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院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理念浅析
2018-05-02曲怡薛亚楠王建波
曲怡 薛亚楠 王建波
摘要:在响应国家大力倡导培养创新创业新型人才的大背景下,越来越多的高等院校实验室对本科生开放,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对创新实验的需要。但随着实验室的使用频率增高,人员流动增多,近几年实验室意外事故的报道也呈现上升趋势。因此,实验室安全管理问题是各大高等院校的首要任务。
关键词: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G482 文獻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14-0262-02
21世纪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迅速,高校实验室在数量、规模等方面呈现出不同程度的扩大,对外开放趋势日益显著。
高校实验室不仅是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以及综合素质的重要场所,也是提升国家科技、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能力的必备场所。尤其是高等医学院校实验室,作为开展医学科研的重要场所,还肩负着医学人才培养的重任。《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指出,要提升实验教学水平,加强实验室共享平台建设,加强实践教学管理,提高实验、实践和毕业设计质量。伴随高校实验室建设水平的提高,所面对的安全问题也日益突出。如实验室贵重仪器设备等财产的操作安全、有毒制剂和易燃易爆等多种危险化学品的使用与管理,以及实验后遗留的废水、废气、废渣的处理等,都给实验室安全管理增加了难度。2010年某农业大学多名师生因动物实验感染传染病的案例以及2011年某国外大学实验室研究人员因细菌感染住院的案例,都充分体现了实验室安全管理和实验室标准规范操作的重要性[1]。为改进传统的实验室安全管理模式,构建安全的实验室管理体系,需利用科学的管理模式实现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的水平和效率。
一、高等院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现状
近年各高校对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但因实验室设备老化、水电布局不合理、实验人员安全意识薄弱等问题,仍有大量安全事故发生。从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的事故查询系统和事故案例调查报告等途径获悉,2010-2015年间共发生46起实验室安全事故。火灾和爆炸事故高达91%,地点主要集中在生物、化学、医学实验室,给国家、学校以及个人都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失[2-3]。
各大高校都很注重教学科研仪器设备的投入和教学科研队伍的建设,多数高校结合自身情况建立了适合本校的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但因管理理念落后、安全教育缺位等不利因素,致使实验室安全事故频繁发生,实验室安全管理遗留了诸多问题。面对严峻的安全形势,分析实验室安全管理问题,以人为本、转变管理理念,对症下药、提出适应新形势下的管理对策并进行探索实践,是各大高校迫在眉睫的任务。
二、实验室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不健全
医学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的完善与否是检验其安全管理工作成熟的标准。部分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由保卫处和设备管理处负责,缺少了解实验设备操作与三废处理等专业学科知识的工作人员,导致他们不能及时发现并消除实验室的安全隐患。各高校因自身办学特色和发展情况等因素,安全管理体系的构建也不同,因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涉及房屋、水电、仪器设备与消防等多个方面,涉及部门较多,肩负的责任不明晰,日常工作的协调与管理很难及时有效进行,缺乏统一有效的管理机制,很难发挥其应有的作用[4]。
(二)实验室安全教育匮乏,安全意识薄弱
调查发现,实验室安全事故中人为因素占98%。因违反操作过程或操作不当引发的事故所占比例高达50%以上[5-6]。为响应国家号召,配合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越来越多的高校实验室对本科生开放,导致实验室人员流动量增多。与此同时,因高校对实验室相关的安全教育和推广较匮乏、培训工作不到位、实验教师和学生的安全概念模糊等因素,皆为实验室的安全管理留下了隐患。还有部分高校只做表面文章,将安全教育的推广以海报形式贴在墙上,未能深入人心,更未落实到实际行动中,距离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规定的要求相差甚远,亟待整顿。
(三)实验室设计布局欠妥,危险品管理欠规范
高校实验室的设计布局应将安全性列于首位,且应具备灵活性、适应性和扩展性等性能[7]。因很多高校的实验室是在原教学楼的基础上改造而成,多存在布局设计欠妥、基础设施不配套等问题,在实验室使用过程中经常出现通风不畅、电路超负荷等问题,不仅影响实验效率,还会带来安全隐患。
目前高校实验室对实验试剂的管理较粗糙,不同的试剂和制剂具有不同的特点,存储方式和操作程序大相径庭,操作不规范可能引起不良后果。医学实验中经常使用的强酸、强碱、细菌或分子水平的病毒等都属于高危物品,对人身安全和环境都具有潜在风险。因此,对于实验试剂、实验微生物、各种医疗废液以及医疗垃圾的管理在实验室的安全管理方面意义重大。
三、针对安全管理问题的相应管理措施
(一)完善安全管理体系,规范管理制度
完善实验室各环节的安全管理体系,规范管理制度,是保证实验室工作顺利实施的必要条件。20世纪90年代,美国高校在安全与环保管理方面建立了一个学校层面的“环境、健康与安全”系统(EHS),此系统被广大高校应用。如麻省理工学院设立EHS总部、办公室和委员会而形成了EHS系统。EHS管理体系之完善充分保证了实验室的安全运营[8-9]。
各高校可以对比分析各实验室管理体制的优劣,虚心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建立安全管理网站,设置安全管理岗位,成立校级安全管理机构,采用责任追究制,提高各层人员的责任意识,针对性地改进自身之不足,完善管理体系,规范管理制度。
(二)加强安全教育,强化安全意识
事实证明,实验室安全事故的发生与人的防范安全意识不足密切相关。加强实验室安全教育,强化实验人员的安全意识,提高科研人员素质,是实验室安全管理的重要内容。国外一流高校实验室中,采取的主要是实验室安全培训与准入制度,对于培训与考试不通过者没有缝隙可钻。高校可以结合自身发展特色,借鉴一流大学实验室安全管理策略,采用校内宣传、举办实验室安全知识专题培训或定期开展安全防护知识竞赛等方式,提高师生的安全意识。
(三)加大资金投入,加强试剂与三废处理力度
实验室的全面开放不仅是培养师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衡量各高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尤其是高等医学院校实验室,与国内医疗水平的提高休戚相关。在实验室建设方面,不能以节俭为原则,实验室的环境与布局、设备的改造、安全设施和材料的配置等都必须合理到位,加大资金投入,保障设备安全。因实验室人员流动量较大,常出现三废(废水、废气、废渣)的不合理存放,给实验安全留下隐患。所以在完善安全管理体系的基础上,必须做好对试剂(尤其是危险用品)以及三废的安全管理。设置普通试剂安放区,针对强酸、强碱、有毒等危险化学试剂从购置到安全使用整个流程的登记与备注,三废的产生到处理各个环节,安排专门人员对其科学管理,降低实验室意外事故发生率,使广大科研人员在使用实验室过程中做到安心、放心。
举安全之盾,防事故之患。做好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促进实验室安全文化建设,与国家教育理念同行,共同营造创新型高水平高质量实验室环境,为高校提供可持续发展途径,保障医学院校科研工作的顺利运行,深化培养创新创业新型人才,进而为医学事业的科技創新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张洪清,台红祥,等.高等医学院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的调查思考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5,32(12):234-236,252.
[2]武晓峰,高晓杰.高校实验室建设发展报告(2014)[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
[3]董继业,马参国,傅贵,等.高校实验室安全事故行为原因分析及解决对策[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6,32(10):258-261.
[4]邵凯隽,孟军,等.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常效保障体系的构建[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6,35(10).
[5]李立国,徐世勇.信息不对称理论与大学内部管理模式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4,(6):44-49.
[6]赵庆双,闻星火,李明.加强安全教育是保障高校实验室安全的关键[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7,24(9):8-11.
[7]范俊丽,常江,叶光明,等.加强医学检验实验室生物安全建设[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4,(19):2713-2714.
[8]黎莹,胡谷平,蔡涛,等.借鉴美国主流高校EHS体系建设我国的实验室安全文化[J].大学化学,2015,30(2):15-21.
[9]阮慧,项晓慧,李五一.美国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给我们的启示[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26(1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