然就会上升一定的高度,有了这个高度,那么对古典音乐的欣赏和审美就会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

每种音乐形式都有其自身的优点和缺点,但不可否认的是,音乐在孩子成长的阶段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甚至影响了孩子审美观的形成。作为教师,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努力引导孩子,培养孩子高尚的情操和高雅的欣赏品味,积累一定的音乐素养。教师可以以兴趣教育为主要的教育手段,通过各种儿童乐于接受的方式方法提高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我相信只要教学方法得当,是可以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学习兴趣的。我们要避免一味地用社会流行的趋势去教育和引导孩子,让孩子过分的早熟。孩子的世界有他们自己的美好体验,他们应该有自己的音乐,有适合他们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应该让学生拥有自己独特的审美趣味,而不是人云亦云,总是追着社会的流行向前,而忘了属于自己年龄段的美好。

对于社会流行音乐也不能一概的否定,如果在长期的观察了解中发现孩子就是喜爱流行音乐,作为教师也不能扼杀孩子这方面的兴趣爱好。流行音乐也是对现实生活的真实表达与诉求,每个孩子都有属于自己的不同世界,有的孩子可以把握住流行音乐的真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形成自己的音乐审美,这也是我们作为教师乐于见到的事情。

总而言之,对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而言,音乐课是用来培养孩子的审美情趣,陶冶他们的高尚情操的重要手段,它的身上包含着家长和教师对于孩子的美好期待。所以音乐课的形式和内容不能局限和单一,哪怕教材没有变更,教师自身也要有能力在现有教材的基础上加入一些其他知识,开阔学生的眼界,增加学生对音乐素养的积累,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这就对教师自身提出了较高的专业要求,现阶段的音乐教师,不是只需要会在钢琴上弹一弹儿歌,带着学生学习一下课本上的歌曲就可以了,而是需要根据学生自身的兴趣,在每节课附加一些既能够提高他们审美情趣他们又喜欢的内容,例如结构精巧曲调优美的古典乐、浪漫主义时期一些著名作曲家耳熟能详的小作品等,这些作品不仅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音乐,更能够在无形之中影响他们的自身的音乐审美。音乐审美在这些年中的确是不停地随着时代变迁,教师能做的就是加以引导,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身喜爱的基础上,培养更为高雅、独特的音乐审美。

猜你喜欢

音乐审美中小学
论多媒体技术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
艺术与现代主义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