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竞赛梦害人不浅
2018-04-27
随着民政部门陆续公布山寨社团名单,其中一类山寨社团引发社会关注。这些山寨社团巧设名目举办五花八门的青少年群体赛事:国际青少年艺术节、国际青少年艺术大赛、“大中华”杯全球华语大赛……只需花几十块到几百块钱,就可以在网上报名参赛。而且比赛更与培训、旅行结合一起,形成一条青少年比赛产业链。舆论媒体质疑,这到底是家长太傻,没看到山寨社团名单或者缺少辨别能力,还是这些山寨社团的胆子太大、伎俩太高,根本没把黑名单当回事?
《新京报》记者调查多名人士称,无论在分赛区还是在总决赛,只要花钱就能得奖。报名费由大赛组委会拿“大头”,地方培训机构根据向大赛组委会推荐的参赛者人数,可获得报名费的返点。有教育专家表示,受“择校热”风气影响,家长普遍存在焦虑心态,希望孩子多拿比赛证书增加择校的砝码,这也让“山寨比赛”有了可乘之机。
《法制日报》评论认为,首先,山寨社团举办赛事的操作手段比较“高明”。其次,家长的攀比心理、虚荣心理甚至恐惧心理给了山寨社团以可乘之机。再者,治理乏力给了山寨社团胆量和机会,曝光之外还需严格依法治理。比如,山寨社团虽然比较狡猾和隐蔽,但举办各种赛事必然有相对固定的办公地点,有关部门可以根据赛事线索顺藤摸瓜、严肃处理。最后,山寨社团从事培训、旅游等活动,无论有无相关的资质,都是涉嫌违规的证据。
南方网评论认为,这种社会现象的根源在于错位的价值认同。不同的社会阶层在生存状态上存在着鲜明的反差,让实现向上的社会流动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心态;“争上游”的竞争激烈甚至残酷,不仅是孩子们之间的较量,也是不同家庭之间的比拼。在幼儿园升小学、小学升初中的择校过程中,孩子们不仅要进行成绩的比较,也要进行才艺的竞赛。旺盛的市场需求,让一些培训学校找到了“生财之道”。家长们偏差、错乱的价值认同同样不容忽视——在社会转型时期,浮躁、炒作等不良社会心态,让焦虑的成年人不断鞭策孩子们在所谓成功的道路上一路狂奔。“山寨赛事”以及山寨奖项,带给孩子们和家长们虚假的脸面与荣耀,本质上就是一种自欺欺人。
《新京报》建议家长“别再让孩子‘逐梦山寨竞赛圈’了”。家长们应该多长点心,参加社团比赛应多加核实,可通过民政部社会组织管理局官网等查验其合法性,也应少些功利性——在培养孩子上,舍得投入不等于“见缝就钻”乱撒钱。别再让山寨协会坑娃了。
《人民日报》评论认为,参与“山寨大赛”,花钱买的不是爱。这些“山寨国际竞赛”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可谓有害无益。孩子们可能并不用真正去进行比赛,就能获得各种各样的“世界荣誉”。这对孩子们会造成不利影响,会让他们错误认为成功并不是需要努力才能得到,而是花钱就可以换来。这让孩子们变得“三观不正”,也让孩子变得不诚实、不讲诚信。家长和学生要擦亮眼睛,不要受到山寨社团的蒙骗,同时也要能够理性消费,不要抱有虚荣心,尤其是家长要引导孩子走“正道”。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要让孩子脚踏实地,不要急功近利,不要虚荣心作祟,这才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另外,山寨社团在各种评奖活动中弄虚作假,还会损害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和社会风气。山寨社团可谓害莫大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