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爱的浸润中,品尝幸福的味道

2018-05-03滕闽军

教学月刊·小学综合 2018年3期
关键词:品德课堂教学

名师名片

滕闽军,女,现任浙江省金华市宾虹小学校长、书记。先后获全国巾帼建功标兵、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工作者、浙江省特级教师、浙江省教坛新秀等荣誉,系正高级教师、国家公派新加坡研修团成员、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业指导委员会学科组委员、省名师网络工作室负责人。她11次摘得全国、省、市级品德课堂教学评比一等奖,主持“指向学生核心素养的活力课程建构”等多项课题获浙江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浙江省教科研优秀成果一等奖。从教26年来,她坚持以“生命绽放”为教育教学的核心使命,着力探索基于生命幸福的跨文化课程,积极建构“生本课堂”“活力课程”与“活力教育”。

喜欢听品德课,喜欢上品德课,喜欢研究品德课,与品德教学从结缘到相知相随,已有26个春秋。品德课堂,让我和学生走入彼此的内心世界,倾诉着烦恼与困惑,分享着收获与快乐。我用爱刻画着自己的生命轨迹,我的生活也因此更加自信、丰润与幸福……

在最美好的年华里,遇到你们

2001年4月,已经有9年教龄的我因执教《待人要宽容》一课,荣获金华市小学思想品德优质课一等奖的第一名,将代表金华市参加浙江省的优质课评比。

随着比赛时间的临近,磨课进入了“高原期”,使我感到山穷水复,寝食难安。夏美丝校长请来时任市品德教研员的徐辉英老师为我“把脉”。听完试教课,她诚恳而严肃地指出了我的问题:《将相和》的故事远离学生现实生活,较难感知;关于学生对“宽容”的错误理解和错误行为了解不足,缺乏针对性;“直线型问答”的教学形式造成课堂氛围沉闷,缺乏生成性……

徐老师的话无异于“醍醐灌顶”,我明白了问题之所在。接下来的日子,查阅资料、开展调查、闭门反思、修改设计、反复试教成为我生活的主旋律。那段时间,教研员、校领导、学校的品德教师一有空就来听我试教,帮我评课……我真切感受到了团队的力量!

5月,带着众人的期望与祝福,我赴嘉兴市参加比赛。在这次教学展示中,我将《将相和》的故事剪辑成三个片段,较好地再现冲突情境,在“蔺相如该不该一忍再忍,一让再让”的追问中将学生对“宽容”的理解引向深处。我将“悄悄话信箱”引入课堂,借助心理辅导技术让学生呈现真实的思想动态,使教学真正回归儿童的生活。以“一场与宽容相关的血案”为题展开的辩论会,让学生意识到课堂与社会是相通的,品德学习有助于解决现实问题。我又借鉴综艺节目《实话实说》的形式组织教学,一改试教时的沉闷氛围。

听课教师评议道:“教学能针对学生实际,学生是真情流露!”“学生在对比和辨析中,思考有深度,思辨能力有了提升。”由于《待人要宽容》一课扎实有效且有创新,最终不仅获得了浙江省一等奖,还被选送参加全国小学思想品德优质课评比。

再次出发,意味着新的挑战。浙江省小学品德教研员邬冬星老师给予我很大的帮助。清楚记得,她在磨课期间多次对我说:“大家公认的、经典的教学设计肯定存在一定的合理性,要完全颠覆、重新设计那也是不现实的。可借鉴的东西就大胆地去借鉴,但要根据课程理念、教材、学生与教师自身的实际去整合,在呈现方法上下功夫。” 邬老师的话语中有真诚的赞赏,有意味深长的激励。每当我进入瓶颈期,邬老师的短信就会不期而至:“辛苦了,好好休息。今天的课总体上挺好的,有些细节处理得再完善一点,就更完美了。” 每次回想起这些情景,我心里都充满温暖和感激。最终,这堂课也代表浙江省荣获全国小学思想品德优质课奖。

在这以后,我还上过不少品德公开课、示范课、研讨课,每一次教学的经历都是我“破茧化蝶”的历程。有一次,我在“浙派名师暨长三角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经典课堂教学艺术展示活动”中执教《长大真好》一课,师傅徐锦生校长的点评至今记忆犹新:“课堂上,学生参与面不够广的真正原因是教学设计过于细密,课堂的张力不够!其实艺术品也好,教学也罢,有时需密不透风,有时则需疏可跑马。这‘疏就是学生思考、表达的空间。以往备文本、备片段、备对话,但很少去备学生的需求。学生的苦恼、开心与困惑、质疑是课堂脉络中最能打动人的地方,也是教学自然生成的关键!”

因品德课堂,我遇见了一个个良师诤友,一次次去超越自我,心灵也得以不断的净化、升华。

遇见你,生命多了色彩和阳光

2009年2月14日,因为拜会友人,我来到了绍兴上虞,在春晖中学的白马湖边,在丰子恺旧居“小杨柳屋”里,我第一次看到了先生的漫画。

丰子恺先生的儿童题材漫画天真、烂漫,有着动人的情趣。《研究》表现的是小伢儿趁着四周无人,大胆伸手去试探着摸痰盂,猜想着里面是不是放着糖。《瞻瞻的脚踏车》中,瞻瞻用两把蒲扇当脚踏车玩,令人忍俊不禁……

丰子恺先生教育题材漫画,既童趣盎然,亦不乏辛辣,令人震撼,意味深长!《教师之梦》中的教师恨不得把各科知识制成针剂,一针针地注射到学生身体内。《教育》中,一双大手将小朋友硬塞进一个人形的模子里,小朋友张开双手哭着求救。这些漫画,巧妙地讽刺了教育沦为一种用模子简单机械的“零件加工”……

在没有看到丰子恺先生的“儿童题材”“教育题材”漫画之前,我对“以生为本”的体悟远没有那么直接,那么深刻。先生的漫画是一种直逼眼球、直抵心灵的冲击,引发我太多的思考:我该做怎样的教师?该怎样对待学生?教育教学中该如何尊重生命?

恰在此时,我接到了参加“浙江省特级教师大讲台暨‘西湖之春小学品德名师名课展示”的邀請,而此次活动的主题是“聚焦学生研究,构建生本课堂”。基于丰子恺先生漫画的启示,我开始思索怎样的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活动能较好地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实现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发展的目标。最终我选择了《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单元中的《问号之歌》。

在近一个月的探索中,我思考着: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有多少提问和质疑的机会?我该如何“还”孩子一双充满好奇的眼睛?最终理解了以学生的学习规律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基于学情,以学定教的教学模式,是我研究“生本”课堂带来的最大收获。“了解学生,把握教学起点;贴近学生生活,组织教学内容;依据学生特点,选择教学方法”等操作策略也都在不断地跟进研究。教材因“学生实际”而取舍;课堂因“以生为本”而改变!

那一天的课,我从欣赏丰子恺先生的漫画开始,原生态地呈现了这堂课的设计初衷与思考成果,诠释了自己的学生观——为了学生、基于学生、发展学生……课堂上,感性的交流与理性的阐述引起了大家的共鸣。

邬冬星老师在大会总结中数次提及我诠释的学生观,并由此提出:课堂很重要,但也要了解课堂外经典的理念和背景……此后,我明白自己将肩负起以“生命绽放”为教育教学的核心使命,去探索建构“生本课堂”“活力课程”与“活力教育”之路。

自2010年起,我开始关注品德教材中关于“世界”主题的教学。在执教《世界之窗》一课时,“不同的人种,同样的优秀;不同的建筑,同样的精美;不同的文字(语言),同样的文明”是我基于这篇课文教学产生的世界观,也折射出该课的设计理念——求同存异,世界大同。我想,课堂设计只有融文化之本,扬教师思想能力之长,激学生基础与个性之优,预设师生完美融合、互动和升华才能走向成功。

从《世界真奇妙》到《节日大观》《多彩的服饰》直至《不平静的世界》…… 我努力尝试着运用合作、探究、比较的学习方法,帮助学生初步认识世界,形成世界公民的意识,引导学生接纳与认同不同文化,培养学生开放、包容的胸怀。

2013年12月,幸遇省功勋教师、省特级教师、学军小学原校长杨一青先生。如师如父的杨老师以系统思维、品牌思维为我当时所在的秋滨小学量身定制了以“多彩非洲文化”为主题的学校发展规划及实施策略,为我推开了一扇世界之窗!學校从现有的条件和环境入手,首建“活力非洲园”,构筑非洲文化体验载体:由图腾柱和非洲动物雕塑组成的“活力非洲”;以非洲艺术壁画和优美风景为素材的“创意非洲”;以非洲历史文化为特色的 “探秘非洲”长廊;以部落草屋和非洲鼓组成的“快乐非洲”等。在教育部长江学者、浙师大特聘教授、非洲研究院刘鸿武院长的指导下,在时任浙师大教师教育学院张振新院长、浙师大文化创意与传播学院田中初院长、浙师大美术学院施俊天副院长的合力助推下,“活力非洲园”成为学生最本真、最直观、最生动、最开放、最能触摸的“异文化”沉浸式体验课程的载体,为校园特色文化建设增光添彩,为学生拓展国际视野,增强国际文化理解力奠定基础。

在推进非洲文化进校园的过程中,我逐渐意识到国际理解教育应该是基于校本、观照儿童、跨界互融的生态培塑,它需要敏锐而独特的教育视角与灵感,需要宏大的全球视野,深度的文化认知,更需要社会各界的协调互动与合力助推。

遇见丰子恺先生,遇见杨一青校长,遇见了我的“活力德育”课程。我的生命,也有了更多的色彩与阳光。

追梦路上,总有人做伴

2010年,我有幸获得浙江省第十批品德学科特级教师的荣誉称号,成为当时金华市最年轻的特级教师。邬冬星老师曾这样鼓励我:“品德学科需要你们这样一批年轻的,有活力、有想法的老师。只要你持之以恒地坚持,相信你会有所成就的……”其实这一路走来,是众多人牵引着我,帮助着我,我唯有不断努力,唯有建设好学科教师队伍,才是对一路相遇的“贵人”最好的回报。

从“特级教师带徒”到筹建“名师网络室”,从杭州、金华、丽水三地品德特级教师工作室联盟的跨地区交流,到“咖啡研磨”团队的草根研究……我敞开分享,助力成长,希望带着更多的人一起去追梦。

湖州市长兴县第一小学的许健坤老师是我的名师工作室成员之一。因为地域的原因,网络成为我们师徒进行学科交流最便捷的方式。2016年岁末,许老师发来新撰写的一篇品德学科论文,请我指点。我俩通过微信交流,从论文标题、文本逻辑结构到教学实例的选择甚至到文句的斟酌,直至最后定稿,而这已是第七稿了。2017年,许老师撰写的《善用“春晚”元素,丰盈品德课堂》一文发表在教育期刊上,我们师徒对品德学科的钟爱在那一刻得到了见证。

近年来,通过结对带徒结识了一批来自全省各地的品德骨干教师,他们爱钻研,有毅力,敢创新,许健坤、潘东红等七名教师先后被评为省、市教坛新秀,学科带头人,姚筱群、季幸幸等二十余名教师先后获得全国、省、市级优质课评比一等奖。

宾虹小学有个“咖啡研磨”团队,既没有严格的推荐选拔,也不需要行政部门的成立批文,大家只是因为对品德教学的一份热爱,对教育理想的共同追求而走在一起。之所以取名“咖啡研磨”是希望自己犹如咖啡那样历经研磨而变得“醇厚与热烈”。在这个团队中,“师傅姐姐”成了我最喜爱的昵称,磨一杯咖啡,品一段教研心得,成了我最快乐的工作模式。

最初,我们是在下班之后自发地聚在一起,交流着对刚使用的统编教材《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心得。随着话题的深入,我们尝试解析这门学科的新名称所折射的内涵,探讨新教材所带来的变化,分享新教材所蕴含的理念。活动时,没有固定的场所,教室、会议室、校长室、咖啡吧……总是人影绰绰。交流时,没有什么特定的模式,你提问,我分享,他补充,氛围特别活跃。

慢慢地,“咖啡研磨”团队不再满足散点式的研究,希望“向青草更深处漫溯”。于是,惠及全员教师的行动拉开了帷幕。针对教师在教学中的困惑,我进行了梳理,明确了每次的活动主题,对每位成员做了细致的分工。首先,通过新旧教材的比对来解读教材,如课文插图的比对,目录的比对,教材明暗线设置的比对,等等。然后,研读教材的课时编写特点和绘本设置的解读。接着,开展课例研讨,人手一课,尝试架构教学预案的整体框架,逐一分享,逐一探讨,而我则对每一个课例做点评。最后,通过多次的修改、完善直至定稿,通力合作完成了《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的课例、案例汇编。带着思考,带着收获,“咖啡研磨”团队变得更有凝聚力,思考变得更有深度,情谊变得更加深厚。

2017年10月,我开启了为期三个月的国家公派新加坡的访学研修之旅。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访学期间,我通过微信、远程视频等方式与“咖啡研磨”团队频频互动,就两国的德育课程标准、课程设置进行了比对性解读,就新加坡《好品德 好公民》教材中的资源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创造性地运用等问题展开研讨。通过研究与分享不同国家的德育课程,青年教师视野得以开阔,理念得以更新,能力得以提升,我也感到格外幸福。

在最美好的年华,遇到那么多生命的贵人,让我不断“破茧化蝶”,这是一种幸福;受到大师的启迪,为生命添上一抹绚烂色彩,这也是一种幸福;与志同道合的伙伴,携手走在追梦的路上,这更是一种幸福!

在爱的浸润中,品尝幸福的味道,生命永远是芳华!

(浙江省金华市宾虹小学 321016)

猜你喜欢

品德课堂教学
立德立言,为何重要
欢乐的课堂
好学者贤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在遗憾的教学中前行
写字大课堂
计算教学要做到“五个重视”
教育教学
一条鱼游进了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