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琵琶弹挑技法的教学
2018-04-27原嘉桧
摘 要:琵琶作为中国传统乐器之一,有着繁多的技法和丰富多样的艺术表现力,因此素有“民乐之王”的美誉。而在琵琶的所有演奏技法中,“弹、挑”是最常用的两种技法,其他演奏技法均是从其演化或组合而成。因此弹挑在琵琶教学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一、弹挑技法的教学
1.整体感知
在我们学习任何一个新的东西或完成一项新的任务时,第一步要做的就是对这个新任务的性质以及用途做一个基本的了解。即“怎么做”和“做什么”的整体感知。尤其是对于琵琶的初学者,这一步骤是一切的起点。在进行弹挑技法学习之前就要先对琵琶的有关知识进行一定的了解。然后再由老师先示范弹挑这一技法,然后再示范弹挑在不同乐曲中的运用。让学生对弹挑这一技法有一个整体而全面的了解。
2.分解模仿
无论是初学者还是需要调整指法者,都必须经历模仿阶段,而正确学习弹挑技法的关键就在于对右手手型及演奏技法进行分解式的模仿。
首先,以外形的模仿为主,先右小臂自然垂下再放置于右手触弦点3厘米处,手肘与面板保持一定距离。再练习右手型如“握鸡蛋”或“高脚杯”状,保持自然放松的状态,尤其是手腕要与小臂保持平行。这是琵琶演奏基础的基础,如果没有正确的手型,所有的演奏技法都无法真正掌握好。接着,以模仿法练习两个手指(大指、食指)击弦点和击弦角度的基本统一,符合要求。在模仿这两个手指的动作时,我们可以采取分步骤进行,先练习每个手指的独立性,每个手指在触弦时各自的要点。然后再慢慢地进行配合式训练,比如可以分为三部曲:食指弹-拇指挑-两指合。以慢速的方式进行分解训练。起初不要过多地要求,以训练手指的独立性为主,待学生逐步完成任务后之后再增添其他的要求。待手指动作比较自如后,我们再加入整个手部的运动,尤其是手腕的自然上下摆动。这样可以避免手指用力过度而导致受伤。同时也更容易掌握锋面的运用。
完成以上步骤,模仿阶段便基本完成。但这时还有许多不足,比如力度尚有欠缺,颗粒不平均,吃弦可能太深而杂音多,速度也还达不到应用的要求等等。在基本动作及手型模仿基本就绪的基础上,就可以进入加强力度的训练。
3.力度训练
在模仿基本完成后,通常存在的问题是指力不足。针对这一问题要用加强力度来训练指力,同时也加强训练手指的独立性与灵活性。首先开始训练弹挑技法时,臂力、腕力都可暂时不用,还是像分解模仿阶段一样单用大指、食指本身的屈伸动作来奏。在练习中最易犯的毛病是为了加大力度前臂不适当地加入动作:“弹”时前臂向下动作,“挑”时前臂向上动作,一弹一挑,前臂的活动一上一下状如切菜。有了这种毛病首先是弹不出好声音,其次还影响弹、挑技法在实际演奏中的运用;此外,还对一系列由弹挑派生出来的技法会产生影响。纠正方法是从理论上认清弹挑练习中指、腕、臂各自的功能和配合关系,练习时对着镜子,对照检查,在练的过程中,多思索、多总结。然后可以用扫拂弦的方式来训练小臂的力量。扫拂弦是弹挑的变体,就是由只弹挑一根弦变为快速弹挑四根弦。我们可以先慢渐快的进行训练,一般3分钟为一组,要求以自身能使出的最大力量进行不间断的弹奏。首先要保证连贯性,再此基础上逐步加大力量。
4.速度训练
在方法和力度基本掌握后,这时就可进入加快速度的训练,即提高“点子”密度的训练。[7]在演奏方法正确、弹挑点子清楚、着实、有力的基础上,由稀点子开始逐步加快为密点子。当加速到点子将要不清楚或不均匀时即停下,再由稀点子到密点子,如此反复练习。做到弹、挑点子既能稀又能密,密而不乱,清晰、着实、有力、轻巧、细腻。这样的练习,在某一阶段中每天都要坚持,集中精力地练,如果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就收效不大。同时先慢练再快练,是所有乐器演奏进行速度训练时必须遵寻的一个原则。
5.音色以及音量变化训练
在掌握上述基本手法以后,进而练习音色、音量的变化。这些变化,从技法上来看有四个要素,必须分别加以练习,即:
1.触弦位置的高低
2.触弦深度的大小
3.触弦速度的快慢
4.触弦锋面的运用(触弦角度的大小)
5.触弦力度的变化。
在实际应用中必须根据音乐表现和艺术处理的需要,以多层次的丰富变化,对上述五个要素进行适当的调整。从艺术表现的要求来看,如果以音量的变化为中心,要音量大些,击弦点就要近复于一些、触弦角度大一些、用力大一些、触弦深一些、触弦速度快一些;要音量小,触弦点可以略上移,指甲触弦浅一些、触弦角度小一些、触弦速度略慢一些、用力小一些;如以音色变化为中心,音色要刚、亮一些,触弦点就移近复手一些、配合以触弦深一些、触弦角度大一些、触弦速度快一些、用力大一些。音色要柔和、纯、软一些,触弦点就可向上面移动一些,配合指甲触弦浅一些,触弦角度小一些,击弦速度慢一些,用力小一些。而对于演奏力度的控制,主要在于对神经对肌肉的控制,而且往往清晰的弱弹比强弹更难掌握,特别能在乐曲需要的时候进行相应的强弱变化,是每一个专业的琵琶学子都需要谨慎对待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刘赫男,论琵琶大师刘德海的弹挑艺术,中国音乐(季刊),2004(4)186-187。
[2]赵敬蒙,谈琵琶基本功中的美感培养,保定师范专科学学报,2004(2),84-85。
[3]朱婷钰,琵琶弹挑技法的音色变化之研究,中央音乐学院,硕士,2012。
[4]罗筠,论“弹挑”“轮指”“听觉”在琵琶教学中的应用,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5),253-254。
[5]孙颖,浅議琵琶弹挑技法及训练,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83—184。
[6]林石城,再论“弹挑”,中央音乐学院学报(季刊),1994(3),43-46。
[7]孙丽伟,琵琶弹挑系统演奏技法略谈,中国音乐,1998(1),31-33。
[8]任鸿翔,论琵琶弹挑,中国音乐,1997(3),25-27。
作者简介
原嘉桧,汉族,山西长治人,西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音乐与舞蹈学硕士,研究方向:声乐演唱与教学研究
(作者单位:西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