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咏茶事之美
2018-05-03许松
许松
陕西理工大学文学院,723000
“茶香酒熟田千亩,云白山青水一湾。若是老天容我懒,暮年来共白鸥闲”,这是郑板桥《书七绝十五首》中的自况之词,栩栩然一位徜徉白云青山边的世外隐士形象,他夜月酒醺,春雨品茗,天机潇洒不杂尘念,与海滨白鸥无间相对。郑板桥(1693—1765),清代江苏兴化人(今属江苏泰州),是书画诗词均甚有成就的才子,是一位热衷于品茗的文人。在友人的眼中,郑板桥的身影也总是与茶联系在一起,清代沈廷芳《题郑板桥画》说:“二十年前旧板桥,相逢读画坐昏朝。笔床茶灶人何在?剩有图中逸兴飘”,郑板桥与茶,已经混融在一起,成为了意蕴丰足的历史形象。茶备受中国文人钟爱,历时久远,但每个文人所表露出的趣味又不尽相同,对郑板桥咏茶诗文的研究,便有了独立的意义。前贤的研究,内容较为充实的有钱时霖《郑板桥与茶》[1]、徐艳文的《郑板桥与茶的不解之缘》[2]《郑板桥与茶》[3],笔者欲在他们的研究之外,进一步探讨郑板桥咏茶诗文的内涵。
一、茗染清幽境
郑板桥性风流,文集中也不讳言自己好色,但他与饶五姑娘的姻缘,因为“以茶为媒”而有了别样的韵致。43岁那年的仲春,板桥郊游扬州雷塘,邂逅烹茶老妪的女儿饶五姑娘,竟因此得获饶五姑娘芳心,结为连理。他写给饶五姑娘的词作曰“微雨晓风初歇,纱窗旭日才温。绣帏香梦半朦腾,窗外鹦哥未醒。蟹眼茶声静悄,虾须帘影轻明。梅花老去杏花匀,夜夜胭脂怯冷。”板桥想象饶五姑娘的闺中生活应是梦醒日迟迟,赏花煮香茗,茶汤初沸,蟹眼方呈,这茶汤轻沸之音正烘托出饶五姑娘居所之静谧,如闻她寂寞的叹息——夜夜胭脂怯冷。
板桥诗文中茶意象的描写,能将文中的意境带入林下听泉的世外妙境,而于此境界中悠游的郑板桥和他的友人便有了潇洒的隐逸风度。郑板桥《题南园丛竹图留别郭质亭》云“昨游江上,见修竹数千株,其中有茅屋,有棋声,有茶烟飘飏而出,心窃乐之。次日过访其家,见琴书几席,净好无尘,作一片豆绿色,盖竹光相射故也。静坐许久,从竹缝中向外而窥,见青山大江,风帆渔艇,又有苇洲,有耕犁,有馌妇,有二小儿戏于沙上,犬立岸旁,如相守者,直是小李将军画意,悬挂于竹枝竹叶间也。”斋中棋子茶烟,窗含沧江远帆,茶烟中的隐者,居然一副顶立天地的胸襟,像极了北宋王禹偁《黄冈竹楼记》的境界:公退之暇,被鹤氅衣,戴华阳巾,手执《周易》一卷,焚香默坐,消遣世虑。江山之外,第见风帆沙鸟,烟云竹树而已。待其酒力醒,茶烟歇,送夕阳,迎素月,亦谪居之胜概也。在板桥看来,香茗不仅使居所清幽有隐逸风怀,甚至更进一层,超逸尘世外,妙得神仙气,《题画》云“石缝山腰是我家,棋枰茶灶足烟霞。有人编竹为笤帚,也与神仙扫落花。”“我”所栖游的石缝山腰,在茶烟氤氲中,成了列仙往来之场,瑞鹤照水,落花盈阶。
茶香,是郑板桥所勾勒的静谧意境中重要的一抹云烟。
二、酝酿古雅气
茶与其他古雅之具一旦结合,更能增添奇趣,在郑板桥撰写的楹联中,有联云:“雷文古鼎八九个,日铸新茶三两瓯。”日铸茶,又名“日注茶”,产于绍兴县东南五十里的会稽山日铸岭,自唐代以来即广受欢迎,清代更是入贡紫宸,备受尊崇。享誉宇内的日铸茶,文字奇崛的古铜鼎,相映生辉,将古代文人古雅高逸的情怀表现得淋漓细腻。
新茶古鼎能表现高古气韵,茶香笔砚亦能孕生风流雅致,郑板桥有楹联曰:“洗砚鱼吞墨,烹茶鹤避烟”。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临池学书,艰苦卓绝勤洗笔砚,池水尽黑。板桥的“洗砚鱼吞墨”,前半句“洗砚”表现出勤临法帖的坚毅,后半句“鱼吞墨”则彰显郑板桥潇洒活泼的心机。“烹茶鹤避烟”中的“避”并非“躲避”的意思,而是形容仙鹤围绕茶烟上下蹁跹的灵动舞姿。书法本是风雅事,烹茶更添云山香,一句“烹茶鹤避烟”立刻将境界带活,高古而不沉闷,风雅却满是活泼泼的风神。
清茶、古鼎、笔砚的融合还不是郑板桥最理想的境界。他的心中,有一处鹤声送来枕上,不羡辋川烟雨的园林:
吾弟所买宅,严紧密栗,处家最宜,只是天井太小,见天不大。愚兄心思旷远,不乐居耳。是宅北至鹦鹉桥不过百步,鹦鹉桥至杏花楼不过三十步,其左右颇多隙地。幼时饮酒其旁,见一片荒城,半堤衰柳,断桥流水,破屋丛花,心窃乐之。若得制钱五十千,便可买地一大段,他日结茅有在矣。吾意欲筑一土墙院子,门内多栽竹树草花,用碎砖铺曲径一条,以达二门。其内茅屋二间,一间坐客,一间作房,贮图书史籍笔墨砚瓦酒董茶具其中,为良朋好友后生小子论文赋诗之所。其后住家,主屋三间,厨房二间,奴子屋一间,共八间,俱用草苫,如此足矣。清晨日尚未出,望东海一片红霞,薄暮斜阳满树。立院中高处,便见烟水平桥。
明代计成《园冶》云“新筑易乎开基,只可栽杨移竹;旧园妙于翻造,自然古木繁花”,郑板桥正是祈望能在“一片荒城,半堤衰柳,断桥流水,破屋丛花”的基础上巧妙翻造,以便近可赏烟水平桥,远可瞻东海红霞。而他最为着意的住所,则是那间清斋——“贮图书史籍笔墨砚瓦酒董茶具其中”,他可以流连于图书篇籍、笔墨古砚、酒觥醅斝、茶籯竹炉的世界中,醉后邀陪夜月,晨前品茗朝霞。郑板桥的观念中,茶是高雅情怀的寄托,是体会杳渺幽深宇宙律动的媒资,茶非俗物。他的一首题画诗可资佐证:“曲曲溶溶漾漾来,穿沙隐竹破莓苔,此间清味谁分享,只合高人入茗杯。”香叶嫩芽间的清味与醇厚,只有高人雅人不落尘俗羁绊之人,才能与物逍遥,独会深衷。
三、怡然益身心
唐代陆羽《茶经》讲到茶的功效:“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肢乏、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诸多烦疴,一茶洗尽,使人心中快适,如光风月霁,难怪乎唐代医学家陈藏器要盛赞“诸药为各病之药,茶为万病之药”。且看郑板桥是如何在一盏清茗中怡然畅适的。他的《仪真县江村茶社寄舍弟》:“江雨初晴,宿烟收尽,林花碧柳皆洗沐以待朝暾,而又娇鸟唤人,微风叠浪,吴楚诸山,青葱明秀,几欲渡江而来。此时坐水阁上,烹龙凤茶,烧夹剪香,令友人吹笛作《落梅花》一弄,真是人间仙境也”。眼中明秀江山,鼻畔幽香扶鬓,耳旁笛声凄越,如斯美景,坐水阁之上,挹龙凤茶作忘机饮,一片风流尽收心腑。板桥之快适,千载之下,豁然可想见。《潍县署中与舍弟墨第二书》“使绕屋数百株,扶疏茂密,为鸟国鸟家。将旦时,睡梦初醒,尚展转在被,听一片啁啾,如《云门》《咸池》之奏。及披衣而起,颒面漱口啜茗,见其扬翚振彩,倏往倏来,目不暇给,固非一笼一羽之乐而已”,则是在鸟鸣啁啾中得饮茶之乐,如闻《云门》《咸池》美妙之音。
如果说《仪真县江村茶社寄舍弟》《潍县署中与舍弟墨第二书》突出的在茶氛围中的视觉听觉嗅觉之乐,是属于感官之乐、身之乐,那么他的《题画》诗则将饮茶之乐直指人心、性灵之乐:“一半青山一半竹,一半绿荫一半玉。请君茶熟睡醒时,对此浑如在岩谷。”板桥意谓,饮茶能神观飞越,得到如同置身山岙岩谷、听石泉潺湲的快乐。能得此种至乐的人,自然可与俞伯牙钟子期听高山流水,可与嵇康采薇岩岫,可与陶渊明赏菊东篱下,坐看云起时。
四、杯盏生文思
中国的文学与艺术理论,讲求“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唐代张璪语),外师造化主要在于得江山之助,层峦叠嶂与云烟烂漫皆入笔端,所谓握管潜万象,挥毫扫千里。另一方面,心源的浚发,则有待于虚静明灵的心灵,而一杯苦茗,正有助于这虚灵之气的呈露,有助于引发文人兴至而书的创作状态。郑板桥《题画》云:“茅屋一间,新篁数竿,雪白纸窗,微浸绿色。此时独坐其中,一盏雨前茶,一方端砚石,一张宣州纸,几笔折枝花,朋友来至,风声竹响,愈喧愈静,家僮扫地,侍女焚香,往来竹阴中,清光映于画上,绝可怜爱。”因一盏雨前茶而挥洒几笔折纸花,画中景与画外人,交映生姿。下边这几首诗文亦是在抒写自己因茶而生书画创作的蓬勃状态:今日晨起无事,扫地焚香,烹茶洗砚,而故人之纸忽至,欣然命笔,作数箭兰、数竿竹、数块石,颇有灑然清脱之趣(《靳秋田索画》)。几枝新叶萧萧竹,数笔横皴淡淡山,正好清明连谷雨,一杯香茗坐其间(《题画》)。蝶梦初回茗碗持,一瓯清墨仿天池。萧萧几叶凉生笔,是画摇风带雨枝(《题画》)。
在板桥的记载里,不仅书画创作得益于杯中茶香,而且诗歌的创作也因茶而意兴勃发。他的《题画》诗:“我亦有亭深竹里,酒杯茶具与诗囊。秋来少睡吟情动,好听萧萧夜雨长”,翠筠萧萧,茶炉汤沸,引动了诗人悠长的“吟情”——诗歌创作的情绪。
五、夜茶话昔年
良朋悠邈难期,自令人黯然神伤,佳侣偶相过从,岂可无暖茶寄情。于是有了板桥那首十分有名的《题画》诗:“不风不雨正晴和,翠竹亭亭好节柯。最爱晚凉佳客至,一壶新茗泡松萝。”在板桥的心中,良朋须配佳茗,方不寂寞,《恬然自适》一文说:“得十日五日之暇,闭柴扉,扫竹径,对芳兰,啜苦茗,时有微风细雨,润泽于疏篱仄径之间,俗客不来,良朋辄至,亦适然自惊,为此日之难得也。”谈笑有鸿儒,往来语春茶的生活使板桥深觉人生的可乐与可贵。在另一种情境中,茶适合暌违多年后,回忆起过去的年光,《与勖宗上人书》便是深深地回忆他和一位僧人的美好韶光:“燮旧在金台,日与上人作西山之游,夜则挑灯煮茗,联吟竹屋,几忘身处尘世,不似人海中也。迄今思之,如此佳会,殊不易逅。”
有时候,也可以呼唤并非挚交的村落野人一起同饮春茗,共话桑麻,《题画》诗:“两只修竹过墙来,多谢邻家为我栽。君若未忘虚竹好,请来粗茗两三杯。”此诗颇有杜甫风神,与杜甫的《客至》“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盘餐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馀杯”有共同的人生潇洒趣味。
六、结语
清代伊福讷《诗》“双峰已矣板桥远,使我白发空萧萧”,郑板桥瑰玮超逸的形象已经深深地刻印在后人的记忆里。梳理研究郑板桥的咏茶诗文,我们在“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的正直“循吏”的形象之外,了解到一位翛翛游遨于松篁寒潭边的高雅文士形象,这形象如他的《题画》所写的:“茅屋一间,天井一方,修竹数竿,小石一块,便尔成局。亦复可以烹茶,可以留客也。月中有清影,夜中有风声,只要闲心消受耳”,有一颗珍惜流年之闲心的郑板桥,在翠竹月影曲径里,幽然往来于茶烟中。
[1]钱时霖.郑板桥与茶[J].福建茶叶,1987(1):37-38,40.
[2]徐艳文.郑板桥与茶的不解之缘[J].贵州茶叶,2013,41(4):46-47.
[3]徐艳文.郑板桥与茶[J].上海茶叶,2013(4):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