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山区罗泾镇水稻纹枯病发生和消长情况分析
2018-05-02朱广力陈侠桦金中伟汪明根上海市宝山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0999上海市宝山区罗泾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00949
莫 霏 吴 刚 朱广力 苏 杰 郭 怡 陈侠桦 金中伟 汪明根(上海市宝山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0999;上海市宝山区罗泾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 00949)
水稻纹枯病是一种土传真菌引起的病害,是水稻生产中重发且常发的病害之一,如今已成为危害水稻的第一大病害,其病原菌为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Kü hn)[1]。水稻感病后,最初叶鞘近水面处产生绿色水渍状、边缘处有小斑点,之后小斑点逐渐扩大,中间呈黄色至灰色,病斑边缘呈褐色;叶片发病较严重时,病斑可数个融合形成大斑纹,直至叶梢干枯,叶片卷曲,提早枯死[2];在水稻成熟期,稻株个体受害后瘪谷增加,千粒重下降,谷粒色泽变暗,不能正常成熟[3];当水稻发病较严重时,会严重影响其产量与品质,一般减产10%~30%,重者减产可达50%,甚至整片田块颗粒无收。
王军等[4]研究表明,水稻品种、播期、气候条件、施肥量、栽培密度与纹枯病发生的关系密切。高温高湿的气候环境是水稻纹枯病发生流行的主要条件。为提高水稻纹枯病的防治水平,笔者于2014~2016年的水稻生长季节在上海市宝山区罗泾镇三个村定期、定点观察了水稻纹枯病的发生规律与消长势态,并通过调查水稻纹枯病的发病率、发生程度等关键因子,分析了当地气候因素对水稻纹枯病发生发展程度的影响,以期给水稻纹枯病的综合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水稻品种
供试水稻品种为“秀水134”。该品种平均株高94.2 cm,株型集中、挺拔,叶鞘包节,耐肥抗倒力强;叶色中绿,叶片挺直;穗直立,着粒较密;谷粒短圆,护颖、稃尖均无色,无芒;脱粒性中等,熟色好;适合于上海、浙江等地作单季晚粳稻和连作晚稻抛秧种植。
1.2 试验设计
试验于2014~2016年的7~9月进行,采用“五天一报”方式,在宝山区罗泾镇的陈行村、合建村、牌楼村进行调查,各村调查1块地,采用5点取样法,每点取5穴,共调查25穴。3个村的试验条件均一致,田块土壤均为粘性土壤,pH微酸性;水稻种植方式为机械插秧(移栽),每667 m2移栽密度为1.7万穴,每667 m2基本苗数为6.5万株;基肥每667 m2施BB肥(24-8-10)30 kg,返青肥每667 m2施尿素5~10 kg,分蘖肥每667 m2施尿素10~15 kg,长粗肥每667 m2施尿素5~7.5 kg,穗肥每667 m2施尿素5~10 kg;病虫害防治采用常规防治法,共计4次主治、1次兼治,具体施药时间根据每年不同情况进行,按照防治药剂交替使用的原则,分别交替使用6%井冈·嘧苷素、11%井冈·己唑醇、12.5%氟环唑、20%井冈·三环唑、20%井冈·蜡芽菌等多个低毒药剂。
1.3 测定项目和统计分析
调查、记录水稻发病穴数、发病株数和严重度,计算穴发病率、株发病率、严重度和病情指数。
严重度即纹枯病发生等级,按农业部农作物病虫测报总站制定的《农作物主要病虫测报方法》进行划分:0级,全株无病;1级,第3张叶片以下各叶鞘或叶片发病;2级,第2张叶片以下各叶鞘或叶片发病;3级,顶叶叶鞘或顶叶发病;4级,全株发病,提早枯死[5]。
计算公式:株发病率(%)=(病株数/调查总株数)×100;穴发病率(%)=(病穴数/调查穴数)×100;病情指数(%)=[(∑各级发病株数×级数)/(调查总株数×最高病情级数)]×100。
试验数据用EXCEL作图和计算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气候因素对水稻纹枯病害发生发展的影响
2014~2016年调查结果表明:宝山区7月平均温度在24.9 ℃,最高温度为37 ℃;8、9月温度有所下降,9月中旬开始温度急剧降低,平均温度在18 ℃。湿润多雨、日照时数较多是促进水稻纹枯病病原菌生长的气象条件。
2014年水稻纹枯病始发期在7月21日,7月下旬的穴发病率为10.67%,株发病率为1.87%。7月下旬和8月上旬平均温度分别为23.1 ℃和22.6 ℃,平均日降水量分别为6.59 mm和5.80 mm,降水量少,此条件对水稻纹枯病的发展有所减缓,平均病情指数分别为0.47、2.62。8月中旬平均温度为18.4 ℃,平均日降水量为23.46 mm,降水量较多,有利于水稻纹枯病的发展,穴发病率达44.67%,株发病率达18.54%,平均病情指数为4.970。由此可见,8月中旬,由于温度较高、雨量增加,再加上前期病菌基数的累加,水稻纹枯病达到发病高峰,使得病情发展迅速。8月下旬,平均温度为13.5 ℃,平均日降水量为11.46 mm,温度下降、降水量减少,水稻纹枯病的发展趋于平缓,平均病情指数为4.985。9月上旬、中旬,平均温度分别为18 ℃、14℃,平均日降水量分别为19.62 mm、3.17 mm,平均病情指数分别为3.895、4.215。
2015年水稻纹枯病始发期在7月20日,相比2014年早1 d发生。7月下旬,平均温度为25.9 ℃,平均日降水量为11.76 mm,穴发病率为9.33%,株发病率为0.64%,平均病情指数为0.158;相比2014年同期平均温度高2.8 ℃,平均日降水量增加5.17 mm,平均病情指数低0.312。8月上旬、中旬平均温度分别为25.6 ℃、23.4 ℃,平均日降水量分别为7.03 mm、9.92 mm,降水量少,此条件对水稻纹枯病的发展有所减缓,平均病情指数分别为0.348、1.765;与2014年同期相比,平均温度分别高3 ℃、5 ℃,平均日降水量分别增加1.23 mm、降低13.54 mm,平均病情指数分别低2.272、3.205。8月下旬,平均温度为19.5 ℃,平均日降水量为31.51 mm,降水量较多,有利于水稻纹枯病的发展,穴发病率达63.33%,株发病率达15.90%,平均病情指数为4.155;此时期水稻纹枯病达到发病高峰,比2014年晚了近10 d。9月上旬、中旬,平均日降水量分别为3.69 mm、2.04 mm,降水量减少,水稻纹枯病的发展趋于平缓,平均病情指数分别为3.927、5.302;与2014年同期相比,平均温度分别低1.4 ℃、高4 ℃,平均日降水量分别减少15.93 mm、1.13 mm,平均病情指数分别高0.032、1.087。
2016年水稻纹枯病始发期在7月20日,与2015年相同,比2014年早1 d;7月下旬平均温度为25.7℃,平均日降水量为13.3 mm,穴发病率达6.67%,株发病率达3.41%,平均病情指数为0.903;与2015、2014年同期相比,平均温度分别低0.19 ℃、高2.6℃,平均降水量分别增加1.54 mm、6.71 mm,平均病情指数分别高0.745、0.433。8月至9月中旬,与2015年和2014年同期相比,病情指数均降低,这可能是因为2015年和2014年在防治水稻纹枯病时均使用同一种常规药剂而导致药效减弱,2016年更换了防治药剂,防治效果佳,因此病情指数均降低且趋于平缓。
2014~2016年水稻纹枯病均在7月下旬开始发病,因此水稻纹枯病始发最适温度在23.1~25.7℃。2014年8月到9月中旬的平均温度在13.5~22.6℃、平均降水量在3.17~23.46 mm,2015年8月到9月中旬的平均温度在16.6~25.6 ℃、平均降水量在2.04~31.51 mm,2016年8月到9月中旬的平均温度在14.2~24.5 ℃、平均降水量在4.44~84.9 mm;2014~2016年8、9月水稻纹枯病的病情指数均高于7月,发病较严重。因此,在平均温度为13.5~24.5 ℃、平均降水量在2.04~84.9 mm时水稻纹枯病发生最严重。
表1 2014~2016年7~9月宝山区气象资料与水稻纹枯病病情指数分析
2.2 水稻纹枯病田间消长规律
水稻纹枯病发生后,病情指数上升趋势非常迅猛。由图1可见,2014~2016年水稻纹枯病发生始于7月下旬,从7月下旬开始病情指数均呈上升趋势。水稻纹枯病发生在2014年7月25日~8月15日呈直线上升;2015年8月10~25日呈直线上升;2016年7月25日~8月5日呈直线上升,但发病情况较缓,8月5日之后均处于平稳势态,这可能是因为2016年在防治水稻纹枯病时,更换了防治药剂,防治效果较好,病情指数趋于平缓。因此,水稻纹枯病在宝山区罗泾镇的盛发期为8月中下旬,在自然条件下从始发期到盛发期需20 d左右,如天气因素有变化,在温度不高、降水量较少时,水稻纹枯病田间发病情况较少。
图1 2014~2016年7~9月宝山区罗泾镇水稻纹枯病田间消长规律
3 结 论
试验结果表明,宝山区罗泾镇水稻纹枯病发生的始发期为7月下旬,盛发期为8月中下旬。水稻纹枯病田间出现病株后1周内,病情流行较缓慢。8月开始,随着气温升高、降雨量增加,再加上前期病菌基数的积累,使水稻纹枯病发展迅速。8月中下旬,水稻进入生育初期,由于天气高温、高湿,水稻纹枯病达到发病高峰。进入9月后,随着温度降低、雨量减少、防控见效等,水稻纹枯病病情减缓且趋于平衡。
罗泾镇水稻纹枯病的发生及流行给与当地气候条件有密切关系,而罗泾镇的气候条件有利于水稻纹枯病的流行,水稻纹枯病始发的最适温度在23.1~25.7 ℃;当平均温度为13.5~24.5 ℃、平均降水量为2.04~84.9 mm时发病最严重。
本试验明确了水稻纹枯病在上海市宝山区罗泾镇的发生与消长规律,有助于确定适宜的化学防治时间,以减轻水稻纹枯病造成的水稻产量损失。
[1]张忠谋,刘天龙,朱元良.水稻纹枯病连续重发的原因及防治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0(06):188,190.
[2]李成德.水稻纹枯病的影响因素与调查防控[J]. 陕西农业科学,2010,56(01):42-45,90.
[3]吴雪芹.水稻纹枯病的发生及防治[J].现代农业科技,2010(01):182.
[4]王军,邓根生,龚晓松,等.水稻纹枯病主要发病因素及防治指标研究[J].江苏农业科学,2010(03):164-166.
[5]北京农业大学.农业植物病理学[M].北京:农业出版社,1982:2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