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见习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影响及优化策略
——以Z学院为例
2018-05-02时艳芳吕晓炜
时艳芳,吕晓炜
(张家口学院教育学院,河北张家口 075000)
一、问题的提出
教育见习是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程实践教学不可或缺的环节,有助于加强学生对学前教育的感性认识,了解熟悉幼儿教育方法,培养幼教情感,增强教师意识,提高学生观察、评价和反思等教育能力。但基于笔者与见习学生交谈的结果分析,教育见习效果不尽如人意,因此,有必要在全方面呈现见习对学生影响的基础上,提出优化见习的路向,进而提高见习的有效性。
当前相关研究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1.教育见习现状。从见习时间安排、用人单位、学生、指导老师和学生上交的材料等方面进行透视。
2.见习存在的问题。对见习目的意义认识不到位,见习前学生准备不充分,见习中教师角色缺位,见习的总结反思不够等[1]。
3.产生问题的原因分析。涉及学生的认知不足、参与积极性较低、反思意识薄弱,见习管理和课程体系不完善、见习时间安排不太合理,指导老师指导不到位等。
4.见习有效性的提升策略。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阐述。有的基于师生角色的阶段性,从见习前、见习中和见习后探讨[2];有的探讨“一体化见习见习模式”[3]等。
5.介绍、借鉴其他地区见习经验,包括德国[4-5]、美国[6-7]等。
已有研究既为本研究奠定了基础,存在的不足又为本研究提供了空间。教育见习是实践教学体系的一部分,当前研究往往没有细化见习、实习、实训等,有的甚至将其混为一谈,相比较而言,对教育见习的研究多于见习。有关教育见习的研究中,对中小学教师教育见习关注较多,幼儿教育领域的研究极少。在研究方法上,以经验总结为主,缺乏调查、访谈等数据资料的支撑。在研究视域上,多宏观,少微观,没有就某个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探讨,实践指导性差。
二、研究方法
(一)被试
Z学院学前教育专业在第5学期安排大三本科生和大三专科生到幼儿园见习两周(2016.11.7-11.18)。采用整群抽样和随机抽样方法,选取180名被试发放、回收问卷,回收率100%,根据选项相同、前后矛盾等原则剔除无效问卷5份,有效率为97.2%,具体入下:
(二)研究工具
在查阅教育见习、学前教育实践教学等文献的基础上,结合指导学生见习的教学实践、对师生交流的分析,参考《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等文件,自编《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见习状况调查问卷》。通过对Z学院三年级学生进行预调查,咨询2名同行和专家意见,进一步对问卷进行了修改完善,形成最终版。问卷将见习对学生的影响解构为职业情感、课程认知、专业能力、职业形象和专业效能感五个维度,采取四点量表式计分。共29题,另外设有12道选择题和1道开放性试题,以深入了解学生见习中存在的问题。运用SPSS17.0进行信效度分析,结果显示,五个维度Alpha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82、0.76、0.79、0.85、0.71,整体Alpha一致性系数为0.75;效度KMO值为0.799,均大于0.7,说明问卷具有较高的信效度。
表1 被试基本情况
(三)数据的收集和录入分析
主试由本人担任,能较好理解研究初衷,及时回答被试提出的问题。学生见习后,利用课堂时间,组织其进行反思与总结,然后填写问卷。填写前说明注意事项、填写方法,在确认被试理解后,由他们单独作答。将回收的问卷编号整理后,录入SPSS17.0。通过反向计分处理等,分值越高说明见习对学生的积极影响越明显。
三、数据分析
本研究首先分析见习对学生的影响,其次根据人口学变量进行显著性分析。
(一)见习对学生的影响分析
1.见习对学生职业情感的影响
较强的职业情感能为学生的发展指引方向、提供动力,使学生心灵充盈,有助于学生的精神养成,“教师专业成长的根本动力来自教师的职业情感和职业精神[8]”,见习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学生的职业情感(见表2)。
深入分析发现,学生的职业情感(2.86)与专业效能感(2.82)在0.05水平上呈显著性相关,由此可知,见习作用的发挥在一定程度上以学生的职业情感为中介,正如帕克所说“强迫那些不情愿的老师,加入到最初的任务执行之中是没什么意义的[9]”。因此,培养学生的职业情感应是高校教学的重中之重。
表2 见习对学生职业情感的影响
2.见习对学生课程认知的影响
深厚的理论基础对提升学生的学科思维和教育素养具有关键作用,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理论基础薄弱,职业适应性较差、胜任力较低。见习期间,80%的学生有给幼儿上课的经历,撰写教案过程中,33.1%的学生认为教学目标的设置最难、33.1%的学生认为把握重难点最难。确定目标时,36.4%的学生认为最大的问题是宏观不具体、可操作性差,32.9%的学生认为把握不准幼儿的发展水平。在教学实施过程中,96%的学生认为最突出的问题是教学过程对幼儿缺乏吸引力。要突破这些难点,掌握幼儿心理发展规律和学前教育基本理论是前提和基础,见习提高了学生的课程认知(见表3)。
表3 见习对学生课程认知的影响
但幼儿园对学生的见习安排在某种程度上损害了学生课程认知有效性的达成程度。仅9.7%的学生认为幼儿园最看重深厚的理论,17.9%的学生认为自己欠缺理论知识,见习期间,51.1%的学生主要承担保育工作,43%的学生主要辅助教师制作教具,在这种情况下,理论课程的价值没有发挥空间,导致学生形成“理论不能有效及时地指导教育实践,同时实践对理论也不能有效地反馈[10]”的错误认知。
3.见习对学生专业能力的影响
较强的专业能力是学生成为一名优秀幼儿教师的保障,但见习期间,51.1%的学生主要承担保育工作,43%的学生主要工作是辅助教师制作教具,仅17.7%的学生进行跟班学习,导致见习对学生专业能力的影响停留在“了解”、“知道”等层面,见表4。
表4 见习对学生专业能力的影响
所谓“见习”就是见而习之,学生的任务是观察、观摩进而思考学习,但部分幼儿园尚未对见习形成正确的认识,要么仅让学生承担大量的保育工作或制作玩教具,要么让学生全权负责班级事宜,使其措手不及,处理问题时捉襟见肘,从而限制了学生专业能力的提升。幼儿园分配的见习任务直接影响学生专业能力发展的方向和水平,因此,加强与幼儿园的沟通,明确学生见习的目的、内容等,是提高学生见习效率的突破点。
4.见习对学生职业形象的影响
教师职业形象是作为教师的群体或个人在其职业生活中的形象,是其精神风貌和生存状态与行为方式的整体反映[11]。幼儿教师良好的职业形象可以激发学生从事幼教事业的兴趣,为其树立效仿的榜样。但见习期间,无论是教师对幼儿的态度、对工作的态度,还是上课的形式、内容等都未能为学生树立良好的形象,详见表5。
表5 见习对学生职业形象的影响
对学生进行非正式访谈发现,实际教学中,教师对幼儿进行语言暴力的现象较为普遍、推搡幼儿的现象时有出现、偏爱某些幼儿的倾向比较明显。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了解到幼儿教师的应然形象,但见习中,教师的实然状态给学生以巨大的冲击,使他们产生较大的落差,88.6%的学生认为教师形象与书本上判若云泥。不可否认,理论和现实的不完全吻合性,有其必然性,但如何使学生认识、理解并努力缩小该差距,如何使幼儿教师实况无限制地接近理论,是需要国家、高校和幼儿园共同思考的问题。
5.见习对学生专业效能感的影响
专业效能感是指学生个体对自己在特定领域达成预期结果所需行为能力的信念,较高的专业效能感能促进学生的发展,见习间接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效能感。调查显示,见习提升了学生从事幼儿园工作的信心,均值为2.68,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动力,均值为2.96。通过对学生进行深入访谈发现,学生的信心主要来源于幼儿园实际教学的不规范性。幼儿园教师日常教学中主观性大、应付倾向明显,以五大领域中的语言和数学为主,对学生来说较为欠缺的钢琴、舞蹈等技能运用较少而且有现成的教学视频,如此种种,增强了学生胜任该工作的信心,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学生的学习动力来源:一是意识到自身不足,为更好地胜任工作,努力学习弥补不足之处(84%);二是通过见习坚定了不从事学前教育行业的决心,抓紧学习其他专业知识为跨行业工作奠定基础(16%)。
(二)人口学变量对学生见习的影响研究
1.见习所在幼儿园对学生的影响
此次见习涉及Z市的8所公立幼儿园,这些幼儿园有的是市级示范园,有的是部队幼儿园,虽均属于公立幼儿园,但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园对见习学生在职业情感和课程认知方面存在显著差异。每个园有自己的办学理念、管理风格和园本特色,导致他们对见习的理解、对见习生的态度各有千秋,进而对学生产生不同影响。即使是同一所幼儿园,不同班级、不同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也是天壤之别,在与学生交流过程中,常常有“她们所在的是同一所幼儿园吗”的恍惚感。但不同幼儿园对见习学生职业形象的影响并无显著差异,这可能是教师是一个容易产生倦怠的职业,即使在发展较好的幼儿园里,长此以往,教师也会对幼儿失去足够的耐心、对工作失去钻研的热情,因此,幼儿园需要深思教师的在职教育问题。
2.年级对学生见习的影响
此次见习涉及大三本科生和大三专科生,两个群体在职业情感、课程认知、专业能力和专业效能感方面在0.05水平上存在显著性差异。整体而言,本科生职业情感低于专科生,课程认知高于专科生,专业能力弱于专科生,专业效能感强于专科生。不同层次的培养目标不同,专科生主要面向一线幼儿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强调与岗位的有效对接,所以,他们的职业胜任力较强,但往往注重技能的掌握,否认理论课程的作用与价值。本科生的学习态度、能力均强于专科生,但不甘于从事幼儿教育的一线工作,在我国高考录取批次以及“本科生优于专科生”观念的误导下,导致本科生较专科生更有自信胜任幼儿园的工作,但职业情感又低于专科生。
四、结论和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见习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学生的职业情感、促进学生对理论课和技能课有了更科学的认识、间接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效能感,但对学生专业能力的影响停留在“知道”“了解”等层面、对学生树立良好职业形象尚未发挥积极影响。在人口学变量中,见习所在幼儿园和学生年级对见习效果有显著性影响。如何提高见习的实效性,增强学生的职业情感、加深学生的课程认知、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提升学生的专业效能感,是高校、幼儿园和学生需要共同面对的现实问题。
(一)高校应慎选见习基地
调查结果显示,学生的见习效果与所在幼儿园存在显著相关,所以,高校应慎选见习幼儿园。选择幼儿园时遵循以下原则:
1.多元化。公立园和私立园并存、普通园和特色园并举、本地区和外地区共选,建立一个类型多样、范围广阔的实践教学基地群。
2.协同性。选择重视学生见习工作、愿意承担对学生的教育职责、就见习等事宜积极与高校沟通的幼儿园,使两者能形成教育合力。
3.高水平。拥有先进的幼儿教育教学理念、高素质的幼儿教师队伍、完善的管理运行机制,这是提高见习效果的保障。
4.便捷性。交通方便、食宿便捷,为师生节约时间、资金成本。
5.动态性。根据与幼儿园的实际合作情况、结合学生的见习反馈等,不断建立或取消与某些幼儿园的合作关系。依据以上原则,高校选择幼儿园时,可以借助以下路径:其一,浏览幼儿园网站、查阅招生宣传单等,全方面了解幼儿园。其二,深入幼儿园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其教学常态,与园长、教师及其幼儿家长进行交流,多视角认知幼儿园。遵循以上原则,借鉴以上路径,根据双方的合作意愿,签订合作协议。
(二)高校应与幼儿园建立长效的合作机制
选择幼儿园是提高见习有效性的前提,建立长效良好的合作机制是见习效果的保障[12]。“无规矩不成方圆”,所以,双方确立合作意向之初,应签订《见习基地协议书》,明确各自的权利和义务,从形式和内容上明确长期合作关系,从思想上增强彼此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在此基础上,建立政策制度,保障合作机制的运行。首先,建立协商合作机制。双方应紧密结合学生课程教学的进程、幼儿园实际教学的安排,共同协商见习的时间、目的、内容等,实现与课程的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的能力。其次,形成双方联动指导机制。高校聘请幼儿园具有丰富经验的骨干教师为见习指导教师并颁发聘书,聘请他们到高校教授相关课程,比如各领域教法课、幼儿园组织与管理等,在修订培养方案、进行教学改革时,邀请他们献言献策,使改革更贴近幼儿园实际。此外,高校利用自身的理论、科研优势为幼儿园提供相应服务,如为其做讲座、就实际困境给予理论指导、合作进行课题研究等。再次,建立常态化观摩学习、教学研讨机制。幼儿园每学期都有大量的公开课,届时可以面向高校教师及学生开放,为其提供观摩学习的机会,实现高校理论学习与幼儿园实践学习的互补。幼儿园常规的教学研讨活动,也可以让学生参加,提高他们的教研意识和能力。最后,形成立体交叉的反馈反思机制。见习期间,幼儿园根据问题性质随时反馈给学生个人或高校,以便及时改进。见习之后,高校和幼儿园共同就见习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不足进行全员参与的全方面、全过程、深层次反思反馈,以为后续工作的开展提供依据。
(三)做好见习前的动员工作
提高对见习的认识是学生端正态度、认真学习的前提,也是幼儿园教师积极树立良好形象的基础,所以,见习前应做好动员工作。学生的动员工作应学院由负责教学的院长、副院长主持,见习指导教师、辅导员等参加,以彰显学院对该项工作的重视以及该工作对学生的价值和意义。幼儿教师的动员工作应由幼儿园负责教学的园长、副园长开展,为全体教师召开相关会议,明确见习对学生的影响以及教师在其中所发挥的关键作用。高校动员工作的内容包括见习的作用、目的、要求、规范等,使学生见习时更有针对性。幼儿园的动员工作主要目的是明确教师的职责及注意事项,以为见习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增强他们的职业情感、提高他们的专业能力、促使他们形成科学的课程认知、增加他们的专业效能感。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对幼儿园教师进行短期培训。
(四)高校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的全程跟踪指导
Z学院为每所幼儿园配备两名见习指导教师,一般是专业指导教师和辅导员,见习期间他们对学生全权负责。但调查显示,87%的学生认为指导教师并没有发挥好指导作用,见习期间有困惑时不知向谁请教,很多问题只能不了了之。所以,为了充分发挥指导教师的作用,形成全程跟踪指导机制。第一,院系在工作安排上,要保证每位见习指导教师每周有两到三天的时间深入幼儿园,为指导工作提供时间保障。第二,指导教师应有高度的责任感,将见习指导作为一项重要工作,积极思考见习对学生发展的价值,进而将指导工作落实到实处。见习前,告知学生注意事项及可能出现的问题,在平时教学过程中尽量渗透见习相关的知识;见习中,深入幼儿园,与学生交流,为其提供及时的、有针对性的指导;见习后,组织学生进行见习总结和反思,结合见习案例讲解课程内容,在此基础上改进、优化后续见习。第三,指导老师应加强与学生的联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遇到问题时,第一时间反馈给自己,以全面了解见习中的问题。
(五)学生应端正态度,利用见习时机提升自己
见习初期,学生基本能做到情绪饱满、态度积极认真,但这种良好状态维持时间短。有幼儿园反馈,学生时而出现迟到早退、对幼儿没有耐心、坐着玩手机等不良现象,既不利于学生自身的成长与发展,也对学校形象造成一定损害。导致该现象的原因,一是人都容易产生倦怠,好奇心一旦丧失,就对工作表现出消极状态。二是学生长期形成的不良习惯在幼儿园的蔓延。三是见习前学生没有做好充足准备,对见习的主要任务及相关规范不甚了解。四是部分同学职业情感淡薄,见习完全是迫不得已的行为,所以,见习期间抱着一种应付的心态。五是学生不善于思考、总结,对见习期间的一些现象仅仅停留在是什么的认知阶段,没有思考其背后的原因。六是幼儿园部分教师不把学生当准老师看待,多安排学生做保育工作和手工,导致学生比较疲惫,无暇观察、请教。基于此等问题,首先,学生应端正态度,正确对待见习安排。其次,学生应加强学习,一方面在校期间掌握扎实、广博的理论知识、较强的实践技能,为见习做好准备。另一方面见习期间要勤学好问,观察、思考,虚心向一线的老师请教,充分利用见习时机提升自己。
五、结语
总之,见习对学生的职业情感、课程认知、专业能力、职业形象和专业效能感五方面都有所提升,但情况不容乐观,可谓任重而道远,需要安排见习的院系、高校教师、幼儿园和见习学生高度重视、积极协调、形成长效合作机制,提高学生的见习实效性。
[参考文献]
[1] 张海燕.教育见习:问题与对策[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90-93.
[2] 钱晓玲.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见习有效性的提升策略-基于师生角色阶段性差异的角度[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6(10):102-105.
[3] 张彩丽.学前教育专业(艺术教育方向)一体化见习见习模式的组织实施[J].戏剧之家(上半月),2014(1):121-123.
[4] 覃丽君.提升教师教育质量:德国教师教育见习制度发展新趋向[J].教师教育研究,2015(4):100-105.
[5] 陈霞,丁莉.德国见习教师指导者的遴选及其工作框架-与巴伐利亚州见习教育阶段研究班导师穆尔多夫的对话[J].全球教育展望,2016(4):3-9.
[6] 何振海,高镜淳.美国教师教育见习制度的专业化走向-历时维度的考察[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2):29-35.
[7] 龚冬梅.美国教育见习的经验与启示[J].外国中小学教育,2011(3):40-43+9.
[8] 何立立,关辉等.沈阳市优秀幼儿教师综合素质调查[J].辽宁教育研究,2003(10):49-50.
[9] 弗雷斯特·W·帕克,格伦·哈斯.课程规划——当代之取向 (第七版)[M].谢登斌,俞红珍,等译.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497.
[10] 马荣.宁夏学前教育专业教育见习现状的分析与研究[J].科教文汇,2011(11下旬刊):3-4.
[11] 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教育学基础(第二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134.
[12] 张青瑞.“校”“园”合作学前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新探[J].内蒙古师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6):8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