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思考

2018-04-27刘红梅常肖晶

世界家苑 2018年3期
关键词:文化自信大学生

刘红梅 常肖晶

摘 要:在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多元化冲突的大环境下,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国家也对文化的发展与建设极其重视,大学生作为中华文化的继承者与弘扬创造者,培育其文化自信是必要的,而且是有重大意义的,表现在有利于大学生提升文化底蕴,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进而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但是,当代大学生对优秀的传统文化与革命文化了解与认知不足,继承与创新不够,以及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前景与生命力的信心不高,因此,必须通过提高大学生文化鉴别能力、改革高校课程设置、建设校园网络文化交流平台等多种途径来增加大学生的文化见识,然后在实践活动中进一步培育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加强其对自身文化的认同与信心。

关键词: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对策

云杉先生认为:“文化自信,是国家或个人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认同,和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只有对自己的文化有坚定的信心,才能获得坚守从容,才能鼓起向前的勇气,焕发出创新创造的活力。”文化自信是国人应有的对待本国文化的态度,大学生对文化的理解与认识相比其他人群更深入、更广泛,更应用自信的态度学习、传播、创新文化。

一、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5000多年历史文明发展中形成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产生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大学生是进行文化学习、创造、传播的主体力量,身上担有将中华文化发扬光大、增添活力的重任,只有对自己文化自信了,才能够走向世界,所以培育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具有巨大的意义。

(一)有利于大学生传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文化底蕴

培育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自信就是让大学生在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的基础上主动学习研究,并与现代社会生活相联系,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在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与信心,影响社会大众对传统文化关注点与关注度。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是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来源,培育其文化自信的意义表现在,一是有利于大学生自觉了解学习传统文化,获取智慧,吸取经验教训。如今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在继承中被中断,比如儒家文化里的仁义礼智信,孝文化等;二是在世界许多国家中,孔子学院的建立、汉字的学习等,说明各国在了解中国,尤其中国的传统文化。在竞争的激烈的当今社会,对自己的“根”都不了解的国家、个人是无立足之地的,一个国家的历史发展对一个国家是非常重要的,是现在一切发展的根基,而大学生是一个国家的未来,其文化自信不仅关系到自身,也关系国家的命运前途,泯灭传统文化,就是否定现在的一切。

(二)有利于践行革命文化,坚定理想信念

革命文化是中华各族人民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和党的引领下,通过几十年艰苦奋斗的实践的结果,是经验与教训的总结凝练成的精神产物。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经济、文化都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打击,许多进步人士为了救国救民,探索革命道路,才形成了著名且伟大的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雷锋精神等等,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脱胎于中国传统文化,又根据时代的要求、形势的需要进行凝聚深华,是我们不断奋斗的精神力量。大学生在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国梦进程中,必须践行革命文化中的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大公无私、排除万难的信念,这些信念是克服大学生功利主义、个人主义,培养正确心态的支撑。大学生在传承革命文化中,将其融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中,可以增强大学生的精神文化底蕴,更加从容地应对来自外来文化的挑战,并且革命文化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大学生弘扬革命文化,可以增加其爱国主义热情,坚定爱国主义信念,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而否定革命文化,就是否定历史,就会导致思想混乱。

(三)有利于学习先进文化,投身文化建设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社会实践相结合,并积极主动吸收国外优秀文化成果,通过改革、创新、完善发展的产物,代表着中国社会发展前进的方向与趋势,体现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趋势,是有着顽强生命力的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前进与发展,中国理想的实现,都需要大学生这个大群体,他们参与到社会中的各个方面。在新的社会实践中,大学生只有对先进文化自信,并把信心化为建设文化的动力,认清自身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中的带头引领地位,利用自己所拥有的丰富的文化资源,根据社会的需要,自觉学习、传播、创新、发展先进文化,为其增添活力,完成自己的使命。其次,自信有利于克服自负和自卑两种错误心理,自负即妄自尊大,排斥一切外来文化,自卑即妄自菲薄,盲目推崇西方文化,丧失文化忧患意识。在新时代下,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定对先进文化的强大生命力的信心,看到其未來发展的无限潜力,才能批判的吸收、借鉴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把主要的精力放在研究自身的问题和完善文化缺陷上,放在努力加强自身文化的建设和发扬上。

二、大学生文化自信的缺失

近年来,中国经济迅猛发展,文化发展也相应的呈现出蓬勃生机,但由于文化与经济、精神与物质的不协调,国家也注意到在文化建设方面的不足,进行文化教育政策的改革,也加大力度对大学生进行文化知识的教育与文化情感的培育,并取得显著成效。但在各种文化交织中,在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下,在对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过程中仍有很多问题困扰着我们。

(一)对传统文化认识不足

中国是文明古国之一,具有深厚的文化根基,有着优秀的传统文化,为中国的发展提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在各大高校中,都设有与传统文化相关的专业课和公共课,但这类型课程一般被设为选修课,并且是大课授课方式,课时也较短,大学生对此的学习局限于课堂、书本,并且是为了应付考试,课后也不会主动去阅读相关书籍,也有相关的社团和组织活动,但也比较少,所以对传统文化知识的掌握不太好。近年来,随着对传统文化的宣传,大部分的大学生认为,传统文化不管对国家还是个人而言都是很重要的,但就目前来看,大部分的学生觉得传统文化枯燥无味、生涩难懂,对于是否应该继承传统文化的态度也不明确。许多其他国家积极保护历史文化,比如积极申请文化遗产,而在中国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在减弱,可以看出,中国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了解的不够,学习兴趣也不浓厚,弘扬其的责任感也不强。

(二)对革命文化重视不够

在当代大学生的意识中,对革命文化并不了解,有大学生认为革命文化是革命年代形成的,仅适用于革命时期,如今我们是和平年代,宣传革命文化没有意义,更与自身无关,并且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接触到的相关文化活动也很少,大学生对革命文化没有一个全面系统的了解,更别说对革命文化的自信。革命文化是一种感染力极强的文化,革命文化的教育学习,不仅需要进行知识的灌输,而且需要进行情感的渲染,让学生身临其境体会革命精神,但是大学生在知识上接触到的革命文化较少,也无法体会到当时革命背景,对于革命文化的学习局限于知识或者是暂时参加活动,许多学生为获得好评,在活动期间表现得很积极,活动过后便不会如此。受多种因素影响,许多大学生明白革命精神、红色文化的内涵,但不落实到行动,这恰恰体现出对革命文化的不自信。

(三)对先进文化认同感不高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新时代发展下的产物,是引领中国文化走向更强的必然选择,其中融合了中华传统文化、外来文化的精华。大学生是发展文化的中坚力量,肩负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重任,但他们表现出的是不自信,主要体现在,一是认为在全球化的影响下,文化的国界线也越来越不明显,中国文化越发展,其中吸收的、含有的资本主义因素越多,其中相融合的部分也越来越多,中国文化会朝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文化的发展方向偏倚,对中国文化的未来发展持悲观心态;二是中国实行市场经济以来,受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大学生也表现出过度追求物质利益,追求享乐主义,忽略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三是近年来,中国出现许多问题,比如就业问题、住房问题、养老问题、退休问题等等,这些问题与大学生的当下与未来也是息息相关,残酷的现实也使的大学生表现出消极的心态,甚至怀疑中国的制度体制。在教育过程中忽略了对大学生进行正确价值观的引导和心理的调节,大学生自身遇事也不冷静,只会消极抱怨,因此对先进文化缺乏认同与信心。

三、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对策

十八大报告指出,我们一定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大学生是走在时代前列的开拓者、引领者、奉献者,他们能否树立文化自信关系到中华文化发展与繁荣,关系到国家命运,据此,必须采取有效对策培育其文化自信。

(一)提高大学生文化鉴别能力,自觉学习优秀文化

随着科技的进步,文化交流的深入,大学生更容易接触到形形色色的文化资源,在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过程中,根本是要大学生自身发自内心的认同本国文化,首先要学好专业课知识,术业有专攻,社会需要的是专业型人才,所以专业知识必须学精、学细,学习专业课知识就是在充分学习前人文化成果的基础上,积淀一定的文化底蕴,进而创新;其次,要认真学习我们的指导思想,也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及它在中国的发展理论,大学生是建设中国的后备军力量,所以必须用这些思想武装头脑,把其观点、方法用于具体分析自身现下的问题,然后解决问题,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否则,将会产生信仰危机,国家就会走偏、走邪;再次,认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大学语文、心理学、形势与政策等课程,这些课程虽然是非专业公共课,但是课堂上所讲的是基础知识,也是每个大学生应掌握的一些常识。除此之外大学生还可以多去听一些专题讲座、研讨会,了解学术前沿发展动态。只有积淀丰富的知识,在处理问题时才有底气,有信心。

(二)在实践教学中培育文化自信

高校是培养专门的高素质人才的地方,其培养的应该是是全素质的、具备多方面能力的综合型人才,首先,应鼓励并支持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学术、娱乐等活动,通过文化活动来进行较全方位的教育,增长多方面的见识。目前,学校活动虽多,但是活动形式化,例如,高校往往会请其他高校的教授进行学术交流,对此,应加强宣传与监管,落实活动的目的。其次,高校一般很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传统文化的教育,几乎每个专业都有所涉及,但在课程设置方面还需完善,如改革以往灌输式教育方式和以到课率和考试成绩决定分数的考核方式以及课容量的授课方式,很多高校目前正在努力改善这种情况,提高课堂效率;另外,高校教師的一言一行不仅影响学生对这门课程的态度,而且影响学生的思想与行为,所以教师应从行动中体现出高度的文化自信,要加强自身的素养,以身作则。

(三)通过校园网络文化来传播先进文化

大学生生活在网络新时代,信息的传播与交流更加便捷、迅速,一些言论的发表也比较自由,大学生很容易接触到各种各样的文化,腐朽文化也是无孔不入,大学生极易受到不良信息文化的干扰和诱惑,所以要加强网络文化教育,首先大学生要有网络安全意识,虽然不能杜绝所有网络不良文化,但大学生可以自控,不去浏览不健康的网站,更不散播没有根据的谣言;其次,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学校或班级可以制作具有自身特色的校园网站,通过班级网页传播与探讨先进文化、专业知识,并且还可以通过微博、微信、网页等平台进行知识交流、讨论,分享智慧,营造班级文化氛围,提高班集体凝聚力,班级整体素质能力与水平。

(四)在实践活动中深化对文化的认知

大学生积极参加学校、班级、社团组织的活动,例如宿舍文化节、读书文化节、学雷锋、清明扫墓和在法制宣传日、环境保护日等节日举办的形式多样活动,在参加活动时避免形式主义,而是通过活动反思总结,深刻体会活动的目的和意义,或者提出建议,这对大学生学到知识,提升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有很大的作用。除了校园内的活动,还应多参加社会实践,针对目前大多数大学生只具备理论知识,却不会运用,实践能力低的问题,大学生应多进行社会调查、社会问题研究,在实践中领会文化的深意,充分了解自己的文化。通过实践,多多了解中华文化,并获得新的想法与认知,进一步创造新的内容与形式。

参考文献

[1]孙麾,林剑.马克思的文化观与当代中国文化建设[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版.

[2]刘仰.中国自信——民族复兴大思维[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5年版.

[3]习近平.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版.

[4]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年7月2日.

[5]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年5月9日.

[6]云杉.文化自觉 文化自信 文化自强——对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思考[J].红旗文稿,2010(16).

作者简介

刘红梅(1996.11-),女,辽宁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17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常肖晶(1993.01),女,辽宁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16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思想政治教育

(作者单位:辽宁沈阳 辽宁大学)

猜你喜欢

文化自信大学生
第29届世界大学生 冬季运动会精彩掠影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融媒体时代如何践行基层群众文化自信
浅析习近平“文化自信”的四个维度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新学期大学生网球装备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