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有方法 拓展有尺度
2018-05-03杨群飞
杨群飞
【摘 要】小学科学拓展性课程是通过发掘教材的拓展点、交会点、空白点,寻找生活中真实的问题,整合其他学科,围绕某一主题,运用科学的方法、技能和知识解决相关问題的主题式课程。通过创设灵活的上课机制,寻找合适的探究材料,运用多样的组织形式实施课程,以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综合素质。
【关键词】小学科学;拓展性课程
小学科学拓展性课程是指通过发掘教材的拓展点、交会点、空白点,寻找生活中真实的问题,整合其他学科,围绕某一主题,运用科学的方法、技能和知识解决相关问题的主题式课程。拓展性课程内容的设计和实施要体现开放性和灵活性,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差异性,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一、融会贯通,彰显特色——拓展性课程内容设计
《浙江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深化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要加强实验实践,坚持实验科学的本质,扩大开展科学实践活动,增加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和创新意识。”现行的科学教材在这方面体现得并不充分,特别是工程与技术方面的内容比重过小,这也为小学科学拓展性课程的设计提供空间。
(一)课内知识拓展延伸
设计小学科学拓展性课程时,教师可以把现行的科学、劳动与技术、综合实践等教材作为基础,努力发掘教材中的拓展点、空白点,并结合真实的生活问题编写课程内容。根据课程内容可分为扩展探究型、专题探究型、延伸探究型、制作探究型四大领域(见右图)。
以拓展性课程“制作小小电动机”为例,该课程是基于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电与磁”单元第5课《神奇的小电动机》开发的。《神奇的小电动机》一课,教材安排了两个活动:小电动机的内部结构、小电动机转动的秘密。在学生通过课堂学习已经观察过小电动机的内部结构,已弄清转动原理的基础上,由学生分组设计制作小电动机的活动方案,确定所需材料,尝试制作,并对小电动机导线裸露、支架不美观等问题进行改进和优化。活动结束后,学生撰写活动总结,参加学校的科技节小论文评选。
这样的课程内容是科学拓展性课程与科学教学的有机融合,是课内知识的拓展延伸,由于起点较低,形式多样,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更有利于培养他们大胆想象、敢于创新的科学思维。“做中学”“玩中创”的理念则让科学探究回归到生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二)课外知识整合运用
STEM教育是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数学(Mathematics)教育的统称,它的核心是创新思维。基于这样的理念,我们通过不断的探索,整合其他相关学科内容,创设了以STEM项目研究Ⅲ课程为主的特色科学拓展性课程(见表1)。
依据STEM教育理念,通过课内知识延伸、课外知识整合,学校先后设计了环保与建筑、环保与生活、电的运用、化学王国、空气动力学、电与磁的世界六个板块的STEM项目研究Ⅲ课程内容(见表2)。
STEM课程围绕学科的核心素养,打通学科界限,把各自分离的学科或知识体系进行串联,它尤其关注学生的个性特点。特别是对其薄弱部分,STEM课程有针对性地补充了趣味性、探索性和实践性的内容,形成了主题统整的项目式拓展性课程内容。STEM课程关注的是学生动手实践能力、设计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学习、实践和创造中玩得开心,并获得成功的体验。
二、灵活多样,运用自如——拓展性课程实践策划
拓展性课程内容的设计是为了更好地实践,在实践中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突出知识形成的过程意识和师生互动的生成意识。这样,学生亲力亲为的学习过程就能够充分展开,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频率才能不断增加,从而突破传统课堂在时间与空间上的限制。学生学习方式的多元化,为培养其自主探究、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提供了保证。
(一)创设灵活的上课机制
在实践过程中,学校通过探索建立长短课相结合的教学机制,突破时间限制,根据不同课程内容的特点设置不同的上课时间。教材内的拓展内容可以分解成不同的小项目进行短时教学。整合性课程内容因探究过程复杂,牵涉学科内容繁多则进行长时教学。
同时,室内外结合的教学机制也突破了空间限制,根据课程内容使用室内外场地,拓宽课堂探究空间。例如“纸质火箭探究”与“水火箭探究”的课程学习,设计、制作、交流、完善等环节在室内进行,发射、调试、展示、比赛等活动就安排到室外进行。
(二)寻找适合的探究材料
准备材料是小学科学拓展性课程实践过程中的重要因素,一般以教师准备为主。教师应鼓励学生通过寻找生活中常见的材料来进行探究,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教师可提前告知学生探究的主题,让学生根据不同的课程内容特点,有计划地去寻找、研究、选择合适的材料,教师随时进行指导,使课程实践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进行“电子互动纸艺”这一课程实践时,学生通过不断筛选,确定了如下材料:发光二极管、光敏电阻、铜箔胶带、纽扣电池、杜邦线、彩纸。与传统的电学材料,如小灯泡、干电池、普通导线相比,新材料物美价廉,符合实际需求,有利于学生发挥想象,具有明显的优势。
(三)运用多样的组织形式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拓展性课程的实践过程中,要运用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放手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归纳结论、提出新问题。小组式、混龄式等都是很好的教学组织形式。
“小组式”是指以异质组合编组为形式,把班级学生分成3~4人为一组的小组进行教学。由于组际间距小,為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提供了充足的机会。组内交流可围绕重点、难点,鼓励学生运用各种方法尝试解决发现的问题。最后,各组将研究成果在班内分享展示。其间,教师既要确保每个组在每节课上都有充分交流的机会或每个学生都有班级展示的机会,又要鼓励学生创新展示方式,如图表讲解法、实物展示介绍法、学具制作展示法、辩论展示法、讲故事展示法……
“混龄式”是指打破学段界限,跨学段组建科学拓展性课程授课班级,建立高低段混合的小组或高低段各自编组,但在课堂上让高段组学生带领低段组学生学习拓展性课程内容,形成组内互带或组间互带。在实践过程中,因高段学生能较快掌握要领,鼓励他们去指导低段学生,促进其进一步理解知识,同时学生之间的语言是比较接近的,将学习内容传授给低段学生会在最短的时间内用最简单明了的语言教会同伴知识。“混龄式”的组织形式增加了生生互动的频率,给予学生更多亲历亲为的机会。
(四)创新拓展性课程评价
评价是小学科学拓展性课程顺利实施的关键。以往的评价以定量评价为主,缺乏定性评价和二次评价,缺失过程性、发展性评价。定量评价只告诉学生评价结果,却没有提炼促进学生自我认知与自我完善的因素,且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生的心理负担,无法充分激发学生学习拓展性课程的兴趣与动力。
因此,科学拓展性课程的评价既要激发学生的兴趣,督促学生认真参与活动,得到成功的满足感,也要关注活动的过程和成果,促进学生反思与完善。过程性评价主要关注活动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持久性、有效性等。成果性评价主要关注活动成果的完善程度,如记录是否完整,数据分析是否合理,结论是否科学,是否能通过学习设计相关作品等。
因此学校完善了课程评价体系,重点引入了定性评价和二次评价。
1.定性评价,促反思
在定量评价的基础上增加定性评价,相对延长评价时间,并且加入恰当的评价语,引导学生在接受评价后进行反思(见下图)。
2.二次评价,重细节
二次评价是在第一次评价的基础上进行的,这种评价方式是在行动中展开的,注重评价的过程性和发展性(见表3)。这样的评价让学生找到更多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明确在学习过程中为什么会出错,怎么改正,最后可得到怎样的结果。二次评价注重评价的切入点,如评价时机的把握、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的均衡考量等。
小学科学拓展性课程的特点是开放性、创造性、层次性和容纳性,这也为科学课程改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该课程通过整合其他学科,打通学科间的界限,促进良好融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有利于发展和提高自身素质的活动,让学生在探究实践中,在思维的碰撞中,进行深层次的学习、创造性的学习,真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2]吴向东.在创造中学习科学[J].科学课,2016(2).
[3]兰本达,布莱克伍德,布兰德温.小学科学教育的“探究—研讨”教学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浙江省海盐县齐家小学 314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