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多元化护理服务对精神病患者自我管理行为和康复的影响
2018-04-27何卓玲朱紫颖桂小云
何卓玲 朱紫颖 桂小云
广州市民政局精神病院,广东广州 510430
社会因素、躯体因素、心理因素、生化因素、遗传因素等,医学病因相互交织、错综复杂。患者社会地位或经济地位较低,易被他人歧视,缺少被接纳、被关怀、被理解或被尊重情绪体验,对医护人员、治疗方案缺乏信任感,适应社会的能力较差,发病时难以有效控制、管理自身行为,致使周围人群受到伤害,自身无法负责行为后果,给家庭与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对于精神病患者,需要经过长期的规范性、特例性治疗及护理才能获得康复,应注重提供多元的、全面的护理服务,全方位关注患者的文化、社会、精神、心理及身体健康等需求,以改善精神症状与长期稳定病情,延缓寿命与改善生命质量[1-2]。本文探讨了多元化护理服务对精神病患者自我管理行为和康复的影响,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院精神病科2015年12月~2017年11月治疗精神病患者109例。入选标准:精神活动异常或不协调、行为紊乱,知觉、思维、认知、行为、智能与情感等怪异,表现为退遁、否认有病、生活懒散、自闭或自卑、沮丧悲哀、行为退缩、人格障碍、意志减退、妄想、思维贫乏、幻觉、情感淡漠、情绪低落,缺乏主动性、敌对猜疑、易激惹、急躁不安、缺乏活力等,社交减少、呆坐孤独、木僵状态、失眠、反应慢、厌食,可伴有生理性疾病或出现危险行为、过激行为(逃跑、自缢、自伤、毁物、伤人、冲动等),生活能力明显衰退。依据CCMD-3、ICD-10标准诊断,有单位或家庭,CGI-S评分>5分,总病程<5年,监护人、患者本人对研究内容知情。排除标准:心脑损害、严重躯体疾患,癫痫,乙醇依赖,神经系统病变,不愿配合者。
按入院顺序随机将109例分为多元组、常规组,多元组57例,常规组52例。多元组男26例,女31例;年龄19~74岁,平均(40.8±3.1)岁;狂躁症3例,强迫症3例,双向障碍4例,焦虑症5例,老年痴呆2例,偏执性障碍7例,抑郁症3例,应激障碍2例,精神分裂25例,其他3例;家族史:阴性32例,阳性13例,不详12例;大专或大专以上学历12例,高中11例,初中18例,小学16例;生活能力:重度依赖7例,中度依赖12例,轻度依赖23例,无需依赖15例;高脂血症8例,贫血12例,糖尿病19例,高血压23例,低钾血症8例,传染病12例,约束22例,攻击18例;失眠28例,丧失语言功能16例,丧失感知功能13例,异常兴奋24例。常规组男23例,女29例;年龄21~72岁,平均(40.2±3.7)岁;狂躁症3例,强迫症1例,双向障碍4例,焦虑症3例,老年痴呆1例,偏执性障碍3例,抑郁症4例,应激障碍3例,精神分裂26例,其他4例;家族史:阴性30例,阳性12例,不详10例;大专或大专以上学历10例,高中12例,初中15例,小学15例;生活能力:重度依赖5例,中度依赖9例,轻度依赖24例,无需依赖14例;高脂血症6例,贫血9例,糖尿病16例,高血压20例,低钾血症5例,传染病13例,约束20例,攻击15例;失眠25例,丧失语言功能12例,丧失感知功能11例,异常兴奋22例。常规组、多元组资料差异不显著。
1.2 方法
两组护理方法如下:(1)常规组。运用常规护理服务:解释精神病防治基本知识,平复不良情绪,介绍医院环境与器械设施等,合理安排病房,做好保护工作,预防自残、逃跑、伤人、攻击等行为,提供易消化、营养全面的食物,提升免疫机能,促进康复。遵医嘱应用利培酮、喹硫平、氯丙嗪、奋乃静、氯氮平等药物。(2)多元组。在给予常规护理服务的基础上提供心理护理、基础护理、安全护理、康复护理。
1.3 观察指标
护理后观察多元组、常规组的自我管理行为与康复情况,用BPRSD量表评估自我管理行为,用IPROS量表评估康复情况,BPRSD评分低表示自我管理行为更好,IPROS评分高表示康复效果更好。同时采用GQOLI量表评估两组的生活质量,评估指标包括物质功能、社会功能、心理功能、躯体功能,评分越高,则生活质量越好[3]。
1.4 统计学分析
用SPSS20.0分析BPRSD与IPROS评分、GQOLI评分差异,采用t检验,检验水准0.05。
2 结果
2.1 自我管理行为与康复情况
多元组BPRSD评分低于常规组(P<0.05),IPROS评分高于常规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BPRSD与IPROS评分比较( ± s,分)
表1 两组BPRSD与IPROS评分比较( ± s,分)
组别 BPRSD评分 IPROS评分常规组 48.47±7.45 101.54±5.97多元组 40.22±5.32 128.75±8.01 t 7.043 6.539 P 0.018 0.003
2.2 生活质量比较
多元组GQOLI评分,包括躯体、心理、社会、物质功能评分均高于常规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生活质量比较( ± s,分)
表2 两组生活质量比较( ± s,分)
组别 物质功能 社会功能 心理功能 躯体功能多元组 69.53±2.87 42.91±7.02 45.81±5.94 70.31±5.07常规组 55.61±7.54 31.09±5.87 40.01±6.27 65.22±5.34 t 8.041 5.703 7.663 2.502 P 0.007 0.042 0.037 0.001
3 讨论
精神病的病程漫长,治疗困难,致使躯体与心理产生疲惫感,严重影响精神卫生与自我行为,为强化行为管理与促进康复、降低复发率与再入院率,需在系统化治疗期间给予多元化护理[14]。本文对比了常规护理服务与多元护理服务对精神病患者行为、康复的影响,证实多元组BPRSD评分为(40.22±5.32)分,IPROS 评分为(128.75±8.01)分,自我管理行为与康复效果均优于常规组。多元化护理措施如下:(1)心理护理:与患者交流时应耐心倾听其内心情感,杜绝采用侮辱性、讽刺性或命令性语言进行交流,在深入了解患者内心世界的基础上运用诱导、说服、劝解、启发、安慰等方法有的放矢疏导心理。避免突然或勉强交流、议论患者缺陷或不良预后,保证谈话内容保密,回答患者提问时,避免明确告知疾病的负面刺激或给予消极暗示,可通过适度接触与靠近传递关爱、温暖,促使患者尽快熟悉医院环境及对医护人员产生信任感。指导家属给予关心、理解、鼓励,告知定期来院探望患者,代写与亲属联系的书信或联系亲属打电话,增强亲情。利用书面宣教、座谈会等方法帮助分析病情与纠正错误认知,引导患者正确协调处理恋爱、工作、家庭、婚姻等问题[4-5]。(2)基础护理:改善精神科病房中的硬件设施,提供暖色调窗帘、被褥等,将彩色宣传画、手绘画或风景墙纸粘贴在病房墙壁上,或将驱蚊草、鲜花、小盆景等摆放在窗台上,适时用圣诞树、中国结、春联、灯笼等装饰病区。随时更换脏污床单、被褥、衣物,提供良好的睡眠环境。根据不同患者的营养状况、宗教信仰与躯体状况安排饮食,保证食物营养均衡、美味可口,避免过油腻或过咸,以固定餐桌及定位入座原则安排进餐,督促患者进餐。如食欲亢进,应保证饮食定时定量,控制进食速度,避免暴饮暴食,提前准备好助消化药或止泻药。对于存在被害妄想症状的患者,可安排自行挑选、领取饭菜;对于悲观绝望、厌食症者,需迎合饮食口味、习惯变换饭菜花样与饮食品种;木僵状态或被动违拗时,可夜深人静或四周无人时让患者自动进食;吞咽困难、生活不能自理时需主动喂食或给予鼻饲饮食,预防噎食[6-7]。(3)安全护理:注意监督患者用药,防止患者藏药、拒绝服药、假服药。妥善保管好刀剪、硬币、火种、绳索、汽水、玻璃、易拉罐等,用餐后立即锁好餐具、饭桶、勺子等,用棉布包好暖气片,将项链、皮带等交给家属。定期清点床头柜、床铺等,及时维修损坏的灯具、门锁、窗户,进出处置室、治疗室或办公室需及时将门关好。外出时注意陪伴,防止迷路,强化病房巡视工作,必要时进行适当约束,预防情绪难以自控者自残、自杀、伤人、毁物、冲门外走。注意严格执行精神病护理交接班管理制度,每个班次均应全面交接好患者精神状态与病情、病房设施、病区物品及人数,开门时尽量避免患者出现在门口。家属提出陪护或探视要求时,需告知医生,医生同意及办好登记手续后方允许家属陪护或探视,在陪护或探视期间告知家属保证患者在自己视线范围内活动,患者病情或情绪波动时,需立即结束陪护及探视。对于曾经出现暴力行为的患者,护理人员应注意采用正确的方法接触患者,密切观察是否出现攻击行为先兆,如用拳击物、握拳、来回踱步、不能静坐等,出现先兆行为时,应多加防范[8]。如患者因受到妄想、幻听等因素支配而发生攻击行为,护理时注意暂时隔开被妄想的人员,避免被妄想的人员与患者单独接触。对于拒绝治疗且行为冲动的患者,治疗前需告知治疗措施、耐心劝导患者合作,让患者对治疗过程心中有数,如经过劝说后患者仍不能停止冲动行为,不愿住院及出走,可安排多人协助完成治疗,同时注意用吻合婉转的言辞、语气将患者暂时劝回病房,避免用命令式语气让患者会病房,以免造成患者被激怒及发生攻击、冲动行为。一旦患者出现攻击或暴力行为,应及时设法阻止,并呼叫工作人员协助约束、隔离患者[9-10]。(4)康复护理:可举办简单的生日宴会,组织体育活动或集体性娱乐活动,如外出散步、打麻将、观赏戏曲、打扑克、下棋、手工制作、绘画、演奏乐器、唱歌、讲故事、时装表演、读书看报、医患游园、医患联欢等,让患者展示才能、发挥才智,同时营造和谐融洽人际关系与提升社交能力,让患者获得归属感、成就感,学会感知自我与接受自我[11-13]。训练自理能力,如打扫卫生、洗脸、折叠衣服或被褥、修饰仪表、上街购物等。鼓励参加工疗、体疗、娱疗活动及社会交往、社会活动,增强劳动技能,做到起居有节。出院前进行社会宣教,与患者同事、单位领导、朋友、邻里、亲属等做好沟通,简单介绍康复情况,让患者获得应有的尊重与认可,避免歧视与躲避,指导家属督促患者定时复查与按时服药,说明复发征兆与预防方法。多元护理服务兼顾饮食控制、基础护理、心理护理、安全护理及康复护理,可为患者提供良好的康复环境,预防因环境混乱嘈杂而导致心生烦躁、行为失控,能帮助患者正确认知自身所患疾病、排解不良情绪与心理压力,建立良好患关系,减少反感住院、治疗心理[15]。帮助消耗过盛的精力,消除或减轻病态体验、病态思维,促使患者尽快回归家庭、回归社会,同时有助于消除安全隐患,减轻思想顾虑、思想负担或激惹现象,提高自我管理与控制能力,减少敌对心理、冲动失控行为与不良事件,提高生活质量。本研究中多元组的物质功能评分为(69.53±2.87)分,社会功能评分为(42.91±7.02)分,心理功能评分为(45.81±5.9)分,躯体功能评分为(70.31±5.07)分,生活质量量表的各项评分均高于常规组,证实了上述观点。综上,多元化护理能改善精神病的康复效果及管理行为。
[参考文献]
[1] 高任,王梅红,赵雪竹,等.法律视角下《精神卫生法》施行后精神病专科医院诊疗护理中的若干问题分析[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16,33(3):218-220.
[2] 丁玲,肖开提·苏理旦.喹硫平或奥氮平联合丙戊酸钠缓释片治疗维族双相障碍精神病的疗效研究[J].药物评价研究,2017,40(5):696-699.
[3] 江红霞,濮正平,李国荣,等.乌鸡白凤丸联合阿立哌唑治疗抗精神病药物所致气血两虚型女性闭经及高泌乳素症临床研究 [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7,27(3):368-370.
[4] 王玲,吕红霞,徐记芳,等.不同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对器质性精神障碍患者疗效及体质量、脂糖代谢的影响[J].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17,44(1):30-32.
[5] Minns AB, Clark RF.Toxicology and overdose of atypical antipsychotics[J].J Emerg Med, 2012, 43 (5) :906-913.
[6] 田琛妍,孙剑,陈方斌,等.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及血脂代谢的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6,24(6):816-820.
[7] Figley CR.Compassion fatigue as secondary 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an overview[M].New York:Brunner,2015,28(1):57-59.
[8] 吴小立,秦峰,王继辉,等.精神分裂症患者血脂代谢异常情况及停用抗精神病药物的影响[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15,14(2):156-161.
[9] Ding Y,He N,Shoptaw S,et al.Severity of club drug dependence and perceived need for treatment among a sample of adult club drug users in Shanghai,China[J].Soc Psychiatry Psychiatr Epidemiol,2014,49(3):395-404.
[10] Lin CH,Chen MC,Wang SY,et al.Predictive factors for QTc prolongation in schizophrenic patients taking antipsychotics.J Formos Med Assoc.2016,103(6):437-441.
[11] 李四冬,阳前军,熊华朝,等.帕利哌酮与奥氮平对精神分裂症首发女性患者疗效及代谢、体质量的影响[J].国际精神病学杂志, 2015,42(3) :3-6.
[12] M.Weiser, A.Reichenberg&J.Rabinowitz et al.,Association between Nonpsychotic Psychiatric Diagnoses in Adolescent Males and Subsequent Onset of Schizophrenia, ″ Archives of General Psychiatry, 2016,22(5):959-964.
[13] 凌仲民.氨磺必利与奥氮平治疗首发男性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及对糖脂代谢的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5,23(8):1128-1131.
[14] 张洪飞,翁幼辉.社区重性精神病规范管理初探[J].上海预防医学,2015,27(4):206-207.
[15] 徐成爱,王雪诗,李申,等.首发精神分裂症血清脂联素及代谢指标与第二代抗精神病药引发肥胖相关性研究 [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16,42(11):642-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