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三板市场的未来
2018-05-02王在恒
王在恒
新三板市场,曾经名为“全国证券自动报价系统”。于1992年7月正式成立。该市场建立之初的目的是为了弥补中国当时场外交易市场的空缺,试图建立一个更为成熟、稳定、规范的场外交易市场。然而,从成立开始到2014年,该市场发展极其的缓慢,与主板市场相比,新三板无论从企业挂牌数量还是市场总市值来看,都相差甚远,这段时间里的新三板市场可以说是可有可无的。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了2014年,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举行集体挂牌仪式,新三板正式从一个边缘化的市场走进了人们的视野,进入了超高速发展的时期,截止到2017年9月,挂牌企业已经高达11578家。这种惊人的发展速度不禁让人们看到了曾经纳斯达克市场的影子。两个市场确实拥有着很多相似的特质。
第一,门槛极低却无人问津的市场。在2006年,新三板有6家企业挂牌交易,到2013年时,也只有仅仅356家企业挂牌,可谓门庭冷落。纳斯达克在建立之初并不比新三板好多少,几乎没有任何进入门槛却没有企业愿意进入,这不仅仅是因为市场中法律与监管的不足,更体现出潜在市场参与者对该市场缺乏信心的状态。
第二,挂牌企业主要为高新企业。根据WIND数据提供的数据,可知2017年新三板挂牌企业数最多的行业是高新企,这与纳斯达克市场完全一致。高新企业拥有巨大的成长空间,但是在它们的成长期难以拥有良好的财务数据,大量的无形资产导致市场对它们的估值存在严重的分歧。因此,高新企业更喜欢选择财务上要求更少、交易方式更自由的场外交易市场,如同京东这样良好的企业,都放弃了主版市场,转而进入纳斯达克市场进行融资。
第三:两个市场都提供场外报价,不提供交易服务。目前,两个市场主要采用做市商报价制度,进入市场的企业需要通过做市商来进行股权买卖。市场只是提供一个处于政府监管的平台,其本身并不提供任何价格、也不参与任何交易行为。
第四:市场的平台都是由政府提供。无论是新三版还是纳斯达克市场,在背景上都存在着一些官方色彩,它们的建立降低中小企业的融资难度,完善了资本市场的结构。这在中国的意义更为突出,在萌芽期的企业再也不用砸锅卖铁的去挤主版市场的“独木桥”,新三板的出现为它们提供了更为合适的低成本融资渠道。
一个合理而成熟的资本市场的结构,以美国市场为例,应该是金字塔状。即规模最大的是场外交易市场,然后是创业板市场,规模最小的应为主版市场。因为优质的而成熟的企业会从场外交易慢慢的往上升,他们的风险很低,投资的人们往往会长期持有它们;而存在问题的企业,无论是身处金字塔的哪一层,它们都会因为经营问题而渐渐的往下降层,如果一直无法改善其经营状况,甚至在场外市场都难以生存。优质企业的数量很少,所以,成熟的资本市场会渐渐地形成金子塔状。目前,我国的资本市场与成熟市场的形状正好相反,呈现出倒金字塔形状。主版市场很大程度上成为了企业的“养老院”,一旦进入了主版市场,就是实力的象征,即使大量公司存在经营不善的情况,仍然不会“降板”或者退市。这种情况产生的原因其实也与市场参与者的投机心态有关,相当一部分的投资者并不关心公司的经营状况,而是把资本市场当成一种类似赌博的行为,这也体现出我国资本市场的不成熟。新三板市场作为市场中作为入门市场,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成熟的资本市场必须拥有成熟的场外市场。
目前,新三板市场与纳斯达克市場仍然存在着不小的差距。因为市场仅允许机构投资者进入,导致了市场的买方参与者的严重不足,大量的企业存在连续几个月无股权交易的情况。缺乏公认的企业估值模型,市场参与者难以获得公认的市场价格,无论是买方还是买方其实都面临着无法估量的风险,绝大多数的市场参与者都是风险厌恶者,如果无法估算风险的大小,那么它们都不会选择进入市场。市场流动性的不足将会加剧估值的偏差,从而形成恶性循环,价格估算越来越不准确,流动性也会越来越差。我们不得不重视这些问题,即使是在目前新三板市场飞速发展的今天。或许在很多方面,我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参考纳斯达克市场的经验,它的成功不是一个偶然,他在法律方面、制度方面都值得我们借鉴。纽约证券交易所的成熟用了200年,纳斯达克的成熟仅仅用了40年,那么新三板要用几年才能真正步入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