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黎氏三杰”的故事

2018-04-27裴震烁

红岩春秋 2018年4期

■裴震烁

黎大钧、黎澍、黎元洪被称为清末民初的“黎氏三杰”。“三杰”中,资历最老者系清朝央行行长黎大钧,地位最显赫者是民国大总统黎元洪,年龄最小的黎澍则历任民国大总统府副秘书长、湖北省财政司司(厅)长、南京国民政府监察院监察委员等职,还是享誉两岸的书法名家。

一言九鼎化干戈

黎大钧,湖北黄陂黎家岗人,清癸未科进士,官至户部银行与大清银行监督。他晚年在武昌当寓公期间,因与从严治军的黎元洪趣味相投,过从甚密。

那时,湖北军界副帅、新军第八镇统制(师长)张彪,不仅依仗权势,巧于贪黩,而且还常找新军第21混成协统领(旅长)黎元洪的麻烦。张之洞在鄂时,张彪曾多次为难黎,因黎是张之洞的爱将,故未能得逞。张之洞晋升为军机大臣后,张彪又在新任湖广总督瑞澂(满洲正黄旗人)那里屡进谗言。瑞澂因不喜黎元洪不善逢迎于己,遂在1911年初春,写了弹劾黎元洪的奏章,准备呈报清廷。

◇黎氏裔孙回忆黎大钧(手稿)

黎大钧得知此事后,认为事态严重,决定出面斡旋。于是,他急忙面见瑞澂,询问其中原因。

瑞澂煞有介事地答道:“监督大人,不是我跟黎协统过不去,是他不服从军令啊!”

黎大钧说:“总督乃湖广的军事主帅,黎协统作为下属安敢不遵?”

瑞澂只好和盘托出:“他并非不听命于我,实不服从张(彪)统制命令也。”

熟知清廷官制的黎大钧据理力争地说:“总督大人,依陆军官制,混成协为独立协,原不应受张彪节制。”

黎大钧一语中的,瑞澂一时语塞。因满人颇重私谊,瑞澂便问黎大钧与黎元洪是何关系?黎大钧以“从子”(嫡侄)从容答之。瑞澂便送给黎大钧一个人情,将弹劾奏章搁置,黎元洪才得以无事。

黎大钧不仅仗义执言,而且教子有方。其子黎澍,字劭平,幼承家学,勤学好问,十年寒窗后,连捷秀才、举人。1905年废除科举时,又考入京师大学堂师范馆(后更名京师优级师范学堂,今为北京师范大学)。师范学堂毕业后历任候补道尹、大清银行江西分行总理(行长)、贵州知府。辛亥武昌首义时参加革命,其妻张仲英为女子北伐队队长,姻兄张大昕是民国第一届参议院参议员。

黎家兄弟如手足

黎元洪因感念黎大钧的再造之恩,遂拜黎大钧为叔父。平日不仅对其执礼至恭,而且推恩及于黎澍。

黎元洪出任鄂军大都督后,于1912年委任黎澍为湖北省军政府财政司司长,对其倚信有加。黎澍也不负重望,以专业特长,倾力相助。

当时,军政府百废待举,经费短缺,常常捉襟见肘,但黎澍竭力为黎元洪排忧解难。一次,黎元洪急令黎澍筹措40万银圆,但国库空虚,黎澍就以自己的名义借贷了这笔巨款。后来债权人找黎澍还款,黎澍只好将自家的房产抵债,一时传为佳话。

在政治上,黎澍为黎元洪的“左右手”。1912年8月,黎元洪与袁世凯联手诛杀武昌起义首义者张振武后,顿时舆论哗然。尤其是湖北革命党人,几乎将黎元洪当作“人民公敌”,直呼其“黎屠夫”。一时间,形势骤然紧张。黎澍居间做了大量的调解工作,才使黎元洪管辖的湖北未出大乱。

1913年底,黎元洪被袁世凯“请”到北京瀛台冷坐,形同软禁。黎澍随后赶赴京城,利用自己在书法界的影响,组织同仁前来公府濡墨交流,既助素好书法的黎元洪陶冶性情,又让他打发时光。同时,黎澍还以黎元洪家人的身份,代其与社会名流和同乡联络。诸如代表黎元洪营救被袁世凯囚禁的章太炎,与同被软禁的蔡锷暗通消息等。此外,黎澍还通过太太张仲英收张学良为义子等方式,代表黎元洪沟通与张作霖等军阀之间的关系。

1916年6月7日,黎元洪继任大总统,黎澍随侍左右,任总统府副秘书长。

◇1912年的黎元洪

“黄陂国语”之智库

相传黎元洪首任大总统期间,曾效仿西方国家,让谋士就国旗、国徽、国语等做几个提案。一些谋士为了提高总统的威望,就在黎元洪面前鼓噪将湖北黄陂话列为“国语提案”。黎元洪接到提案后,责成黎澍领衔组织一批资深的语言专家进行论证。

经过专家们论证,认为黄陂方言属楚语系,历史悠久。从语言学的角度看,许多黄陂话与《楚辞》中出现的字、词、句有某种相通之处,是最古老的楚语的产物。而黄陂境内的盘龙城系长江流域的第一古城,是最早的九省通衢,具有3500多年的历史。早在商代,黄陂话就在大江南北广为传播。

为此,黎澍就黄陂话的语言特点,向黎元洪作了专门汇报。他说,在声母方面,黄陂话古全浊声母已清化;在韵母方面,黄陂话有一组完整的组韵;在声调方面,黄陂话的调值基本表现在去声调值较高,其他调值较低,入声自成一类,但不短促,与湘方言相似;在词汇方面,古语词较丰富,楚方言的遗存也较多,亦与邻省的方言相似;在语法方面,黄陂话口语中有一种常用而独特的语法方式:及物动词+不+补语+宾语,一般将宾语插入“不”的后面,从而改变句子的结构和宾语的词性。如“我今天看不成电影了”变成“我今天看不电影成”。

不仅如此,黄陂话甚为生动有趣。一个地道的黄陂人若用普通话讲述一件事情,往往只能把事情讲清楚。但如果用黄陂方言讲述,他的语言便生动起来。如黄陂人将闲聊叫做“聒天”,“聒”在黄陂方言里读作“kua”。“聒”字本身就有声音杂乱、使人厌烦之意,倒很符合黄陂人聚集在一起叽叽呱呱节奏飞快的说话状态;而“聊”字则带有悠闲舒缓的意味,显得不太生动。

黎元洪听黎澍说得入情入理,觉得黄陂话魅力不小。为更具说服力,他再令黎澍组织语言专家另提一套北京话的方案,进行比较鉴别。于是,以黎澍为首的语言专家就编写了黄陂话与北京话两套语音声母表、韵母表、声韵拼音规律表和声调表,提交议员们讨论。但最终,黄陂话以“一票之差”落选。

恭迎孙中山北上

1922年,第一次直奉之战以直系军阀胜利收场后,徐世昌请辞大总统。因直系将领曹锟、吴佩孚资历不够,不能登上总统宝座,他们便提出由无党派无军队的黎元洪重登大位。

黎澍、瞿瀛等人通过总结黎元洪首任总统时的前车之鉴,特向他建言:以“废督裁兵”作为复职的条件。于是,黎元洪发表了历数督军制五大弊端的“鱼电”。其中一段云:“自督军制兴,滥用威权,干涉政治,囊括赋税,变更官吏。……今日国家危亡,已迫眉睫,非即行废督,无以图存。”

曹锟、吴佩孚信誓旦旦表示带头实行“废督裁兵”。其中,曹锟还派出吴毓麟(黎元洪最信任的同学)拿着两张正面用英文写上“曹锟首先废督裁兵”、反面签上“曹锟代表吴毓麟”的名片请黎元洪签名,且双方各执一张作保证。是年6月11日,黎元洪复任大总统。

那时的中国,正处于分裂分治的状态。南方的孙中山在组织北伐之际,与其意见相左的陈炯明的亲信叶举居然炮轰总统府,孙中山被逼离粤至沪。黎元洪得知后,派黎澍及秘书刘钟秀为其私人代表专程赴沪,恭迎孙中山北上,共商国是。虽因孙中山婉拒未能达成使命,但黎澍为黎元洪所信赖可见一斑。

1923年6月,曹锟为了贿选总统,黎元洪被“逼宫劫印”下野。为作最后一搏,黎元洪南下上海,希望团结各方势力,组织“反直大同盟”。同时,经黎澍建议,黎元洪还专门致电在广州的孙中山,电云:“……我公昔在清季,与元洪共开草昧,休戚与共,惟望共伸正义,解决时局,海天南望,伫候教言。”

孙中山接电后,特派汪精卫持亲笔信前往上海邀请黎元洪赴穗。黎因在上海受到多方政客冷遇而心灰意冷,婉言谢辞了孙中山的美意。

同年11月,黎元洪先到日本度假,返国后息隐津门,从此不复问政。

前川中学凝乡情

1920年冬,黎澍同原湖北省军政府同事胡康民及陈景芬、赵南山、涂福田、喻子和等黄陂籍辛亥志士和名宿,创办了黄陂县第一所中学——私立前川中学,该校于次年春季正式开学。

在筹备建校期间,黎澍出面争取黎元洪的支持,促成黎元洪捐资3万银圆助学,并出任该校董事长。涂福田出任名誉校长,胡康民为执行校长,黎澍、赵南山等为校董。

1923年,学校扩建了教学楼与实验室,按教育部规范办学。此后,前川中学升入全国知名大学的人数高居全省前列,一跃成为湖北名校。该校一批学子或成为文坛泰斗、科坛巨匠,或成为一代革命精英。其中,黄麻起义的总指挥潘忠汝,工农革命军第7军军长吴光浩,著名爱国学者胡秋原(胡康民之子)、陈克诫、李长庚等,都在前川中学学习过。

1938年10月,黄陂沦陷,前川中学沦为日军司令部。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9月,胡秋原返乡准备子承父业,恢复前川中学。

在旅汉黄陂同乡会上,黎澍以辛亥革命元老与前川中学前校董的身份,发言表示极力支持。在多方努力下,很快在前川中学本部原址恢复了初中部,又在滠口开办了高中部。胡秋原还专门请著名书法家于右任亲笔题写“勤仁诚勇”的校训,黎澍则为前川中学汉口办事处题写了一副对联,联云:“生民同凶吉,板荡见刚柔。”

洁身自好励后昆

1947年,黎澍在息影政坛10余年后,经黄陂同乡、青年党党魁陈启天援引,正式复出任南京国民政府监察院监察委员。不久,陈启天由国府委员转任经济部长,黎澍被经济部特派为上海(证券)交易所监理员,从事证券上市交易工作。

◇黎澍与家人们合影

那时的上海是中国的金融中心,以黎澍的身份,捞钱十分容易。但黎澍洁身自好,始终甘守清贫。

黎澍的五儿子黎棨仍清楚记得,1947年武汉发大水,他们姐弟3人来到上海躲避,但黎澍却没能为他们提供安身之所。黎元洪的长子黎绍基得知后,专门开车过来,在虹桥饭店宴请这姐弟3人,并接到他家小住。

1948年3月,南京政府内阁改组,经济部改称工商部,部长仍由陈启天担任。7月,著名历史学家沈云龙奉调接替黎澍之职。

黎澍共有7个子女,其中三子一女已经去世。现四女黎棻侨居美国,五子黎棨、七子黎杰生活在武汉。葬于黎家岗的黎大钧坟墓曾经遭到破坏,近年由其裔孙重修。而黎澍百年后埋骨台北。

黎澍与黎元洪的关系也延续到了下一代。1960年黎元洪长子黎绍基随华侨代表团赴武汉参观武钢时,专门约见了黎棨,重叙亲情。上海文史馆资深馆员薛民见在编纂《黎元洪年谱》采访黎绍基时,黎曾嘱咐年谱印行后,需送一册给黎澍的后裔。后来,黎棨收到了薛赠送的油印本《黎元洪年谱》,且一直保存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