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办高校《植物学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2018-05-02邱靖万劲

教育教学论坛 2018年14期
关键词:民办高校教学改革

邱靖 万劲

摘要:植物是风景园林设计的要素,掌握植物鉴定和植物配置的知识是风景园林专业培养目标的基本要求之一,因与农林类专业不同,民办高校风景园林专业植物学课程的讲授内容应更强调植物的观赏性和应用性。本文从风景园林专业角度出发,对植物学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相关探讨并提出改革措施,力求使课程更符合民办高校办学特色的要求,具有更高的科学性与实用性。

关键词:民办高校;植物学基础;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14-0120-02

植物学基础是综合性高校和农林院校相关专业的重要专业课或专业基础课[1],除具有较强理论性外,也是实践性要求较高的专业先导性课程。相比生物类和农林类专业,研究内容不同,风景园林专业植物学基础课程教学内容更应从植物的观赏性和应用性角度出发,侧重学习。而民办院校与公办院校相比,从就业角度出发,更注重具有较强综合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笔者从民办院校角度入手,以所在学校三江学院为例,对《植物学基础》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反馈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同时结合学校实际和多年教学体会,对植物学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了探讨,为民办高校风景园林专业人才的培养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一、当前教学存在的问题

1.学生学习热情缺乏。植物学基础是一门综合林学、农学、园艺、园林、风景园林等专业的基础课,理论性强,专业特点突出。总论部分知识点抽象难以理解、记忆困难,各论部分实践性需求强。对于初跨入大学校园的学生而言,在没适应大学学习模式的同时更不清楚专业课程特点以及该如何学习,对课程无法产生兴趣,甚至有畏难情绪,学习效果不理想。加之民办院校学生整体学习需求不如一本院校强烈,教师课堂授课对节奏的把控比较吃力。

2.教学中师生比例严重失衡。1999年始,我国高等教育进入跨越式发展,全国高校实施扩招政策,使我國教育从精英化向平民化、大众化转变,随之而来的负面因素逐渐显现,主要体现在师生比例严重失衡,尤其对于实践性强的课程来说,一个老师带几十个学生,野外植物识别教学时,很难顾及到每一个学生,甚至部分学生无法近距离听老师讲解,不能及时接触到植物,久而久之,对学习失去兴趣,教学质量严重受损。

3.教学手段单一,教学内容更新不足。作为专业基础课,课程具有固定的教材、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尤其是以理论为基础的课程,长期沿袭传统的授课模式,教师吃透整本教材,配合PPT进行常年授课,为了在有限的课时里将知识点讲解全面,通常课件文字多于图片,学生无趣多于兴趣。加之教师外出进修机会缺乏,一些教学内容偏陈旧,缺少科学前沿的讯息,影响课程教学效果,甚至不利于专业、学科发展。

4.实践教学环节不完善。实践教学是理论知识与自然界密切结合的重要过程,是整个课程体系中不可替代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植物学实习多采用灌输式的方法,老师按实习路线带学生对沿途植物进行讲解,学生短期内进行突击记忆,学习的内容多而零散,难以消化吸收,遗忘率高[2]。这种被动式学习,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学习技能难以提高,难以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因此,一味按照传统的单一模式教学,教师缺少与外界高校进行实践教学交流的机会,闭门造车,是实践教学环节中长期存在的诟病。

二、课程改革措施探索

1.由浅入深,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考虑初入大学的学生对课程不够了解,避免急于给学生灌输过多的抽象知识点,导致其对学习产生抗拒心理,可从有趣浅显的角度出发,介绍相关知识,如讲到植物器官时,准备学生平时生活中常接触到的不同类型植物的各个器官的实物与学生互动进行对比讲解,通过比较记忆,且能够举一反三,加深印象[3]。讲到植物分类时,可通过影片欣赏一些美丽的植物,如学生耳熟能详的日本著名动画片《龙猫》,其片中存在较多科学逼真的植物,可作为很好的教学材料,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感,激活课堂枯燥的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4]。

2.以小组为单位,集中教学。由于大班化教学,通常为老师讲,学生听,现实情况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没有跟着老师的思维思考,老师由于时间有限无法关注到每一个学生。将其分成小组,以小组为单位根据课堂所学知识布置专题汇报及进行课外实践,并对成果按各人分工进行考核算入期末成绩。这有利于督促不认真学习的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协作精神,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

3.建立完善教学体系。目前我校植物学基础课程共32学时,且无专门实习周安排。为提高教学效果,可将理论课与实习课课时增加为48学时(32学时理论+16学时),相比之前可以在有限的学时内系统地传授植物学知识。虽然48学时相对于其他院校的学时数还是偏少,但教师可以通过理论和实践教学相互穿插的授课方式,弥补课时量的局限。

三、课程改革的深化方向

1.成立学习小组,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教学和科研是新时期高水平大学建设的两驾马车,教学服务科研,科研促进教学,可在教学过程中尝试“项目培养”教学实践模式,对课程感兴趣的同学,课外成立学习小组,开展第二课堂,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通过“科内学习—课外深化”的方式掌握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自主申报大学生创新项目,为以后做毕业论文和科学研究工作打下基础。

2.多媒体教育与网络教学相结合。信息时代的高校学生知识面广、反应灵敏、风格独特,具有很强的接收新鲜事物及获取信息资源的能力,传统的教学方式已不能完全胜任新时期的植物学教学,教师教学要与时俱进,一系列的多媒体教育与网络教学方式应运而生,“翻转课堂”、“微课”、“慕课”、利用现代化“应用程序”等教学方式和方法在植物学基础课程中不断渗透、深入[5]。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同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师生交流,可使教学效率大大提高,效果更加显著。

3.加强实验室与实训基地建设。由于受学校土地资源有限的束缚,对于实验室与实训基地的建设可采用与自然保护区、旅游风景区、相关园林企业等校外单位合作共建的方式进行。既解决了场地问题,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加完善的实践学习环境,双方单位互相服务,双向选择,也给学生将来就业带来更多机会与机遇。

4.民办院校对口教材建设。目前课程选用马炜梁等编著的《植物学》教材,该教材特点突出,采用大量彩色图片,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但主要对象为农、林、牧等学科中的相关专业。对于风景园林专业设置与培养方向来说教材部分内容显得相对深奥。本专业的学生重点在于对植物认知方面的学习,尤其对于民办院校,以培养具有较强综合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教学内容应有所侧重,在教材中需减少植物细胞、组织、植物根茎叶等内容,增加植物形态教学内容;增加植物结构与环境适应性内容;在植物分类学知识中,突出被子植物。因此,编撰针对民办院校的集植物基本结构和园林常用植物分类为主要内容的教材以及风景园林专业实习指导书是教改进一步深化的方向。

四、结语

民办本科院校的生存与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与公办院校的人才的错位培养以及人才培养质量。而人才培养又取决于课程建设水平的高低,三江学院作为江苏省首家民办本科院校,长期致力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倡课程改革。植物学基础作为风景园林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不断改革和创新其教学模式,紧跟科学前沿,完善和扩展植物学教学内容,合理利用多种教学资源,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探讨适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植物学理论、实践教学理念和方法,对专业建设也具有重要的现实与理论意义。

参考文献:

[1]代磊,許桂芳.高等农业院校植物学教学改革探索[J].教改教法,2017,(378):38-39.

[2]金山,秦永燕,铁军,等.植物学野外实习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与探究[J].长治学院学报,2016,33(5):75-78.

[3]敖成齐,丁炳扬,胡仁勇,等.植物学野外实习的教学改革[J].高师理科学刊,2009,(6):63.

[4]刘雪琴,仝瑞建.提高高校植物学课堂教学效果的探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7,45(7):255-256.

[5]南文斌.新时期高校植物学教学改革探讨与实践[J].生物学杂志,2017,34(1):110-112.

猜你喜欢

民办高校教学改革
关于民办高校人才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研究
民办高校生存风险管理探析——从民办高校资金链断裂出现的生存危机说起
浅谈民办高校中的人才培养模式
民办高校“脱困”要多从自身找原因
民办高校大学生人际关系与自我概念的研究
加强民办高校中青年教师队伍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