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比较学在国情教育中的正确运用
2018-04-26徐希云
徐希云
摘 要: 比较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天性,是思维的一种基本方法。在国情教育中运用比较学,必须坚持正确的比较方法。在运用纵向、横向、整体、局部、同质、异质等比较方法时,必须首先确定比较对象的可比较性,比较标准的同一性,比较的全面性、历史性。坚持和正确运用比较学,才能提高国情教育的教育性、说服性,用事实说话,增强国情教育的实效,达到国情教育的目的。
关键词: 比较学 国情教育 比较原则 比较方法
习总书记“8.19讲话精神”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其中“一项重要任务是引导人们更加全面客观地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因此,国情教育是意识形态工作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内容。
比较是人类的天性,人类是一种在比较中生存的动物。人的取舍总是在比较中实现的,人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也不例外。因此,国情教育离不开比较,比较方法是国情教育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在国情教育中必须坚持和运用正确的比较学。
比较其本质特征在于“对照”、“对比”、“参照”,即依据一定的标准——内容的或形式的,把彼此之间具有某种联系的内容放在一起,加以对比分析,以确定其异同关系,认识其本质差异。比较是一种方法,是一种权力,更是一种能力。比较是我们与生俱来的天性,是我们认识、思维的一种方法,是人类认识世界并进而改造世界的一种通用方法,是人类创新、发展的基础和动力。但如何比较和比较形成的结论、根据结论而采取的行动,则充分展现出一个人的“能力”。这种“能力”使“方法”分离出科学与非科学,并形成“正能量”与“负能量”。因此,加强对新生边缘学科——比较学的学习和掌握,运用正确的比较原则和方法,是国情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国情教育是根据社会要求和国家发展的目的,对受教育者实施关于国家基本情况的教育。其目的是帮助受教育者认清国情,掌握问题的实情、形成原因及未来发展趋势,形成正确的理念,进而采取正确处理问题的方法。信息革命的出现,尤其是互联网高度发展时代的到来,使这一工作变得容易而又艰难。由于认识水平、价值取向、世界观或者政治目的原因等差异,同一问题的描述会出现许多版本,对问题的评述更是千差万别,角度多元化带来结论的多元化。澄清事实,客观、全面、历史地看问题,已成为信息时代一个重要的方法论问题。比较学比任何时候都显得更加具有价值和意义。我国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的实践充分证明了这一切,“普世价值观”的喧嚣、“精英们”的鼓噪、“和平演变”的败露、苏联解体的警示,等等,无一不证明坚持和正确运用比较学的重要性。
坚持比较学在国情教育中的正确运用,首先要坚持对比较主题相关信息搜集的客观性、全面性;其次要坚持比较学的发展性、矛盾性等原则;最后必须坚持比较对象可比较性、比较标准同一性、比较历史性等比较方法。
信息采集是比较学的第一环节,必须坚持相关信息收集的全面性、客观准确性。在获取大量信息材料的基础上,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是比较学最重要的功能。有比较才有选择,才能形成正确的理念,并由此而动,在社会层面上就会出现或支持拥护或反对阻挠或革新变法或革命创新。对于国情教育而言,比较学帮助受教育者了解事实真相,客观全面地认识问题,激发其民族自豪感或危机感,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投身社会实践大潮中,完成历史使命,助推社会发展与进步。
在国情教育中运用比较学,必须坚持客观性、全面性、发展性、矛盾性和辩证否定的基本原则。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对事物客观分析,不任意夸大,不贴标签,不主观臆断;要对事物之间和事物内部诸要素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关系进行全面分析,发现其普遍性和特殊性,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片面性思维模式;客观物质世界处于永恒的变化发展的动态过程中,必须运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把人和事放在特定的环境中分析,并做动态分析和评判;深入分析事物内部矛盾性,把握事物发展的原因和动力,认清事物發展的方向;对事物拥有辩证否定的态度,取其糟粕,去其精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只有坚持这些基本原则,才能更好地解析当下和历史上的社会问题,才能很好地向学生说明诸如中国为什么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什么要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和政治协商制度,为什么在我国要保持中国共产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为什么要改革开放,为什么要坚持独立自主的政策,为什么要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经济发展国策,如何正确评价毛泽东主席,如何评价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等问题,使教育有理、有据、有力,增强说服力,让受教育者心服口服、心悦诚服,增强教育的感染力、影响力,推动国情教育的顺利开展。
在国情教育中运用比较学,必须坚持正确的比较方法。在运用纵向、横向、整体、局部、同质、异质等的比较方法时,必须首先确定比较对象的可比较性、比较标准的同一性、比较的全面性和历史性。
所谓可比较性,指的是比较对象之间的规定性,比较对象之间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具有某些本质上的共性。例如,不同国度、不同历史发展阶段、不同文化传统等两个对象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制度方面就缺少可比性,胡乱照搬、模仿,无疑是错误的、无益的。同时,比较的标准必须是一致的。比如世界四大文明,时间、内容等很多方面是一致的,可以对它们的发生、发展及传承、演变、影响等进行比较。而且这种比较应该是全面的比较,必须在历史联系中比较。例如,农耕文化、游牧文化、商业文化等的比较必须联系历史发展进行比较,从而肯定其成绩或进步意义,发现其不足或局限性。
纵向比较就是历史比较,从本质上讲是动态比较,即以时间为中心线,对同一地域、同一民族或同一国家的各个时期的事务进行比较,揭示所比较对象的历史渊源关系、人类思维发展史上的逻辑关系、历史必然性。横向比较则是静态比较,是某些理论的相对静止的反映。它以地域、民族或国家为中心线,可以打破时间的界限,把属于不同时间、不同地域、不同民族或国家的各种思想置于同一标准下进行比较的一种方法。从当前的差别中求出同一,从同一中求出差别。
整体比较是指在较大范围对两种或两种以上对象进行宏观比较,得出对各比较对象的一个总体认识,把握方向上的差异性和一致性。局部比较是对两种或两种以上对象进行微观比较,从而把握对象的各个侧面或部分,具体深入地把握各比较对象的各个方面与各个要素的特征,了解它们之间的相异与相似点。整体与局部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连接。
同质比较是指比较两种或两种以上性质相同的对象而认识其相异点的方法,即同中求异。异质比较是指比较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性质的对象而认识其相同点的方法,即异中求同。
总之,在国情教育中,必须坚持比较的原则,使用正确的比较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对具体问题做出全面、客观的分析和评价,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才能形成理性思考,进而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世界观,才能在社会实践中采取正确的方法,实现人生理想。当然,比较并不是人的唯一的行为,比较的价值还需要后续的行为才能够体现出来。当然,比较只是人的行为过程的一个环节,在它之前是信息的采集,在它之后是选择和实际行动,但它无疑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综上所述,在国情教育中,必须坚持和正确运用比较学,在比较学运用中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从而提高国情教育的教育性、说服性,用事实说话,增强国情教育的实效,达到国情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炳照.融会中外贯通古今——读《中外教育比较史纲》[N].中华读书报,1999-4-7.
[2]石倬英.异中求同,同中求异——关于中外哲学史比较学的几个问题[J].求索,1982(2).
[3]史进,刘俊哲.比较哲学的方法论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1992(6):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