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读《道德哲学之维——孟子荀子人性论比较研究》有感

2018-04-27曹越

世界家苑 2018年1期

曹越

摘 要:人性问题自古至今一直是我国哲学的重大问题。对他的争论一直存在,但总的来说,可归结为四种观点:性善论、性恶论、性无善恶论、性亦善亦恶论。本文结合《道德哲学之维——孟子荀子人性论比较研究》,针对这四种观点进行探讨分析,进而得出相关结论。

关键词:性善;性恶;性无善恶;性亦善亦恶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诸侯争霸、礼崩乐坏而君权天授思想受到冲击、诸子百家争鸣的到来,人性问题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成为诸子争辩的重大问题。人性问题是中国哲学的重大问题。我国从古至今许多学者都对此进行了不休的争论,总体上来看,可归结为四种观点:性善论、性恶论、性无善恶论、性亦善亦恶论。诚然,这四种观点都有其合理性与不足之处,但相比较而言,我更赞同性善论的观点,认为这一观点在当今对于个人和社会都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一、性善论

性善论是这样一种理论,它认为人性本善而非恶,孟子是这种理论的开创者和主要代表人物。他认为人生来就是善的而不是恶的,人天生具有善端。因为在他看来,人性是人生来就具有的区别于禽兽的,人之所以可以称之为人的特性。亦即他的四端说,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由此可知,孟子性善论的依据不是他的道义论,而是他的关于人性的界说。他认为正因为人天生具有善的开端,所以人只要依着善的要求进行自身的发展,就必定可以成为一个善良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通过分析研究同时也可以看出孟子的人性论着重强调了“人”与“非人”之间的本质区别,他明确的指出人与犬牛的区别仅在一点:是非具有仁义道德。有即是人,没有就是犬牛,是禽兽。

按照孟子的观点人生而就是善的,那么如何来解释社会上存在的那些不善良的人,无道德的人呢?孟子这样说,他说至于社会上的那些不善之人无德之人,并非他天性就是恶的,而是由后天造成的,原因在于人,而并不在于人的天性。

二、性恶论

我国战国时期的思想家苟子最先提出性恶论。他认为人都具有趋利弊害的本性,为了满足一己私利,人们之间会进行相互斗争,追求利益,因此人性是恶的。人不具有侧隐、羞恶、辞让、是非的善端,因此,只有通过后天的教化与学习,才可以减少恶的可能性,進而化恶为善。

人性为什么不是善的而相反却是恶的呢?荀子指出,人的本性是人生来就具有的利己之心,嫉妒之心,喜好声色,安逸。据此,他认为人生来就具有追求欲望的本性,这是人性中自有的。继荀子之后,性恶论的继承者和坚定维护者也有许多,例如荀子的门徒李斯、韩非子等,其中尤其是韩非子,更是坚定不移的相信人性本恶,并由此毫不余力的主张用严刑峻法来治国安邦,以此来维护国家的统治。

三、性无善恶论

战国告子的人性论观点是性无善恶。他从“生之谓性”立论,认为人的自然属性本不具道德意义,善恶的产生乃后天习俗所致。“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

北宋王安石认为性生于情,“有情然后善恶形为”,情“当于理”,则善;“不当于理”,则恶。“而性不可以善恶言也”。明清之际王夫子提出“性日生则日成”,“习成而性与成”,认为纯疵,善恶并不决定予初生“顷命”之性,而主要由后天“习成”,体现于现实人性即“成性”之中。近代康有为曾肯定告子之说:“凡论性之说,皆告子是而孟子非。”认为:“性者,生之质也,未有善恶。”

四、性亦善亦恶论

在我国,性有善有恶论最早始于战国时的儒家世硕。他明确指出,做为一个人,天生就具有两种自然属性,即善的自然属性和恶的自然属性。后天养之善性,则是善性不断增长;反之,则是恶性不断增长。后世赞成这个观点的代表人物有董仲舒、杨雄、王充,韩愈等。杨雄提出“性善恶混”的论断。认为在人的天性中,同时具有善恶两种因素,两者混杂,而善人恶人之分则取决于后天的修养。发扬善的因素可以成为善人,发扬恶的因素则为恶人。

以上四种观点都有其合理性,但就我本人而言,更赞同孟子性善论的观点。我认为人本有善的种子,但要靠后天外界环境的引导与熏陶,自我的敬畏与约束,才能实现善的观念和行为。

《孟子·滕文公上》里这样记载:“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性善”之中的“性”,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人性,也就是人最本质的存在。为了详细的说明自己性善论的观点,性孟子从每个人都具有的心理活动来进行验证。关于心理,孟子强调了两个层面:“四端”之心;“思”之心。正是通过这两个层面,孟子发现了性善。

第一,由“四端”引出性善。

“四端”是儒家的仁义礼智四种道德准则存在于人的心灵的表现,孟子所说的“恻隐之心”,也就是所谓的仁之端,是其最核心的部分。他在提到“恻隐之心”时说“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之所以说每个人都有不忍之心是因为,如果有人见到一个小孩将要掉进井里面去了,就必然会产生惊奇同情的心理—并不是因为要想去和这孩子的父母拉关系,也不是因为要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也不是因为厌恶这孩子的哭叫声才产生这种惊惧同情心理的。孟子通过这个例子来说明念头的出现不是出于功利的考虑,而是恻隐之心的发动。正是在此意义上,孟子说人性是善的。

孟子将齐宣王不忍心听到牛的哀叫声称之为“仁”。但是他用羊来代替牛,却是没有能够自觉地扩充此心此善,孟子将此称为“放心”。通过此来强调自觉,从而提出了“思”之心。“思”完全是出于本心的自思、自觉,从自思、自觉直到自得,完全是个体自身的事情。但是,因为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做到自觉自明,所以就要通过借鉴前人经验教训来提高自身的修养,这就是孟子所说的“养浩然之气”。

吕思勉先生说:“据理论之,告子之说,固为如实;然孟子之说,亦不背理。何者?孟子据人之善端而谓性为善,夫善端固亦出于自然,非由外铄也。后来王阳明创致良知之说,示人以简易直捷,超凡入圣之途,实孟子有以启之。其有功于世道人心,固不少也。”吕思勉先生虽指出了孟子逻辑上的错误,但对其注重“善端”的观点是非常赞同的。孟子性善思想对今天的我们仍有重要的借鉴之处:

(一)性善论告诉我们应该怎样做一个真正的人

当今社会中,腐败、欺骗、抢劫、杀人之事时有发生,这些现象使得部分人产生了迷茫,使得有的人也随之堕落,性善论的意义就在于,它使我们坚信人与生俱来就是善良的,是有道德的,因此那些不道德的行为,不道德的想象终究是要改变的,社会会越来越美好,人心会越来越美好。我们要保持本性的“善”,做一个真正的可以称之为人的人。一个家庭,一个团体,一个国家都是有一个个的人组成的,只有每个人都有一颗善良的心,只要每个人都以性善,以仁义,以德的标准来为人处世,我们的国家,社会就可以更加和谐美好。

(二)性善论有利于提高个体的道德修养,促进社会道德建设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今天,我们研究孟子性善的思想,其一个重要意义就在于性善论可以加强个体自身的道德修养,促进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现今人们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做为一个有素养有道德的人,我们在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应该有更高层次的的追求,也就是对善的追求,努力做一个同时具备真善美的现代人。然而,如何做一个具有真善美相统一的人,就需要我们吸收借鉴孟子的性善论思想,因为它可以鼓舞个体去发挥自身的自主能动性,自觉地接受教化与环境的培育与熏陶,提高个人的道德境界,将社会道德作为自身行为的自觉规范。从孟子性善的境界出发,我们就应当把对个人享乐的价值追求转化成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和价值;把对追求物质欲望的有限目的转化成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自觉抵制腐朽思想,以“八荣八耻”的思想为指导,营造一个温馨幸福的精神家园,做到至大至刚,永立于天地之间。

(三)性善论有利于促进个体形成道德责任感,加快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进程

孟子用同然来说性善,很好的把握住了道德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相互关系。他指出人与人之间有许多的相似之处,我们属于同类。例如,口对于味道,有相同的嗜好;耳朵对于声音,有相同的听觉;眼睛对于颜色,有相同的美感。一说到心,难道就偏偏没有相同的地方了吗?心相同的地方大哪里?在理,在义。圣人不过就是先掌握了我们内心相同的东西罢了。所以理义使我的心高兴,就像猪狗牛羊肉使我觉得味美一样。”既然如此,那么就完全可以肯定仁义礼智信我固有之,当然也就诚善之性了。道德是一代一代人不断完善自身的永恒追求。人人都设身处地的为别人着想,在追求自身利益同时,做到尊重对方的利益是时代永恒的道德要求。只要每个人都将自己的需要推己及人,并由此产生他人对社会的责任感,就会有高尚的道德行为,这样才能使道德的高尚性突现出来。

在现今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如何在追求个人正当利益的同时,也能顾及到他人的利益,尊重他人爱护他人,是社会和谐和道德建设的关键所在。而要想以同类意识去导向善,就必须要有一种约束机制,这种约束機制就是人自身的自律性,即个体自身的道德责任感,它要求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由己及人的道德实践等。积德行善、诚实守信、惩恶扬善自古以来就是我们伟大民族的道德要求和准则。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够做到坚守善的天性,都能够做到不断坚持完善自我,就一定能达到君子的高尚道德境界。

我们每个人都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一个人能否保持善的天性,达到高尚的道德境界,决不仅仅只是他自己的事情,同时也关系到社会,关系到国家,对整个社会都会产生积极的或消极的影响,对我们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并举、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都有诸多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杨伯峻.孟子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60.

[2]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2001.

[3]李双.孟子白话今译.北京:中国书店.1992.

[4]王先谦.荀子集解.北京:中华书局.1988.

[5]王海明.伦理学导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