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宁的破和立
2018-05-03陈晓平
陈晓平
李宁公司过往的变化可谓“静水流深”,如今正走到由破到立的临界点。
今年2月纽约时装周“悟.道”引爆社交媒体,3月发布稳步增长的财务业绩,在公众认知中,李宁公司有了王者归来的气象。
2017年,李宁公司营收达到88.74亿,同比增长11%,全年净利润达5.15亿,净利润率升至5.8%。只要保持管理层设定的中双位数目标,2018年预计将达到百亿规模,创下营收的历史新高,股价也持续上涨,市值稳定在180亿港元左右。可以说,李宁品牌已然走出低迷。
有记者问李宁本人,2017年自我评价如何?李宁答复称,整体尚满意,也坦承过往的成绩主要来自于效率优化,更希望从产品、渠道、品牌、体验等全面改造李宁的商业模式,“5.8%的净利润率我觉得很低,效率不行,有很多空间要改善,也说明我们模型有问题”。确实,同样在百亿量级,有同行品牌净利润率持续超过20%。
走出低迷称之“破”,再造自身方是“立”,从明星企业淡出后,李宁如今正走到“立”的临界点,尤其体现在三方面:持续提升的运营能力、充实的资源储备以及迭代更新的渠道策略。
有人问李宁,公司转型是否已经结束?“一直都会在路上。”他回答说。
李宁曾经遭遇的挫折,肇始于微观运营失效导致的高库存,推动变革以来,精益运营的风格开始确立起来,库销比、售罄率、零售折扣率、同店增长等反映零售能力的核心指标均持续改善,且呈现规模越大、指标越佳的态势。营收转化为“真金白银”的能力也不断增强,2017年,经营现金流增加接近40%,高达11.59亿人民币,规模增长,应收款却下降14%,现金周转期下降到49天。
公司目前持有现金超过25亿元,由于清偿2亿元的贷款和5.86亿元的可转换债券,已经不存在有息负债了,资产负债表稳健,且开始着力孵化新业务(2017年,新业务投入对净利润带来5000万元的影响)。李宁YOUNG童装、DANSKIN等逐渐成气候,尤其是李宁YOUNG,2017年开设173家店鋪,接管了授权代理商旗下361家店铺,预计2018年开设100-200家店铺,迅速成为一个有看点的板块。
充沛的现金储备也为业务拓展提供了灵活机动性,李宁本人回复不派息的决定时,也预留了想象空间,“多品牌虽然不是我们的方向战略,但是市场的机会、市场的变化难以预料,我们随时有可能进行业务的整合和调整。”
此外,平稳的业绩下,李宁的渠道策略也在经历大调整。2017年,不包含李宁YOUNG销售点,在中国的李宁销售点净减少178个,考虑到大量新开店,渠道调整幅度非常之大,李宁本人承认,现有渠道效率太低,表示“并不以追求店面数量为目标,基于效率,以业务作为导向来决定渠道策略”。实际上,其直接零售业务巨大的租金、人员开支成本,正是影响盈利能力的重要因素。
除了关闭和改造低效以及亏损店,线下渠道调整包括:增开高效或具有体验概念的大型店铺,增加在百货和购物中心的布局,以及就不同品类提供定制性的店铺解决方案。同时,电商业务也有了变化,在2017第四季度有意识地压制了电商增长速度,李宁本人解释说,“很多同行在双十一、双十二这样的活动,价格甩得好狠,长期这样做,没有办法能挣到钱。电商方面,我们追求做出更有价值的产品和体验,不会是一个盲目的成长。”
当然,中国体育用品市场属于全球化竞争,有国际两强占据高端,大量本土品牌抢占性价比的市场,李宁改写现有产业格局,实现全方位赶超并不容易。以弹簧标「」品牌为例,李宁本人希望针对休闲群体,确立自有风格,成为一门独立的生意,无奈行业竞争激烈,一直未撕开一个切口。过往两年,弹簧标店面只有10余间,2018年预计新开10-15家店,重新回到细分品类的地位。
产业全新生态的挑战也是全方位的,以占据公司1/4销售额的篮球品类,包括了CBA和韦德在内,倾注了公司最昂贵的资源投入,2017年的零售流水增长只有7%。《21CBR》记者询问李宁本人原因时,他直言,韦德之道等中高端产品线,销售表现固然理想,而全系列产品的整体数量增长一般,“我们对细分市场分析、规划和投入仍然是不足的”,需要拓展更丰富的产品线组合,尤其是捕捉追求个人表现和酷体验的年轻人需求。
业绩全面企稳后,以探索、试错、验证确立起新的方法论和商业模式,已成为李宁当下的核心课题。李宁本人告诉《21CBR》记者,其运动时尚产品线,在2017年的风格和定位“一直找不到北”,也是在下半年找到感觉,直接促成了纽约时装周的惊艳亮相。
有人问李宁,公司转型是否已经结束?“一直都会在路上。”他回答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