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的高中地理图表教学
2018-05-03刘玉鹏李日永
刘玉鹏 李日永
摘 要:地理图表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不同类型的地理图表蕴含着丰富的地理知识、地理原理、地理規律、地理过程,阅读、分析、运用地理图表是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地理;核心素养;图表教学
地理图表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不同类型的地理图表蕴含着丰富的地理知识、地理原理、地理规律,也示意着大量自然地理运动过程,阅读、分析、运用地理图表,是地理学习的基本技能,这是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是实现地理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在教学中,我们应注重对地理图表的深度解读。以人教版《地理》必修1第三章第二节《大规模的海水运动》的教学为例,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应“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这一知识点是重点,也是学习“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的基础,对第57页图3.5“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北半球冬季)”(见图1)进行深度解读,可以达到课标的这一要求,也将有助于学生形成地理核心素养。
一、确定位置 认知区域
区域性是地理学科的一个重要特性,各种地理事物总是存在于一定的区域内,每一地理事物的产生和发展也都是在一定的区域中,同时,这一区域的空间位置又往往决定着各种地理事物的特征,影响着地理事物的发展。因此,应从确立区域位置入手来认识地理事物,并分析其分布规律及发展趋势。
(一)确定位置,了解洋流分布情况
初看“世界海洋表层洋流分布”图,图上四大洋众多而又不同着色的洋流箭头,会让学生不知从何下手。我们可以先引导学生大致描画出太平洋的轮廓,认识其形状,明确其经纬度范围及四周的大洲分布情况。这样,洋流名称中的日本、千岛、阿拉斯加、加利福尼亚、秘鲁、澳大利亚等,学生就不会感觉陌生了。
指导学生在太平洋轮廓图上画出各支洋流,并标出洋流名称。在已经了解太平洋周边地名后,学生就能很快记住各洋流的名称。
(二)观察分析,找出洋流分布规律
在绘制太平洋的洋流分布情况时,教师要指导学生画出赤道、南北纬30度、南北纬60度等纬线以帮助定位,画洋流时也要注意将各洋流的具体位置、流向画准确。在对洋流分布进行分析讨论后,让学生说出太平洋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在南北半球的中低纬度海区,形成了中低纬海区大洋环流,但二者流向不同,北半球中低纬海区是顺时针方向,南半球中低纬海区是逆时针方向,北半球中高纬海区形成逆时针方向的环流,南半球中高纬海区则是西风漂流和南极环流。用形象的说法,北半球海区形成“8”字形环流,南半球海区形成“0”字形环流。
由此,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再画出大西洋表层洋流的分布情况。与太平洋的表层洋流进行对比分析,可以发现,大西洋南半球海区的洋流分布情况与太平洋南半球的一致,均为逆时针方向的大洋环流,大西洋北半球中低纬海区的洋流也是顺时针方向,但在中高纬海区,因北大西洋暖流长趋北上进入北冰洋,未形成环流。
最后,再指导学生画出印度洋表层洋流的分布情况。在南印度洋海区,形成了与南太平洋、南大西洋一致的洋流分布,但在北印度洋海区,则是冬季、夏季季风洋流,正好可画成两个笑脸。
这样,把世界表层洋流分布分解成三大洋各自的洋流分布,学生可以更容易地认知不同区域的位置、轮廓、相关地名及洋流名称,从而更有效地掌握世界海洋表层洋流分布情况,为进一步思考分析洋流成因、性质打下基础。
二、综合思维 深入分析
地理环境是由多种自然地理要素及人文地理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构成的一个整体。学生在认知区域地理环境各要素特征之后,应该进一步深入分析其特征的成因、影响因素,形成全面地综合多种因素分析问题、思考问题的综合思维习惯,从多维度对地理要素进行分析,厘清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一)综合思维,探究洋流影响因素
任何地理现象的形成,一定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洋流的形成,也是如此。先引导学生思考:海水为什么能常年比较稳定地沿着一定方向做大规模的流动?促使海水运动的动力是什么?学生很容易答出是盛行风。之后可以让学生在太平洋表层洋流分布图边上画出地球上的风带分布情况,对比思考哪些洋流主要是受风带作用形成的。另外,在北印度洋海区,由于冬、夏季风的交替作用,冬季形成了逆时针方向的季风洋流,夏季形成了顺时针方向的季风洋流,这些洋流也就是风海流。除此以外,图中所绘出的其他洋流主要是海水补偿原因形成的,也就是补偿流。由盛行风和海水补偿这两大因素影响形成的两类洋流,构成了各大洋表层洋流的分布模式。
在运用整体性原理分析地理要素基本分布规律的同时,还要关注其特殊性,这也是综合思维的要求。指导学生分析北大西洋高纬海区没有形成环流的原因,分析南半球中纬度海区形成西风漂流的原因,学生很容易答出影响洋流形成的因素还有陆地形状、海陆分布情况等,此外,还要考虑地转偏向力的影响。经过这一系列的思考、分析,学生强化了某一地理现象的形成是在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下的结果这一理念,促进其综合思维的养成。
(二)知识迁移,归纳洋流性质成因
综合思维,可以是对某一地理现象多个影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可以是对地理现象整体与局部进行综合,也可以是把不同种类、不同性质的地理现象组合在一起,探究其共同特征、成因。
在必修1第二章第三节《常见天气系统》的学习中,学生对不同性质气团的判别已经概括出方法:从较低纬度地区移向较高纬度地区的气团为暖气团,从较高纬度地区移向较低纬度地区的为冷气团。由此方法迁移至洋流性质的判断,学生根据洋流流向,也可以很快明确:从较低纬度海区流向较高纬度海区的洋流为暖流,从较高纬度海区流向较低纬度海区的洋流为寒流。这是洋流性质的一般规律,当然,也有特殊情况。低纬度海区的洋流主要为暖流,但索马里沿岸的夏季洋流因海水上升补偿,形成寒流;南半球的中纬度海区的西风漂流,因受南极大陆沿岸低温冷海水等因素的影响,成为寒流。
正是因为地理学科的综合特性,学生学习地理的过程,也是其综合思维形成的过程,这是学生应具备的基本思维能力,更是应形成的地理核心素养,这也是学生提升地理实践力、解决地理实际问题的利器。
三、学以致用 提升地理实践力
学生的地理实践力是一种综合的、多维的能力,可以是课堂上的地理问题讨论、解答,课堂上地理图表的绘制及地理实验,也可以是在课堂外进行地理观测、地理调查,去发现地理问题,并运用地理知识、技能去解决地理问题。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提升地理实践力,在能力提升中树立自信,强化责任,学会合作。
(一)绘制图表,理解洋流分布规律
地理图表教学,不能仅满足于教会学生读图、析图,更要教会学生绘制图表。学生不仅要能跟着老师绘制图表,更要能自行默绘,形成心中的图表。
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着绘制出各大洋表层洋流的分布图,通过对多种影响因素的分析,发现洋流的分布规律,对洋流的分布情况有一个初步的掌握。进一步,可以让学生合上书本,到黑板上画出各大洋的洋流分布,或在本子上默画出洋流分布图;也可以选择一个海区,让学生说出该区域的洋流情况,包括洋流名称、性质、成因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课标所要求的学生能“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
(二)学以致用,说明洋流的影响
掌握知识,是为了更好地理解、解决实际地理问题,即学以致用,这也是地理实践力提升的必由之路。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要能“运用地图,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这是课标的要求,也符合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理念。
地理环境的复杂性,有着洋流的深刻影响。必修1第二章第二节“气候的影响因素”中已明确指出,洋流是影响气候的五大因素之一。可以指导学生在世界表层洋流分布图上找出受洋流影响较为突出的几种气候类型,这也是对世界气候分布及气候特征的一次复习。例如,强劲的北大西洋暖流使得欧洲西部的温带海洋性气候纬度位置偏北,类似的例子还有日本暖流的影响使日本的亚热带界线北移;寒流影响的例子也很多,如非洲西部沿海、澳大利亚西部沿海、美洲西部沿海的荒漠分布,都与寒流影响有关;另外,还可以在洋流分布图上找出与洋流有关的多雾海区,让学生分析海上多雾的原因。
同样,在世界洋流分布图上,学生很容易找出世界上的几个著名渔场,并理解渔场形成的原因。举一反三,让学生分析舟山渔场成为我国最大渔场的原因。根据世界洋流分布图,让学生分析洋流对海上航行的影响,或分析海洋污染与洋流的关系,等等。因此,“洋流分布”是一个工具,掌握了这一利器,“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这一地理问题就迎刃而解。当然,在解决地理问题过程中,学生不仅提升了地理实践力,还对地理环境的认识有了深化,形成了一定的人地协调观念。
四、人地和谐 科学发展
人地关系是贯穿地理学科必修、选修教材内容的主线,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是地理教育的核心。这一教育核心目标的实现,是一个细致而又长期的过程,我们必须在每一堂地理课中渗透人地關系教育。有了正确的人地观,学生在分析和解决各种地理问题时,就能采用正确的方法,选择有效的途径,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在本课中,学生认识洋流,认识洋流的形成和分布,认识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就是在认识自然,了解人类生存发展所处的地理环境。学生懂得了沿海地区气候与洋流的关系,就知道该如何因地制宜,合理利用气候资源;学生懂得了洋流对海上航行的影响,就能知道海上航行如何借助洋流的力量及如何避免海雾、冰山的危害;学生懂得了洋流对海洋污染的影响,就能知道防止海洋污染产生不仅对当地,而且对远在千里之外沿海地区的意义;学生懂得了洋流对海洋渔业资源分布的影响,就能知道应如何发展海洋捕捞业,如何可持续发展海洋渔业。
因此,形成正确的人地观,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人类活动应该如何与自然环境协调,懂得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做到尊重自然规律,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