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监测学实验室绿色化建设研究
2018-05-02王莉张立超包先明李雨奎刘飞
王莉 张立超 包先明 李雨奎 刘飞
摘要:环境监测学实验室排放的有害液体、气体、固体废弃物会对环境造成污染,绿色实验室建设刻不容缓,建立客观的绿色实验室评价体系,“三废”处置绿色化,可以有效解决环境监测学实验室的环境污染问题。
关键词:环境监测学;绿色实验室;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X17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14-0253-02
良好的环境是人类发展的前提,同时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社会得以安定的基本条件。环境问题是人类社会面临的一个重大时代问题,1962年出版的《寂静的春天》指出人类活动对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开启了人类环境保护的意识。1972年,一百多个国家的代表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大会提出了“只有一个地球”的口号,并且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这是世界环境保护史上第一个里程碑。
我国也不例外,以城市为中心的环境污染不断加剧,并正向农村蔓延,很多地方的生态破坏也很严重。目前我们的关注点多集中在工厂、企业的“三废”排放、农业的面源污染等,很少关注学校的实验室污染。为了落实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中国教育部、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制定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实验室排污管理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制定了《国家危险废物名录》(第1号)等相关法律、法规。根据国家环境保护的要求,建设绿色环保的实验室意义重大,本文就环境监测学实验室的绿色化建设提出具体的对策。
一、环境监测学实验室绿色化建设的意义
环境监测是人们认识环境要素的重要手段,环境科学专业学生需要通过学习掌握水、空气、固体废物、土壤、噪声、生物、放射性等环境要素的监测技术和方法,环境监测学实验是环境科学和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的必修课,实验课时比较多,一般在24-36学时,作为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思维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有利于培养应用型人才[1]。
二、环境监测学实验室的主要实验内容和特点
环境监测学实验室主要监测项目包括空气和废气监测、土壤污染监测、固体废物监测、噪声监测等模块[2,3],根据实验性质可以分为观察性实验、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研究性实验。环境监测学实验的主要实验项目见表1。
环境监测学的实验与其他课程实验项目比较,具有如下特点。
(一)需要的化学药品多
环境监测实验项目需要较多的实验药品,比如测定土壤中的总氮,需要10多种化学药品,部分化学药品具有一定的毒性,这些药品使用后如果直接排放到城市下水道,会造成潜在的污染风险。
(二)产生气体污染物
土壤消解过程中使用到硝酸、高氯酸等,会产生混合气体,对人体呼吸系统具有不利影响,影响人体健康;土壤重金属监测会产生有毒的氢化物。这些气体污染物如果不进行适当处理,就会对师生的身体健康产生危害。
三、环境监测学实验室绿色化建设的策略
(一)建立客观的绿色实验室评价体系
绿色实验室评价体系应该根据“3R”原则,即减量化原则、再利用原则和再循环原则。减量化原则(reduce)要求在达到实验目的的前提下,使用的药品尽可能的少,从而达到减少废物排放的目的。再利用原则(reuse)要求抵制一次性用品的泛滥,使用的器皿、部分耗材等尽可能的反复利用;再循环原则(recycle)要求部分重金属能够回收利用等。环境监测学绿色实验室应该包含的指标如下:实验室的建筑布局、空间大小、空气质量、实验室的管理规章制度、材料的保管和应用、“三废”的处理、实验室的事故应急处理方案等[4]。
(二)实验室“三废”处理绿色化
实验室液体废弃物处置办法主要是废液分类回收、分别存放、集中处理,对于酸、碱废液通过酸碱中和反应后进行处理,使废液的pH达到6-8后再进行排放[5],降低废液对下水道的腐蚀,防止污染扩散。气体废弃物对师生健康危害较大,利用一些绿色植物比如芦荟、吊兰等能吸收有害气体,同时还会产生一定量的氧气,从而净化实验室空气[6]。固体废弃物产生较少,比如干燥后的土壤污泥等,集中放置,统一处置。尽量用毒性较小的实验代替毒性较大的实验,尽量用低毒实验材料代替高毒实验材料,通过联合实验或系列实验,把有毒有害的中间产物作为其他实验的材料,尽量使实验最终产物无害无毒化[7]。
(三)利用虚拟仿真實验
改变过去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相分离的教学方法,采用仿真软件在电脑上进行虚拟实验,这种实验方式更加直观,给学生带来一种如临现场的亲身感受。化学需氧量的测定、生化需氧量的测定等都可以方便地观察到整个实验流程,学生在电脑上很快就熟悉了整个实验流程,虚拟仿真作为实验教学的辅助手段,学生不仅快速地了解实验原理和实验过程,而且节省了实验药品,防止了实验室污染[8]。
四、结束语
环境监测学实验绿色化建设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目前仍在继续摸索和推进之中,需要我们不断的研究、不断的创新,总结前人的经验,改进实验教学,真正做到学生在实验中提高了技能和动手能力,同时实验过程尽可能不对环境造成破坏,使学生较早就树立了环境保护的大局意识,进一步推动实验室的绿色化进程。
参考文献:
[1]刘桂香,曹林洪.加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验教学改革[J].课程教育研究,2015,34(1):150-153.
[2]张琳,肖玫,胡将军,张根寿.环境监测实验教学改革研究[J].高等理科教育,2004,(5):94-99.
[3]奚旦立.环境监测实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1-131.
[4]王茂祯,冯之浚.循环经济创新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22(4):163-166.
[5]杜鹃.化学实验室对环境的污染及其治理[J].实验室科学,2007,(1):170-172.
[6]毛世忠,周太久,梁惠凌.室内抗污染植物的选择及日常管理[J].广西科学院学报,2008,24(3):217-219.
[7]丁爱侠,郑春龙.实验室污染调查及绿色化管理新举措[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28(3):276-278.
[8]王晓东,朱华,张亮.加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促进实验教学改革[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5,34(1):150-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