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师生关系现状及未来路径

2018-04-26徐逸霏

文教资料 2017年31期
关键词:师生关系

徐逸霏

摘 要: 作为教育活动中最普遍的关系,为了实现教育的良性发展,亟待分析高校师生关系的现状及背后的原因,并对未来师生关系的建构做出思考。本文追溯了师生关系由教师中心向学生中心的发展历程,为揭示现状做好理论基础。

关键词: 师生关系 现状描述 未来路径

师生关系是一种建立在以“教”与“学”为纽带,教师与学生在某一教育过程中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社会关系。2017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强调指出,高校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使命。这些都离不开师生关系的和谐构建。首先,教师应该从旧有的观念、教师中心的思维中转变过来,树立以生为本的新理念。其次,学生在个体意识不断增强,自主性、创新性不断发展的大学阶段,既要不断自我解构与重构正确人生目标,更要继承与发扬中国传统尊重师长的文化,从而创造温馨有爱的教学环境,建立和谐健康的师生关系。

一、师生关系的历史演变

1.教师中心说

教师中心说顾名思义强调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中心地位和作用,同时忽视儿童在教学中的价值,提倡对儿童实施较多的控制。教学活动以教师对学生的命令、要求为主,其中以中世纪教父奥古斯丁和传统教育的代表赫尔巴特的观点为主。

奥古斯丁认为人生来是带有“原罪”的,人生而有罪,人生来本恶,当他将这个观点运用到教育上,自然就认为学生都是顽劣的、罪恶的,需要成人、教师控制约束其行为,使其向善,使其規训于社会规则,遵守道德规范。因此,体罚是所有教师都会采用的管理方法,戒尺、皮鞭等都是教室里必备的工具。学生只要做出不守规矩的行为或是学习效果达不到老师的要求,就会受到严厉的惩罚。这使得中世纪的欧洲教育以各种冷酷的手段进行,严重影响儿童的身心发展。

赫尔巴特则是在普通心理学的基础上提出“儿童并未带着他的意志生到这个世界上来,因此是不能产生任何道德关系的……有的只是处处表现出来的不服从的烈性。这种烈性就是不守秩序的根源……其烈性的克服是可以通过强制来实现的,而且是为了完全获得成功,这种强制恰恰必须是强有力的,并必须经常重复使用的”,基于此,赫尔巴特强调在教学活动中对学生的控制,需要用惩罚等手段学生的行为进行规训。他将自然的天性比作一艘大船,将教师比作舵手,大船为了在海浪中平稳前进,克服困难,认清前进的方向就必须由舵手掌舵,把握前进的方向,指挥整艘船的航行路线。在人生这片大海中破风前行的学生本人却必须处在被动的地位,接受教师的指挥,这种师生关系根本上是一种不平等的等级关系。学生处于听命令、执行命令的低级地位,教师处于发号施令,统领学生的高级地位。

2.学生中心说

实用主义教育代表人物杜威反对传统教育的观点,并在卢梭、裴斯泰洛齐等人思想的基础上正式提出“儿童中心论”。即将儿童视为教学活动的中心,提倡教师组织的教学活动围绕学生展开,主张发展学生的个性。将教育的核心从教师身上转移到学生身上,让学生按照特有的个性和兴趣爱好学习,而不是由教师统一安排、规范学生的一切学习内容和学习行为。他认为“方法的问题最终可以归结为儿童的能力和兴趣发展的顺序问题。提供教材和处理教材的法则就是包含在儿童自己的本性之中的法则”①。杜威要求将教学中的一切法则围绕学生展开,以学生的发展特点为基础,削弱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力量,给学生更大的自主学习和成长的空间。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意味着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在这种教育观的指导下教师会将学生视为有独立人格的个体,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学习方式,不会一味地强调教师的专制、强权,将更多的自主权利交给学生,尽可能地发挥学生的天性和潜力。教师只需要在学生需要帮助的时候给予相应的指导和建议,为学生建构学习框架,由学生自主填充框架内的血肉。

当然,极端的“学生中心论”需要提防,完全忽视教师作用的师生观是不可取的。学生在学习之初,需要教师在学习方法上给予帮助,学习内容繁杂多样需要教师把关。

二、当前高校师生关系面临的问题和原因

1.我国师生关系面临的问题。

首先,在“教师中心说”的影响下,一些教师很难做到真正放权,将学习的自主权交由学生掌握。一些教师地位就应该高于学生,学生就应该无条件地完成自己的要求。他们在与学生相处时往往武断,很难接受学生提出的异议,与学生的交流以命令、指令为主,而不是与学生商量和沟通再做决定。

其次,师生间的隔阂是指教师与学生之间存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隔膜,两者很难和谐沟通。我国高校的教室内,仍普遍采用与中小学一致的摆放方式,讲台与座位排布以秧田式为主,教师和学生之间存在天然的距离。教师站在独立的空间教授知识,学生以仰视的姿态聆听教师的教诲,长此以往不仅是空间上形成难以逾越的隔膜,在师生之间也会形成心理上的距离感,空间的限制蔓延到心理空间。

以往的教育观念使得一些教师认为学生要听取自己的教诲,没有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因此,一些学生会对教师敬而远之,对教师的情感主要是敬畏,而不是将教师视为知心朋友。有困难第一个想到的不是寻求教师和班主任的帮忙,而且选择跟同龄人诉说心事。师生之间很难有机会进行真诚的沟通,教师难以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不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学生抗拒与教师过多的接触,两者形成较为疏离的关系。

2.师生关系出现问题的原因。

首先,旧有师生观的束缚。我国历来推崇“尊师重道”,古语云“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将师生关系与亲缘关系相联系,更是要求学生对老师要像对父亲一般地绝对服从。在师生关系问题上,向来是教师对学生的统治和压制,丝毫不见教师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学生作为独立存在的个体的人格尊严完全被无视了。旧有观念在如今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受到了一定的冲击,却并没有完全退出教育这个大舞台,一些教师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仍然很难扭转对师生关系的固有理念。仍然将学生视为需要规训教化的对象。某些教师很难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站到学生中间,看学生所看,想学生所想,成为学生的并肩伙伴。他们更多关心的是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成绩,经常忽略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其次,信息时代带来的冲击。与传统教育相比,在网络普及的现代教育中,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学习新知识,师生之间的知识授受关系逐渐弱化,教师威信受到一定的冲击。教师不再是无所不知的形象,学生可以在课堂之外追求自己想要了解的丰富信息。多元的信息传播路径将纷繁的信息呈现在学生面前,一则教师不再是获取知识的唯一路径,二则学生面对多样的信息难以辨别筛选,很容易受到社会大环境中一些消极、负面信息的不良影响,从而影响师生之间原本稳定单纯的关系。

三、高校师生关系未来发展路径

1.提升教师专业素养,转变教师教育理念。

“严格地说,我们不能强加给儿童什么东西,或迫使他们做什么事情。忽视这个事实就是歪曲和曲解人的本性”②。杜威所倡导的“学生中心论”想要深入人心,时至今日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作为纲领性的核心指导思想,教师必须端正教育观、师生观,将学生视为有能力、有主见、有潜力的对象,视为有尊严、有价值的个体看待,尊重学生的天性和自主的愿望。

只有将学生视为与自己平等的个体,教师才能够做出尊重学生的行为。只有站在学生的视角看待学生本身,教师才能和学生站在一起,建立良性的、和谐的、共生的师生关系。

2.优化学生学习观,培养与教师的沟通能力。

教师与学生是师生关系建设的两个关键,只有教师单方面的努力注定是事倍功半的。学生作为建构师生关系的另一主体,具有重要作用。需要引导学生端正认识,给予教师及时的反馈,参与良好师生关系的建设中。

首先,要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学习观。让学生认识到学习不是为了家长、老师,而是为了自己,为了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实现更完满的生活。给学生创造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之间广泛交流,互帮互助,在小组中获得个人的进步,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并形成较为准取的自我认知和评价。

其次,要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明确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有主人翁意识,主动探索,自主学习,为自己的学习负责,教师只需扮演从旁指导的角色。

学生要端正对教师的态度,尊重教师,理解教师作为成人,承担着许多社会责任,扮演着许多社会角色,承担着压力,学生应当尝试理解教师的压力和难处。对教师的看法或做法不能认同时,可以用平和的、礼貌的、商量的态度提出,与教师共同探讨,合作学习。

3.营造良好的学校氛围。

“我认为既然学校生活是如此简化的社会生活,那么它应当从家庭生活里逐渐发展出来;它应当展开并继续儿童在家庭生活里已经熟悉的活動。……加深和扩展他的关于与家庭生活相联系的价值的观念,是学校的任务”③。杜威认为学校作为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只是学生社会生活、家庭生活的延续,学校需要做的不是营造出与社会脱节的乌托邦式的环境,也不是要学生在学校内承受社会并不会赋予学生的控制和压力,而是要真实还原社会生活,在社会生活的基础上,教授学生系统化的知识结构。

除了传授知识技能以外,学校还承担着道德教化的责任。这就要求学校重视道德氛围建设,建设和谐的道德场域,在道德体验中增强学生的道德意识,提高道德修养。

注释:

①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杭州大学教育系,编译.现代西方资产阶级教育思想流派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10.

②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32.

③杜威.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6-7.

参考文献:

[1]刘长海,李晓红.论师生关系及其改善的策略[J].中国德育,2017(1).

[2]王楠.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J].教师随笔,2017(1).

[3]杜威.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6-7.

[4]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32.

[5]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杭州大学教育系编译.现代西方资产阶级教育思想流派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10.

猜你喜欢

师生关系
后浪&前浪 艺术史上的师生关系
生成性教学实践中师生关系改善的几点策略
浅谈良好师生关系的培养方法
三喻文化与师生关系
在硕士点中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氛围的研究
浅谈技校的师生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