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孟勇:科技创新是建设交通强国的核心和关键
2018-05-03陈楠枰
文/本刊记者 陈楠枰
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建设创新型国家要加强应用基础研究,拓展实施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突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并首次提出“要把交通强国作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有力支撑”。
从世界历史经验来看,任何一个强国的崛起无不与其交通体系的建设有着莫大的关系。在中国公路学会理事长、交通运输部原副部长翁孟勇看来,“交通强国是支持、服务、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基石和引擎,而科技创新则是建设交通强国的核心和关键。”
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交通运输是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
回顾改革开发以来中国交通运输产业的发展,从2001年以前的发展“瓶颈制约”时期算起,中国交通人花了近十年时间来“基本缓解”产业发展难以跟上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矛盾。
2012年,我国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已达9.6万公里,超越了当时美国建成的的9.2万公里,居世界第一。2016年,高铁运营里程突破了2.2万公里,占世界的高铁运营里程的60%以上,再次位居世界首位。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铁路取得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以高速铁路、高原高寒铁路、重轨铁路为代表的技术创新成果,标志中国铁路技术水平整体上已经走在世界前列。
2007年,中国第一辆高铁“和谐号”才刚刚问世。十年后,完全由中国自主研发的“复兴号”动车组已经成为世界上运行时速最快的列车。在翁孟勇看来,随着中国高铁技术应用从“和谐号”到“复兴号”,“这跨越的不只是速度。”
交通强国是支持、服务、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基石和引擎,而科技创新则是建设交通强国的核心和关键。
而随着高速公路总里程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中国桥梁工程技术亦已跃升至世界顶尖水平,大跨度桥梁建造数量占世界总量一半以上。同时,根据官方统计数据显示,航空机场数量和机队规模稳居前列,港口总吞吐能力占世界总吞吐能力的73%,桥梁、隧道总里程数位于世界前列。
“诚然,这一切成绩背后,都与交通运输行业自身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脱不开关系。但我们不能为目前的成绩骄傲,中国是交通大国,却还不是交通强国。”
翁孟勇将当前我国交通运输发展存在的问题归类为7个方面。“综合运输体系不完善;运输服务水平不高,物流成本偏高;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关键装备对外依赖度偏高;节能减排潜力大;安全事故死亡率高;交通治理体系能力不强;国际影响力偏弱,这些都需要得到交通人的正视。”
同时,令他忧心的还有高速公路及铁路建设等均背负着巨大的债务及社会成本,“透支了未来建设发展,将来该怎么平衡?”翁孟勇意识到,如果这个环节梳理不好、解决不好,或将有可能影响到整个行业的未来发展。
翁孟勇认为,到2020年,中国交通运输体系或许可以预测为“初步适应期”,即综合交通条件,包括交通体系的完备程度和组合效率,初步适应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而到2030年,才可以看做是“从初步适应向引领发展跨越”的阶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入新时代,交通运输发展进入“新阶段”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的科学判断是对我国国情的准确把握,是关乎全局的重大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主要标志。翁孟勇理解,这种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反映在交通运输表现为:不平衡,不充分和发展质量不高。
“交通运输正在高速发展,但在区域间、各种交通运输发展方式间,依旧存在大量严重失衡的现象。”以农村公路路网里程规划及建设标准为例,大量的农村公路只有3.5m宽,汽车通行不方便。
“这不能跟上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的需要、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需要,也跟不上人们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这样的道路建设一旦碰上农村私人车辆进入,农村的交通就该瘫痪了,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深思。”
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要求加强水利、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管道、电网、信息、物流等基础设施网络建设。
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率先突破的重点领域,具有支撑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的运输供应链,加强我国交通运输系统的国家竞争力,是建设交通强国的必经之路。
“这表明,我国交通运输产业已经进入了更加注重发展质量的新阶段。”翁孟勇表示,在新时代,交通运输产业发展的主要矛盾亦发生了变化,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交通出行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不优质的交通发展之间的矛盾。”
人们对交通安全性、便捷性、经济性、多样性、开放性要求越来越多,更加注重出行的获得感、体验感和安全感。交通运输发展的动力由要素驱动转向技术和制度创新驱动,交通运输的发展导向由注重规模、总量向注重发展质量、协调性转变。
同时,交通在国际经济中引领性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新阶段交通运输的基础性、服务性地位更加突出,“交通+”的引领性、战略性作用更加凸显。交通发展的内涵更加丰富,逐步拓展为建设安全可靠、便捷高效、绿色智能、服务全球的现代交通运输体系。
翁孟勇认识到,新时代特征已经表明,我国社会发展进入新时代,服务新时代,交通必须实现由大到强的转变。
全力建设交通强国,全面提升交通运输的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
什么是交通强国?在翁孟勇看来,交通强国首先是经济大国或强国,社会发展程度高,交通基础设施完善,体系结构完备,运输服务高效优质,技术先进,装备精良实用,交通对本国经济社会支撑服务程度高,并对区域和全球交通有重大影响。
“到2030年,我们希望能建成一个安全可靠、便捷高效、绿色智能、服务全球的现代化的交通体系,这要求交通运输发展实现基础设施完善、装备技术先进、服务品质一流、绿色智能引领、运行安全可靠、治理能力现代及全球服务高效。”
往指标层延伸来看,交通强国期待布局更加优化完善、结构科学合理、设施耐久绿色、维护科学适时、军民深度融合、创新能力一流、运输装备精良实用、关键技术领先、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出行便捷舒适、物流成本降低、多式联运占比提高、实现多元化个性化服务。
同时,未来还应是绿色出行主导、清洁能源工具普及、自动驾驶技术加快研究应用、智能水平领先,运输伤亡显著下降、系统安全可靠、应急救援响应能力强,综合管理体制及法规体系得到完善、市场作用充分发挥、人才素质全面提升、财务可持续能力增强,国际交通战略支点完备、面向全球的交通服务网络完善、国际话语权及企业国际竞争力增强。
对此,翁孟勇强调,建设交通强国,关键是创新能力,尤其是科技创新能力,是建设交通强国的“第一动力”,要重点关注新技术、新材料、新业态3个方面的科技创新能力。
其中,新技术、新材料有利于交通基础设施(桥梁、隧道、枢纽、码头)更经济、更耐久、更可靠;有利于装备载具(飞机、高铁、集卡、远洋轮)更快捷、更安全、更智能、更绿色;也有利于网联化的发展,比如车联网、物联网、无人驾驶、无人看守码头。
“例如,我们对桥梁、公路等基础设施的运维监测、控制技术直接关系到它的安全可靠性和寿命。现在我国很多公路、桥梁、隧道等交通基础设施都是很‘新’的,我们的目标不只是新建的基础设施要质量可靠,还要看未来20年-50之后,这些基础设施的质量水平。”翁孟勇说,“而提高基础设施可靠性和寿命,就需要技术创新和材料创新。”
建设交通强国,关键是创新能力,尤其是科技创新能力,是建设交通强国的“第一动力”要重点关注新技术、新材料、新业态3个方面的科技创新能力。
新业态中,互联网、数字技术(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交通”等技术对城市交通多式联运、物流绩效提高、运输体系改善产生影响。
“最后一公里运输问题曾经困扰行业很久,直到摩拜、OFO这样的共享单车创造者给出了全新的解决方式。”在翁孟勇看来,共享化是未来中国交通发展一项重要的领域,交通亦是技术与社会的交叉领域,高德、滴滴等交通互联网企业兴起,将会极大促进交通运输科技进步和业态变革。
“毕竟城市里不可能每个人都有车,共享汽车需要好的思路,未来的业态发展值得各方讨论关注。”
他提出,中国交通运输科技研究还需关注基础设施运维监测、控制技术(桥梁、隧道等)、先进实用载用工具(大飞机、高档电动车、高速舰艇、飞行汽车等)、新材料的应用、智能交通技术、绿色交通技术、无人驾驶(自动驾驶车、船、飞机等)、新一代国家交通控制网及现代物流技术(车联网、物联网技术等)。
建设交通强国是一个不断走向未来的过程,智能化、网联化、清洁化、共享化的未来交通,需要全面提升交通创新能力和水平。“我们期待,创新科技让‘交通强国’触手可及。”翁孟勇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