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大学“求索”精神现状探究
2018-05-02翟佶
翟佶
摘要:大学是传播科学文化的渠道,是孕育前沿学科成果的摇篮,也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园地,加强大学文化建设是当务之急。地处荆楚之地的宜昌,是著名爱国诗人屈原故里,也是有名的水电之城。本文将从“求索”精神的解读、三峡大学“求索”精神传播的现状以及新形势下“求索”精神传播途径进行探究。
关键词:求索;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40-05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14-0054-02
一、三峡大学“求索”精神的解读
(一)地方文化背景下的“求索”精神
“求索”二字,来源于屈原《离骚》中“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一经典名句。其创作源泉自然来源于这片荆楚大地。楚国,又称荆、荆楚,中国历史上“春秋五霸”、“战国七雄”之一。辖地大致为现在的湖南、湖北全部、重庆、河南、安徽、江苏、江西部分地方,而宜昌则是其最具代表性的地域之一。从最初的蛮荒野人,到后来通过筚路蓝缕的艰辛创业,成为中国历史上举足轻重的诸侯国之一,桀骜不驯、奋发图强、坚韧不拔的楚地文化,是催生屈原《离骚》中“求索”精神的根本。而向往经世致用、积极有为的儒家文化和中原精神是屈原“求索”精神的内在支撑。坐落于屈原故里宜昌的三峡大学,理应秉承“求索”精神的传统,在知识的沃土奋发有为,开拓进取。
(二)“求索”精神与三峡大学的内在联系
“求索”二字中,“求”是探求,“索”是探索。“求索”精神暗含“爱国、自强、求真、创新”的深厚人文底蕴和丰富内涵。将“求索”精神定义为三峡大学的校训及校园文化既继承了民族精神、又体现了三峡地域文化特色。
1.爱国精神:在五千年的历史文化长河中,中华民族得以绵延不息、发展壮大的源泉就是强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及忧国忧民之情怀。“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的一生都心系国家危亡、百姓民生。而这种爱国忧民的民主精神,正是当代大学承担历史使命和责任的根本所在。只有弘扬爱国忧民的民族精神,当代大学才能具备为国家做贡献,为社会服务的社会责任意识和使命感。
2.自强精神:从楚国先祖“筚路蓝缕以处草莽,跋涉山林以事天子”的艰辛到“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决心与霸气,处处闪现着楚国人坚强不息、锐意进取的自立自强的拼搏精神。而观之三峡大学六十多年的辦学历史:经历一次战乱、两次合并、三次搬迁,全校师生栉风沐雨,坚韧不拔,为水利水电事业培养了一批又一批高精尖人才,无疑也是一部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发展史。这样秉承“求索”精神的自强不息的精神文化是学校立校的支柱。
3.求真精神:对理想和真理执着追求是屈原一生的体现,求真务实也是大学完成继承文化、保存文化、整理文化和创造文化的使命的基本要求之一。求真务实精神鼓励全校师生养成社会责任意识、批判思维方式,发展个性、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百折不饶,求真务实。
二、三峡大学“求索”精神文化建设的现状
(一)观念性理念的建立
理念形象是大学的思想和灵魂,是大学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并为广大师生员工所认同和接受的大学的办学理念、办学指导思想、办学定位、培养目标、学校精神、校风校训、校园文化、发展战略等。[3]三峡大学“求索”精神在观念性理念上的表现主要是办学目标、校训、校歌等方面。①校训:求索,以“求索”为校训,既能体现地域传统文化,又可展现时代气息;既具有三峡特色,又简明扼要,避免与他校雷同。②办学目标:创建国际上有一定影响,全国一流的省属综合性大学。③校歌:求索,以三峡文化、求索精神为内涵,展现三峡大学人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二)视觉性文化的推广
大学视觉形象是大学理念的具体化、视觉化,也可以称作为大学的脸面,是静态的识别符号。包括校名设计、校标、大学标准色以及校园建筑、环境、展示陈列等。
1.校名标志字体:校名“三峡大学”是毛泽东同志的笔迹组合体。这一组合体,雄浑遒劲,笔力挺拔,既体现艺术性,又具有权威性,展现了三峡大学这一“金字”招牌的神韵。
2.校标:校标的名称——“扬帆索源”。书海泛舟,索源蓄力,扬帆远航,表现了三峡大学人一定能乘劲风,高扬帆,达到理想的彼岸。
3.主色调:碧绿、橙黄。碧绿色:象征着三峡大学办学突出水电特色,是三峡文化特色。
4.校园建筑环境及展示陈列:三峡大学占地面积3787亩,校舍总建筑面积140万平方米。本校有16个院系。通过实地调研发现,各院系及校园建筑关于精神文化建设方面存在以下特点及不足:①各院系在外观设计上突出了自身院系的特色:文科院系,突出人文社科特色,以文学与传播学院为例,院系所在楼层设有屈原的雕像、《离骚》屏风、文学与传播学院、教育学院的系标以及文传名人简介等。理工院系,突出理工实验成果展示、实验模型展示及艺术化的理工图示,以电气与新能源学院为例,楼梯走廊壁画基本以艺术化了的电路图为主、内含电气类专业知识图书馆、创客中心及微信公众号。②图书馆精神文化类展示突出:除名人名言展示牌以外,建立品书斋,实行一周一书推荐模式;开创“求索”创客咖啡屋;报告厅内设“求索”论坛,并由电子显示屏滚动播放各式讲座、学习信息。③校园外部坏境具有“求索”特色:校园呈组合群状分布,主干道由求索溪、天问桥、九章桥及横跨求索溪的宜昌地区水电站模型组成,既体现水电办学特色,又展现了学校“求索”精神文化。展现学校精神文化的石雕作品,基本围绕建筑群分布。
三、新形势下“求索”精神的传播与推广
(一)完善以“求索”精神为核心的文化建设
1.加强校训、校史的研究与解读。法国学者哈布瓦奇在其《论集体记忆》中提出“集体记忆”的概念,他认为记忆是一种集体社会行为,现实的社会组织或群体(如家庭、家族、国家、民族,或一个公司、机关)都有其对应的集体记忆。无论是历史记忆还是自传记忆,记忆都必须依赖某种集体处所和公众论坛,通过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接触才能得以保存。
2.完善院系文化与校园文化相融互通。三峡大学是一所综合性大学,文理科院系特色明显,各院系文化特色突出,有良好的物质、精神文化宣贯系统。师生拥有良好的院系文化价值观。但是对于三峡大学“求索”精神文化的宣贯,未能与院系精神文化相融互通。建议将院系文化纳入学校精神文化体系的子系统,成为对“求索”精神文化的补充和拓展。
(二)加强以新媒体为途径的文化精神传播途径
1.加强校园官网对“求索”精神的传播力度。校园官网是高校面向社会开展宣传的主要媒介,是现代技术、教育、价值观为核心内容的结构功能实体。在网络環境下,高校必须转变观念,积极开拓校园文化建设的新阵地。要充分利用校园网络系统,开发内含“求索”精神文化的,具有教育性、思想性、服务型、交互性的校园官网系统。通过校园官网,开辟校园文化专栏,同时,发挥院系网站、bbs论坛等子系统作用,通过潜移默化的传播方式,成为师生了解“求索”精神文化的纽带,形成共同价值观。
2.完善“双微”传播平台对“求索”精神的推广度。开设校园官方微信、微博平台(简称“双微”平台),开辟专版,推送有关以“求索”精神文化为核心开展的活动的新动向或者三峡地域历史文化知识,充分利用手机新媒体的传播宽广度,打造实时“求索”精神文化推广平台。
(三)提升精神文化导向性传播
1.加强课堂教育对精神文化的导向作用。高校课堂是校园精神文化传播的主阵地之一,通过教师讲授的方式,学生不断吸取知识的养分。因此,将“求索”精神文化融入到课堂教育之中,让课堂不仅成为学生汲取科学文化知识的殿堂,还可以在师生的口口相传中,对校园精神文化有深入了解,增强接受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加大对主题文化活动的推广力度。加强大学精神文化的认同度,可以采取更为丰富的形式来进行推广。除利用现有三峡大学推广成功的桃花节、求索论坛,可以增加例如最具“求索”精神的校园人物评选、“求索杯”校园诗歌大赛等多样化的主题活动,推动“求索”精神的发展。
3.打造一支专业化精神文化推广团队。“求索”精神文化的传播,不是简单的学校官方做出的“二字”决定,其丰富内涵需要进行系统的深入的传播与推广。因此,建立一支专业化的文化推广团队,不仅在校园内部将“求索”精神推及全校师生,更要做好将“求索”精神文化向地方推广的准备。
参考文献:
[1]张世梅,覃好君.求索魂[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9:2.
[2]张世梅,覃好君.求索魂[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9:4.
[3]刘刚,王文鹏,陆俊杰.多维大学校园文化研究[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