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一带一路”倡议的吉林省高等教育国际交流发展研究

2018-04-27秦宏伍

长春大学学报 2018年2期
关键词:学分国际化孔子

张 贤 , 秦宏伍

(1.长春大学 a.国际教育学院;b.教务处,长春 130022; 2.梁赞国立大学 孔子学院,俄罗斯 梁赞 999081)

1 当前高等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现状

1.1 高等院校国际交流日益频繁

根据留学基金委公布的相关数据,2016年,我国选派各类公派留学生近3万名,其中“一带一路”的沿线相关国家中,俄罗斯、乌克兰、越南、土耳其、马来西亚、捷克等近40个国家已经和我国签订了国家奖学金互换计划,用于接收和输送留学生。中国政府还提出,将开展更多类型的合作办学模式,利用文化年、旅游年、艺术节、影视桥、研讨会等文化交流活动,不断开发各国的文化宝库,人文合作项目百花纷呈。这些都说明我国在教育开放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文化交流和合作不断深入[1-3]。

1.2 高等院校国际人才交流模式相对单一

目前,政府间教育合作是我国高校教育合作的主要模式,这种人才交流机制能够将国外的优势资源引进来,提高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管理水平,但是模式相对单一,对高校人才交流规模的扩大和质量的提高有一定的制约作用[4]。因此,积极探索新的人才交流模式是促进高校人才交流的重要部分,孔子学院的建立和发展已经成为我国优秀文化对外宣传的重要方式,在“一带一路”的沿线相关国家都开设了孔子学院,推动了汉语文化的发展,树立了我国在国际上的良好形象。

1.3 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开放模式建设

我国高等教育应当积极参与到世界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去,基于“一带一路”倡议的发展,在进行教育人才交流过程中,我们应该以共商、共建和共享为基本原则,打造一个开放、包容的合作框架。从图1可以看到,文化交流、投资领域越发受到关注,要建立具有我省特色的文化交流模式,将教育开放和我省的文化特色结合起来,推进吉林省区域内教育人才培养特色建设,打造具备创新精神、创业意识的国际化高级应用型人才。

图1 融合话题关注对比图

2 “一带一路”中高等教育人才交流的作用

2.1 为国家宏观战略服务

在文化交流过程中,高校不仅扮演着培养人才、科研创新的角色,还肩负着传承文化、服务社会的责任,服务于国家的宏观战略是高校服务社会的重要内容。在国际文化合作和交流中,高校可以通过学术研讨、师生互动等活动来促进自身的发展,同时,还可以结合国家战略和自身现状,通过文化交流承担政府间的部分外交工作,促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友谊[5]。高等教育人才的交流和合作,能够增强我国和其他国家青年的交往和互动,充分发挥高校的文化纽带作用。

2.2 人才培养

国际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不仅指中国的优秀学生到国外学习先进文化知识,还包括吸引国外的优秀学生到中国来学习先进的华夏文化和科技知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希望实现世界各国文化交融,以此为背景,包括中国在内的“一带一路”沿线各国都将急需大量的国际化商贸人才和基础设施建设专门人才。高校培养出来的高级人才在国家发展、国际竞争中的作用日益明显,是提升一个国家实力的重要基础。随着“一带一路”国家政府间密切合作,我国高校与沿线相关国家高校间的合作交流能够为国家培养大量的国际化专业人才。另外,通过和其他国家的合作,也能够建立人才引进渠道,将国外的专家带到中国,为国家的发展建设添砖加瓦。

2.3 促进科技创新与合作

高校是知识的摇篮,对一个国家的科技创新具有重要的作用。学生在国际化交流过程中,通过多种多样的暑期交换、海外实习、短期访学、项目交流等形式,体验更加先进多样的教学模式和大学课堂,让学生通过不同环境下的校园学习对文化、思想和知识有更深的交流和体会。通过国际人才交流合作的开展,使高校能够成为“一带一路”沿线相关国家之间优秀人才交流思想、互通有无的场所,为不同文明的碰撞创造条件,启迪产生更多的创新成果。

3 如何在“一带一路”倡议中促进我省的高等教育人才交流

3.1 提高政府指导力度,合理规划顶层设计

目前,我省在高等院校境外办学的相关政策制定上关注度不高,已经与当前的现实需求不相适应。所以,需要尽快出台与时俱进的高校教育交流人才发展政策法规,对我省高校境外办学的资质、审批程序和学位授予条件等方面进行规定。我省教育管理部门应该对高校境外办学进行推动和鼓励,对于高校“走出去”给予政策支持。尤其是我省还处在国际教育文化交流合作的发展阶段,和欧美等发达国家地区相比没有优势,这就更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持。通过相关政策的鼓励,高校要与东道国增强文化沟通,为我省高校教育人才的交流和培养牵线搭桥,同时也保证了我省高校在国外办学环境的稳定。另外,我省教育管理部门还应该从流程上简化高校人才交流的审批程序,降低高校和相关人才的申报成本。

3.2 建立健全人才交流体系,“引进来、走出去”并举

在很多国际机构中,都存在我国选派的优秀人才就职。但是这些人职位不高,一般无法参与到关键规则的修订上,这在很大程度上对我国教育领域的话语权形成制约。因此,我省高校应该把握机会,整合自身优势专业,对接国家宏观战略,建立健全人才交流体系,“引进来、走出去”并举,积极推进我省高等教育国际化。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前提是教师、学生和研究人员的国际性交流。“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也是我省高等学校在国际舞台展现的机遇。引进来,即我省高校把国际上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人才培养模式、教学管理方法等引入我省高校中,积极推进我省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走出去,即推动优质资源和人才走出去,在服务于“一带一路”倡议的同时,拓宽国际化视野,扩大与沿线国家的高等教育合作,加大孔子学院与孔子课堂践行力度,重视亚洲小语种教学及小语种人才培养。在语言沟通、外交事务处理方面也需要大量的小语种外语类复合型人才,这对我省高校的教育交流、人才培养提出了挑战。在积极申报小语种专业的同时,也要考虑为国际贸易、金融工程、软件设计等专业增设小语种必修课,为其今后服务亚太区域发展奠定基础。

3.3 优化人才交流培养方案,建立健全高等教育学分认定和转换机制

我省高校需要根据“一带一路”的政策要求,合理规划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尤其是如何定位境外办学有一个明确的认知。目标不同,会对培养目的产生不同的影响,进而导致办学过程中的性质、规模及专业设置等存在很大差别。当前环境下,我省高校在与国外教育部门合作的同时,对培养交流人才的目标方面还需要完善。要将公益性和财政成本问题结合起来,要将文化交流与专业适应性结合起来,要将高质量办学和普及化教学结合起来。同时,我省高校还要对人才交流过程中可能面对的风险有足够的准备,例如政策层面、财务层面、文化差异层面的风险等。只有根据各个高校的自身特点,不断优化人才交流培养方案,对培养体系进行深层改革,才能让高校在教育国际化进程中不断发展壮大。

我省正处在学分制改革的关键时期,2017年6月2日,吉林省教育厅下发了关于开展我省普通高等学校学分制管理与改革情况调研工作的通知,文件旨在贯彻落实教育部和吉林省关于推进高等教育学分认定和转换的实施意见。“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先进学分转换系统及一系列教育改革举措,为我省建立校际的课程互认和学分转换提供了借鉴。我省教育主管部门应尽快制定实施学分转换的统一标准,为高校学生国际交流提供科学的依据,也能主动适应高等教育日益国际化的发展趋势。高等院校之间实现课程的互选和学分的转换与认定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专门机构制定相关政策法规、对学分和课程体系进行完善,还需要现代化的计算机软件系统来完成实际的工作。除此之外,对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和指导工作也是必不可少的。所以,课程的互选和学分的转换与认定不仅需要高等院校之间的协同合作,还要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的指导和规划,提高支持高等院校本科学生国际交流的力度,协调政府和教育机构间的关系,促进“一带一路”沿线高等院校间课程互选和学分认定工作的健康发展。课程的互选和学分的转换与认定是国际间高等院校本科生进行交流的必要条件,是国际教育资源交流的前提。省内各个高等院校之间应该将本校的课程开放出来,从而达到教育资源相互补充的目的,并以此为基础,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高等院校之间实现课程的互选和学分的转换与认定。针对我省高校的现状,学分转换与认定系统的建立能够完善国际间院校课程的指标体系,弥补交流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打破国际间教育资源的空间障碍,实现优势互补,对提高我省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及教育国际化进程具有积极的意义。

3.4 构建合理的教学质量与学分互认保障体系

教学质量保障可以分为内部保障和外部保障两类。对于外部保障,我省高校应该参考欧美等具有丰富教育输出经验的国家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由政府主导进行构建,以便监控和管理全省高校的人才交流培养项目和机构;在内部保障方面,我省高校应该严格管理高等教育人才交流培养的质量,在国外分校的教学管理上,从师资、设施、招生和专业规划等方面都严格规范,确保教育的高水平和高质量。除此之外,因为国际教育交流的经费通常需要由院校自筹,因此,相应高校应该建立一套合理的审核规范,保证高等教育人才交流的质量和培养目标的实现。

在内部保障体系上还要着重建设学分互认与转换质量标准,标准建设的质量直接关乎学分认证和转换的科学性与公平性,关乎“学分银行”的存在价值和建设水平。通过“学分银行”建立终身教育学习通道,实现国际教育的纵向衔接和沟通,促进不同的教育形式、不同区域和不同教育机构之间的学分互认,是构建国际交流学分认定体系的基本问题。所以,制定合理的规划思路和课程置换标准,尤其是对常规专业和课程的标准进行优先制定,并针对相应课程提供规范的国家认可证书,然后逐渐发展到国际化证书标准。课程互选过程中的成果认证是相对比较复杂的,但这是国际交流互换学习的根本途径。

3.5 进一步推进孔子学院的建设发展

从成立到现在为止,孔子学院已经有了十多年的历史。作为一个以政府为主导的教育性机构,孔子学院的高速发展为国家间的教育交流创造了条件,为中国文化和人类文化的传播开创了新的纪元。孔子学院的创建时间较早,虽然它不是因为“一带一路”而建立的,但是随着“一带一路”政策的实施,孔子学院为相关国家的文化沟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因此,在促进我省高等教育交流人才培养方面,可以依托孔子学院的师资力量和基础设施,促进教育交流人才培养和孔子学院的协同发展,加快我省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进程。

随着孔子学院的快速发展,我省汉语国际教育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与国外高等院校间的合作也日趋紧密。一方面,省内高校通过孔子学院和国外高等院校在教学管理上面进行了充分的交流沟通,使国内高校了解到国外的先进教学资源和教学理念,拓展了省内高校的视野,促进了省内高等院校的国际化;另一方面,通过孔子学院这个平台,省内和海外高等院校之间可以进行深入的教育交流和教师、学生互派等多方面合作,拉近了中外文化和语言的交流。

3.6 建立完善的师资培养长效机制

只有构建一套国际化的师资培养体制,才能有效保障教育人才交流的师资队伍建设。针对这一问题,我省首先应该建立专门的机构,从教学方法和语言等多个层面对骨干教师、青年教师进行培训。基于“一带一路”倡议的高等教育交流人才培养和发展,需要将语言教学作为最根本的教学内容。其次,要从省内调集资源,逐渐增加向“一带一路”相关国家派遣教师的数量,并构建完善的教师国外研修评价制度,对留学教师通过专门的评估小组进行考核。最后,我省高校还要从资金上对师资培养进行支持,建立专门的“一带一路”师资建设基金,对教师到相应国家的交流进行经费支持,从而鼓励高校教师积极参与到我省高等教育交流人才的培养上来。

3.7 探索高校人才交流发展的新模式

到现在为止,我国对“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的经贸合作和资源利用处在高速发展阶段,还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进行优势互补。只有通过创新才能解决这一难题,通过构建人才交流培训基地,不断扩大产、学、研范围和深度,将“一带一路”的伟大倡议构想作为基础,努力发展“一带一路”经济带的政治、法律、文化和经济建设。通过国内外专业的科技创新协作,增进高等教育交流人才的交往,从智力上为“一带一路”的发展做出贡献。另外,还应该积极利用媒体宣传,促进社会对“一带一路”政策的思考,提高大众对相关国家文化历史的认知,为国家之间的人文交流奠定基础。

4 结论

本文所研究的基于“一带一路”倡议的吉林省高等教育国际交流发展路向,仅仅对方法和途径进行了初步探讨。“一带一路”政策意义深远,是亚欧非国家之间期望合作、期望共赢理念的重要体现,是目前我国最高的国家级构想,为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我省高校应该及时改变思路,抓住机遇,与我省的“十三五”规划相结合,以各地人才发展需求为基础,明确自身发展定位,不断挖掘自身潜力,积极拓展国际视野,努力促进中外文化和人才的交流互动,提升我省高校的国际合作办学水平,构建与“一带一路”倡议相符的教育人才交流培养新模式,自觉服务于“一带一路”建设。

参考文献:

[1] 周龙英.“一带一路”战略人才需求效应下的高等教育路径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7(4):39-41.

[2] 刘国斌,孙雅俊.高等院校人才培养助推“一带一路”战略的对策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6(17):20-23.

[3] 邓新.孔子学院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方法与途径研究[J].民族教育研究,2016(4):111-116.

[4] 刘国斌,杨富田. 服务“一带一路”战略的人才培养机制研究[J].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6(7):3-6.

[5] 周兆呈.国际舆论视野中的 “一带一路”战略 [J].南京社会科学,2015(7):1-5.

猜你喜欢

学分国际化孔子
聚焦港口国际化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如何用学分币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学分美食
斯皮尔伯格为什么要历时33年修完学分?
人民币国际化回顾与新常态初期展望
颈部淋巴结超声学分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