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节目真的过气了吗?
2018-05-02七七
七七
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说:大大小小的综艺节目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滥觞,政治、体育、食物、文化、新闻,任何一种形式都能在综艺节目上找到载体,变成浮夸的嘻嘻哈哈。
◎《奇葩说》第三季宣传海报
伴随着这股不可阻挡的“娱乐”潮流,既有新类型节目的崛起兴盛,收获掌声,又有许多曾经的中流砥柱、明星节目悄悄地退到了舞台的边缘。访谈类节目可以归类为后者。国内第一档访谈节目《实话实说》于1996年在央视开播,并迅速在全国电视台开花,催生了《超级访问》《艺术人生》《鲁豫有约》《杨澜访谈录》等经典节目,也捧红了一大批风格独特的主持人。这个时期的访谈类节目不仅是高大上的娱乐节目支柱,而且也是电视台的情怀所在。
然而,随着新类型节目的冲击和自身模式的疲乏,访谈节目的荣光不断凋零。2009年,《实话实说》停播。2016年,紧随台湾访谈类节目之王《康熙来了》的脚步,《超级访问》也录制了最后一期。如今,大多数访谈类节目的收视率都徘徊在0.25%-0.4%左右,即便是《鲁豫有约》这样的知名品牌也未能幸免。
访谈节目真的过气了吗?有人说再见,有人谈未来。《金星秀》《十三邀》等新形态节目的异军突起,让很多业内人士看到了访谈节目的新可能。现象级网络综艺节目《奇葩说》对访谈形式的巧妙运用,也让人惊异地发现访谈可以跨越边界,渗透到其他节目形态中。虽然离开了舞台中心,但是访谈类节目对说话艺术的探索从未停止。
没有不散的筵席:经典节目告别代表节目:《实话实说》《超级访问》《康熙来了》
《实话实说》脱胎于国外的脱口秀,是国内第一个吃螃蟹的访谈类节目,它带来了“主持人加几个嘉宾,现场乐队加观众”的全新形式。第一任主持人崔永元展现的幽默与睿智,也把一种镌刻在节目之中的风格,成为《实话实说》的独特标签,开启了央视的平民时代。2009年,是和晶接替崔永元,主持《实话实说》的第七年。没有预先的特别节目,没有预告,也没有告别仪式,录完最后一期《四世同堂齐欢乐》,在融洽的全家福画面中,屏幕上打出“感谢收看《实话实说》的观众朋友们!谢谢大家!”宣告了《实话实说》的谢幕。最后一期的收视率秘而不宣。
与曾经选题敏感、风格犀利的《实话实说》不同。开播于2000年的《超级访问》主打明星类访谈,它的基调是温隋、轻松而娱乐的。如今已为人父的周杰伦当年还留着酷酷的半长发,谈论着“对不熟的人就露一个酒窝笑,对熟悉的人就要露出两个酒窝来笑”的小清新话题。娱乐圈模范夫妻邓超和孙俪。曾在节目中放言因为太熟,不可能成为男女朋友。大大咧咧的谢娜则在回顾艰难的北漂岁月时,情不自禁流下了眼泪。16年,《超级访问》留住了1000多位明星的青涩过往,也满足了观众对明星的那点窥私欲。
《超级访问》在2016年春节期间收官,最后—期主持人李静和戴军成为嘉宾,接受了周群和李响的采访。这显然是一次深思熟虑后的完美策划,一如既往饱含感情。节目虽然停播了,但主持人李静和戴军其实早就开始追逐“下一个梦”。此时的李静不仅拥有主持人的身份,还跨界电商等多个领域创业,事业风生水起,而戴军也开始转型做天使投资人。
台湾的当红综艺《康熙来了》也在2016年画下了句号。最后一期,主持人蔡康永和小S徐熙悌在一张双人床上以舒服的方式对谈,回顾12年的感动瞬间。对于这样的方式。小S流着眼泪吐槽“我们两个躺在床上大家也不会觉得我们在干嘛”,这正是让无数人熟悉并且喜欢的康熙风格。
《康熙来了》自2004年1月开播起,收视率一路飙升,每周吸引超过500万观看人次,曾是台湾收视率最高的有线电视台综艺节目。这档节目虽然从来没有在国内电视台播出过,却通过互联网改变了国内年轻观众的口味。《康熙来了》毫无意外地点燃了年轻观众的八卦灵魂。关于停播,蔡康永说:“能够在节目最好的时候结束,是最好的选择。”他说,《康熙来了》“不能很逊”,一切都要完美。此时的《康熙来了》虽然收视依然不错,但已经显出过度依赖通告咖的疲态。
《实话实说》的匆匆谢幕也好,《超级访问》《康熙来了》的郑重道别也好,这三个曾经引领时代的访谈类节目终于相继退场。然而,观众伤离别的情绪并没有保持很久,因为《我是歌手》《奔跑吧兄弟》《中国好声音》《极限挑战》《花样姐姐》《女神来了》等更加娱乐化、精致化和立体化的综艺节目正在向他们招手。
大好时光不再:从女神到奇女子代表节目:《鲁豫有约》
没有急流勇退,黄金时代过去,紧接而来的就是收视下滑的痛楚。为了重新赢回观众的心,老牌访谈节目纷纷改版,希望重新拿捏观众的口味。于是,《艺术人生》请来了谢娜,专攻青少年市场,《杨澜访谈录》改版《杨澜访谈录:人生相对论》。而《鲁豫有约》则推出了“香港女神季系列”,“大咖一日行系列”,一改往日坐在演播室,主持人与嘉宾面对面的交流形式,而是让主持人鲁豫探访嘉宾与之共度一天。呈现嘉宾的日常生活状态。
◎《鲁豫有约》主持人陈鲁豫
“大咖一日行系列”的首期节目中,王健林“先定个小目标”的耿直金句引爆网络,寻踪而去观看《鲁豫有约》全集的观众却还是失望了。有人质疑鲁豫“在本应睿智的年纪卖萌、煽情,嘉宾噱头如何充足,都无法改变节目本身的无力和无趣。”而且鲁豫与“真人秀”这种形式并不相配,与王健林、董明珠这些企业家互动时,鲁豫不但无法在专业上与之对谈。而且明显没做足功课,在王健林大谈书画收藏时,她只能用“好看”之类的字眼来回应。
回想2005年,《鲁豫有约》开播第四年,曾被《时代周刊》誉为“15年來中国最有价值的电视节目之一”。那正是鲁豫的大好时光。这档节目本来就是香港凤凰卫视为她量身打造,她永远不变的短发和大脑门,恬淡的笑容和言谈,知性的气质和内敛的锋芒,让她成为中国访谈节目的标志性人物。那时候她得到的评价是“一位懂得倾听的主持人。她用一种倾听式的采访方式,与尖锐、硬派的男性主持人形成鲜明的区别。成为那个时代深度访谈内容的一道清流,赢得了观众的认可。
谁想到风云变幻,十几年发型不改、风格依旧的鲁豫有一天却被吐槽“问的80%的问题都是傻问题”,成了段子里问出奇葩问题的奇女子呢?这几年,《鲁豫有约》辗转湖南卫视、安徽卫视、旅游卫视等省级播放平台,凭借昔日的好名声,它依然有不错的采访资源,但观众对鲁豫主持能力的质疑之声却始终没有消失。《鲁豫有约》的影响力也不断下降。
《鲁豫有约》的浮沉轨迹让人唏嘘。以主持人为核心的访谈类节目总是绕不开主持人本身的学识、能力和风格。面对不断涌现的新节目、新类型,《鲁豫有约》能走出15年的长程已然不易。不过想要保持生命力可能不只是需要换挡改版,更要在主持风格上有所进益。
太阳照常升起:新形态尝试不断代表节目:《十三邀》《金星秀》
国内老牌访谈类节目式微。究其自身原因无外乎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访谈节目当年的盛行造就了无数跟风者,观众的视野里很快出现了大量同质化的产品,它们迅速地分散了观众的注意力,也快速消耗了明星等人物资源和话题资源,同样的明星,同样的话题反复咀嚼,渐渐让人食之无味。其次,同质化产品的泛滥,也加速了观众对访谈类节目这种形式的审美疲劳。2005年,冯巩曾在“春晚”表演节目中调侃访谈类节目“就四招,套近乎,忆童年,拿照片,把情煽”。此话一出,几乎扼住了以《艺术人生》为代表的访谈节目的咽喉。在反复轰炸之后,观众对这种鸡汤式地情感贩卖产生了厌恶情绪。最后,访谈节目的话题尺度有限,后期的《实话实说》选择的尽是些老套路的垃圾话题,而《超级访问》里的明星总是一派和谐,缺乏爆点和真实感,观众自然越来越没有兴趣。
不过。没有任何包袱的新形态访谈节目却在这个时候不断涌现出来。东方卫视的《金星秀》在收视表现上可谓相当抢眼,自2015年播出以来,它的收视率稳步攀升,常能达到1%以上,算是访谈类节目中的异类。《金星秀》之所以能获得成功,与金星的语言方式有着莫大的关系,金星塑造了敢爱敢恨、雷厉风行的形象,并骂出了很多网友的心声,让人觉得“解气”。
相比而言,《十三邀》作为腾讯独播的人物访谈类短视频。可以成功挖掘出许知远这个新的自带话题的核心主持人,也确实幸运。第一季的“许知远对谈俞飞鸿”、第二季第一集和马东的对谈也都成为爆款,作为话题备受关注。
许知远作为青年学者的代表,曾经做过记者,有采访经验,同时个人朋友圈人脉广泛。“单向街”作为很多文艺青年的精神家园,也具有很好的品牌背书。节目对他的定位是一个带着“偏见”看待这个时代的访问者,也很切中知识分子阶层的心理。对新的网生一代的陌生感,对新媒体环境下人文氛围缺乏的不适应,对“全民造星”的新民主时代的质疑甚至嘲讽。所有这些矛盾点,都在许知远身上被一一表现出来,具体表现在他的旁白里的OS独白,还有他的访问话题里。
哪怕你觉得他很讨厌,但也是有兴趣—直看下去。再加上节目总策划李伦,可以看出多线索剪辑,打破时间的线性逻辑这些“高难度”剪辑方式,是对《客从何处来》系列的延续。两季都有车企冠名,也可以看到这种类型的人物访谈节目依然有很高的商业,价值。
在这一批新形态访谈类节目中,《金星秀》和《十三邀》有着共同点,那就是放大了主持人的个人魅力。金星迥异于常人的人生轨迹和敢做敢为的性格特质,许知远青年学者略带“偏见”的审视和追问,分别是各自节目的最大亮点,凸显的不是嘉宾,而是嘉宾与主持人之间的火花。毫无疑问,这两档节目都超脱了你问我答,或者八卦窥探的模式,而是通过观点寻求个性化表达,满足观众的宣泄快感。
◎《金星秀》现场(图中为金星)
突破边界:说话可以如此生猛代表节目:《奇葩说》
虽然网络综艺并非始于《奇葩说》,但《奇葩说》却是那把彻底烧热了网络综艺的熊熊烈火。这档集齐了马东、高晓松和蔡康永三位说话高手的节目,对精英主义的辩论进行了一次成功的娱乐化尝试,在“80后”和“90后”群体中拥有大量拥趸。
围绕着马东、高晓松和蔡康永的奇葩辩手既有在辩论赛事屡屡获奖的专业辩手。也有完全不懂辩论技巧但煽动力超强、人生经历独特的个性达人。他们对一个选定的辩题按照正反两个论点进行现场辩论秀。这时候,语言交锋就仿佛刀剑相向,场面别开生面,金句迭出,笑点连连。同时,现场观众的投票左右了辩论的胜负。参与感也很强。
得益于网络综艺的口径与自由度较大,《奇葩说》充斥了各种段子和浑话,还有三位说话高手的花式自我介绍,花式打广告,既有套路,又总有惊喜。话题方面,在《奇葩说》里面,一些传统媒体不敢去触及的尖锐话题,或者很多现实中存在却不会摆到台面上的问题也可以被拿出来讨论。选手在立論时会绞尽脑汁去想角度,最后带来的某些观点也颇让人耳目一新。而最后三位说话界的高手都会展示自己独特风格的总结陈词,带出话题的更多角度和深度,让话题有所升华。
在这个节目里,明星嘉宾既有可能展现出自己逻辑清晰、个性独特的一面,也可能被在场的选手反衬出思想或语言上的平庸。
《奇葩说》的成功。展现了说话艺术的巨大魅力。有人评价马东、高晓松和蔡康永三人“说话让人忽略颜值”,正是这一点的最好证明。而选手们也是个性迥异,语言风格都非常不同,有说话娓娓道来的“暖男”,有喜欢用食物做类比的逗逼,有满肚子家长里短的民生记者,还有展现自由自我的妖艳贱货,还有表达霸气犀利的女王……这是一场以语言为载体的表演秀,因为个性化的碰撞。其精彩程度并不输于现在投入越来越大、剧情设计越来越精彩的大型真人秀,可以算是访谈类节目的一次成功逆袭。
以语言为主要载体的访谈类节目在中国的发展轨迹,最初是作为新闻评论的补充切入,然后朝着更加轻松化的娱乐八卦,再到个性化表达的方向发展的。在这个过程中,访谈类节目的具体类型越来越丰富,越来越细分。而社会的风潮在改变,时代打上全民娱乐的精神烙印,原来老牌的访谈类节目停播、式微,进入瓶颈期,然而适应新时代观众口味的新节目也在不断崛起。或许这种彰显主持人个性魅力,突出观点独立性,注重语言个性化、趣味化的访谈类节目会成为新的潮流,带领访谈类节目走出下一个10年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