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家庭新成员
2018-04-26冯嘉安
冯嘉安
它已经成为埋伏在我们生活里的“戏精”
2017年10月,沙特阿拉伯政府在“未来投资计划会议”上,授予机器人索菲亚公民身份,“她”成为世界上首获公民身份的机器人。当索菲亚被问及“是否具有自我意识”时,“她”反问道:“你是怎么知道你是人类的?”“她”的反问,让人类陷入沉思。
柯洁输给AlphaGo,有人评论道:“人类下围棋输给AlphaGo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哪一天AlphaGo说‘今天我没心情,不下了。”具备人工智能的机器人,已经从实验室走向日常应用,进入每个人的生活。如果未来继人工智能之后,还能发展“人工情感”,人类也许还得帮助机器人排解心理情绪问题。
从前,一对伴侣、两个孩子、一只猫、一只狗,就是一个标准式家庭。未来,机器人将成为家庭新成员。它能做家务,能照顾人,甚至能与人类进行交流。
让索菲亚成为家庭一员或每天跟AlphaGo下棋还言之尚早,但至少,扫地机器人已经进入寻常家庭。扫地机器人除了会扫地,还会逗家里的宠物。猫和狗看到这个会动的家伙,也许并没有意识到它不是动物。而被黑客攻破的扫地机器人,会成为行走的监视器,家里的每个角落在它的摄像头下一览无遗,它已经成为埋伏在我们生活里的“戏精”。
機器人和人工智能将淘汰所有人类工人?
人类总是带着矛盾的心态,把机器人请进自己的世界:既想开发超级智能的计算机大脑与自己博弈,又怕成为输家;既想让机器人成为家庭一员,又怕它反过来入侵生活。至于家门外日渐常见的机器人,人类同样矛盾:既希望机器人能提高效率,又担心它们会夺了自己的饭碗。
物流企业在分拣环节开始大规模使用机器人。很多快递公司的分拣机器人可以处理5公斤以下的小件包裹,集扫码、称重、分拣等功能于一身,能够实现快递单信息识别,选择最优投递路线。晚上工人下班后,它们还可以继续工作。
未来,在物流“最后一公里”的配送环节,可能也会由机器人来实现。“饿了么”CEO张旭豪认为,未来物流的终极战略目标是无人配送,极大地解放人力,实现手段是利用无人机。京东则正在研制快递机器人。“快递小哥”这个职业,将被海陆空各个方向扑面而来的快递配送机器人取代。
美国斯坦福大学研究员、人工智能专家维威克·沃德瓦在2016年时有一个判断:“你的工作将在20年内不复存在:到2036年,机器人和人工智能将‘淘汰所有人类工人。”有人觉得这是大势所趋,有人觉得这是危言耸听,其实马克思早就说过:“蒸汽机一开始就是人力的对头。”机器人也如此。
未来,怎样才不至于被机器人抢走饭碗
机器人不仅能做送外卖等简单劳动,还能做写稿这样的复杂劳动。2017年8月8日,九寨沟发生7.0级地震,“中国地震台网”公众号发布了一则由写稿机器人用时25秒自动编写的消息。
25秒,人类写作者还在斟酌行文的用词、语法,甚至还写不出一个完整的句子,然而机器人已经写出了一篇信息量基本完整的稿件。当然,它写下的是信息,字里行间没有流露情感和创造力——这是人类独有的。未来,只有从事越来越复杂的劳动,才不至于被机器人抢走饭碗。
英国广播公司基于剑桥大学研究者的数据体系,分析了365种职业在未来的“被淘汰概率”。从这些概率中,我们可以得出两个基本的结论:
如果你的工作包含以下三类技能要求,那么,你被机器人取代的可能性非常小:
1.社交能力、协商能力、以及人情练达的艺术;
2.同情心,以及对他人真心实意的扶助和关切:
3.创意和审美。
如果你的工作符合以下特征,那么,你被机器人取代的可能性非常大:
1.无需天赋,经由训练即可掌握的技能:
2.大量的重复性劳动,每天上班无需过脑,只须手熟:
3.1作空间狭小,坐在格子间里,不闻天下事。
我们需要在管制上更具
前瞻性,而不是消极应对
市场研究机构IDC FutureS-capes总结了机器人行业的十大趋势,最后一条是:“到2021年,消费类机器人市场将翻一番,下一代基于Al的机器人将减少对物理性任务的关注,而更多地参与家庭成员的教学和互动,并开始走进家庭,提高人类生活质量。”
特斯拉创始人埃隆·马斯克曾表示:“就人工智能而言,我们需要在管制上更具前瞻性,而不是消极应对。等到我们制定人工智能管理规定的时候,已经太晚了。人工智能是关系人类文明存亡的最大威胁,这是汽车事故、飞机坠毁、滥用药物或劣质食品都比不了的威胁。”
斯蒂芬·霍金也在2017年全球移动互联网大会上指出:“人工智能的成功有可能是人类文明史上最大的事件。但是人工智能也有可能是人类文明史的终结者,除非我们学会如何避免危险。”
未来的机器人会更明显地从机器变为“人”,代替体力劳动不是它们主要的价值,思考能力才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从来都不是因为身体强壮才与别的动物区别开来,而是因为有强大的大脑。这种相似性,让人类不禁恐惧这种自己创造又和自己类似的“物种”。
(综合摘编自《新周刊》《记者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