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育栽方式对杂交稻产量及生理特征的影响

2018-05-03吴科强黄义德

安徽农业科学 2018年12期
关键词:旱育机插粳稻

丁 松,吴科强,黄义德

(1.安徽荃银种业科技有限公司,安徽合肥 239000;2.中工国际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北京 100080;3.安徽农业大学,安徽合肥 230036)

我国水稻生产在19世纪90年代首推旱育稀植技术,肥床旱育秧是核心技术之一[1]。进入20世纪以来,由于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生产上大面积推广毯苗机插技术,对于稳定水稻种植面积,提高水稻单产,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但毯苗机插具有秧龄弹性小、秧苗素质低、移栽植伤重的缺点,制约了水稻个体生产潜力的发挥[2-5]。近年来,随着水稻栽培研究的发展,钵苗机插的无植伤移栽、秧苗素质高、栽后缓苗期短、活棵快的优点,初步证明了其增产优势[5-8]。鉴于此,笔者对旱育手栽、毯苗机插和钵苗机插进行了比较研究,以明确籼、粳稻钵苗机插的生产特点,为超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试验地概况试验于2015—2016年在安徽农业大学庐江县郭河教学农场进行。试验地前茬为小麦,土质为壤土,肥力中上等。

1.2材料选用推广面积较大、增产潜力较高的杂交稻组合籼稻徽两优996和粳稻甬优8号。

1.3方法旱育手栽和钵苗机插于5月10日播种,6月9日移栽,秧龄30 d,旱育手栽采用肥床旱育方式,钵苗机插用机插专用钵盘;毯苗机插于5月22日播种,用播种流水线方式,6月9日移栽,秧龄18 d,3种育秧方式均用育秧专用肥。

移栽时行距均为30 cm,棵距13 cm,每穴2苗,小区面积20 m2,重复3次。总施N量为籼稻225 kg/hm2,粳稻300 kg/hm2,N∶P2O5∶K2O=10∶3∶4,其中N肥基施40%,蘖肥20%,穗肥倒4叶施20%,倒2叶施20%;P肥全部基施,K肥基肥60%,倒4叶施40%。

每小区对角线3点,各点连续10穴,每5 d调查茎蘖动态1次。

移栽期、拔节期、抽穗期、乳熟期、成熟期3点取代表性植株2穴,杀青烘干测干物质。成熟期进行理论和实收测产。

2 结果与分析

2.1不同育栽方式对水稻产量的影响由表1可知,由于2015、2016年不同育栽方式产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不同育栽方式对水稻产量的影响不同,钵苗机插的产量最高,理论产量钵苗机插比毯苗机插籼、粳稻分别高13.3%和13.0%,实际产量分别高13.8%和15.5%;比旱育手栽理论产量和实际产量籼稻高5.5%和6.8%,粳稻为5.2%和6.8%,旱育手栽的理论和实际产量均比毯苗机插的高。3种育栽方式的产量均呈极显著差异。

就产量结构而言,3种育栽方式的结实率、千粒重差异不显著,主要表现为毯苗机插的穗数较多,但穗粒数较少,每穗粒数要少20粒以上。

表1 不同育栽方式对水稻的产量的影响

注:同列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在0.05水平上差异显著;不同大写字母表示在0.01水平上差异极显著

Note:Different lowercases in the same column indicat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t 0.05 level;different capital letters in the same column indicated extreme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t 0.01 level

2.2不同育栽方式对水稻群体茎蘖数的影响由图1、2可知,虽然3种育栽方式的每穴苗数相同(2苗/穴),但因肥床旱育秧苗有分蘖,其中2叶以上的大分蘖计入基本苗,因此移栽期群体茎蘖数由高到低依次为旱育手栽、钵苗机插、毯苗机插;毯苗机插因植伤原因,分蘖发生晚,但分蘖时期长,故最高分蘖期的群体茎蘖数由高到低依次为毯苗机插、旱育手栽、钵苗机插。该差异保持到成熟期,即毯苗机插最高,其余两者相近,但最终籼稻的毯苗机插穗数较多,而粳稻的3种育栽方式相近。

图1 杂交籼稻徽两优996关键生育期群体茎蘖数比较Fig.1 Comparison of population stem tillers of Huiliangyou 996 at critical growing stage

图2 杂交粳稻甬优8号关键生育期群体茎蘖数比较Fig.2 Comparison of population stem tillers of Yongyou 8 at critical growing stage

2.3不同育栽方式对水稻叶片和茎鞘干物质转运的影响3种育栽方式水稻的抽穗期和成熟期单叶和茎鞘干重及表观运转量由高到低均为钵苗机插、旱育手栽、毯苗机插,且差异极显著。其中籼稻钵苗机插成熟期的表观运转量为毯苗机插的2.6倍,旱育手栽为毯苗机插的1.8倍;粳稻钵苗机插为毯苗机插的2.5倍,旱育手栽为毯苗机插的2.3倍;单茎茎鞘物质运转规律与其基本一致,由高到低依次表现为钵苗机插、旱育手栽、毯苗机插。

表2 不同育栽方式对水稻单茎叶片及茎鞘物质转运的影响

注:同列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在0.05水平上差异显著;不同大写字母表示在0.01水平上差异极显著

Note:Different lowercases in the same column indicat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t 0.05 level;different capital letters in the same column indicated extreme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t 0.01 level

2.4不同育栽方式对水稻单茎和群体干物重的影响移栽期单茎干物重和群体干物重存在明显差异,由高到低依次为旱育手栽、钵苗机插、毯苗机插,说明旱育手栽具有明显优势。随着秧苗的不断生长,拔节期和抽穗期的差异逐渐缩小,直至成熟期。群体干物重由高到低依次为则钵苗机插、旱育手栽、毯苗机插。其中,单茎干物重钵苗机插的比毯苗机插的籼稻高15.1%,粳稻高11.7%,而旱育手栽的群体干物重比毯苗机插的分别高7.2%和4.2%。说明旱育手栽的秧苗素质高,但栽植到大田后群体干物重比钵苗机插的无植伤稍逊,而毯苗机插的最差。2个品种表现基本上趋于一致。

表3 不同育栽方式对水稻主要生育期单茎和群体干物重的影响

注:同列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在0.05水平上差异显著;不同大写字母表示在0.01水平上差异极显著

Note:Different lowercases in the same column indicat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t 0.05 level;different capital letters in the same column indicated extreme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t 0.01 level

3 小结

前人关于不同栽插密度对水稻物质生产的影响已做了大量研究,但关于不同育栽方式的比较研究却相对较少。该研究结果表明,钵苗机插和旱育手栽的个体生长潜力得到充分发挥,单叶、茎叶重等个体性状指标显示出比较大的优越性,群体干物重等指标也比毯苗机插有优势,最终产量呈相同趋势。但因费工多,旱育手栽方式随着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已不可能成为主要的育栽方式。毯苗机插目前仍为生产上的主要育栽方式,但其苗龄小、素质低、栽后植伤重等问题逐渐暴露出来,而钵苗机插很好地改正了这一缺点,因此可以成为水稻育栽方式的发展方向。

[1] 朱德峰,程式华,张玉屏,等.全球水稻生产现状与制约因素分析[J].中国农业科学,2010,43(3):474-479.

[2] 张洪程,李杰,戴其根,等.机插稻“标秧、精插、稳发、早搁、优中、强后”高产栽培精确定量关键技术[J].中国稻米,2010,16(5):1-6.

[3] 孙德超,李晓东,姜阿利,等.水稻钵育秧苗机插技术特点及其优势[J].农业机械,2010(20):69.

[4] 张洪程.钵苗机插水稻生产特点及其利用的核心技术[J].农机市场,2012(8):19-21.

[5] 朱聪聪,张洪程,郭保卫,等.钵苗机插密度对不同类型水稻产量及光合物质生产特性的影响[J].作物学报,2014,40(1):122-133.

[6] 张洪程,朱聪聪,霍中洋,等.钵苗机插水稻产量形成优势及主要生理生态特点[J].农业工程学报,2013,29(21):50-59.

[7] 张洪程,龚金龙.中国水稻种植机械化高产农艺研究现状及发展探讨[J].中国农业科学,2014,47(7):1273-1289.

[8] 张洪程,赵品恒,孙菊英,等.机插杂交粳稻超高产形成群体特征[J].农业工程学报,2012,28(2):39-44.

猜你喜欢

旱育机插粳稻
我国双季早粳稻实现“零的突破”
豫南粳稻机械化适应品种筛选及利用研究
2015年临江镇烟后稻机插与手插简比试验小结
播期播量对晚粳稻宁84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潭两优83在湘北的种植表现及机插高产栽培技术
水稻机插秧应用旱育保姆不同用量的对比试验
不同播种量与叶龄对无盘旱育抛秧水稻产量及性状的影响
水稻钵体旱育栽培密度和氮肥施用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