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育春在“双本课堂”教学中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2018-04-26杨德科安育春
杨德科 安育春
摘 要: 小学语文教学内容既是学生学习的基础,更是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必要手段。对语文教学内容以“双本课堂”教学思想为指导进行课堂整合,开展策略性教学实践是一个既相对复杂又极具课堂价值的问题。整合性地开展语文教学让语文课堂更加贴合学生的心理需求,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可为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奠定学科基础,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与效率,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彰显语文教学的育人价值。
关键词: 语文教学 核心素养 教学策略 课堂价值
小学语文教学内容既是学生学习的基础,更是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必要手段。语文教学内容作为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内容,学好语文基础知识对于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促进其他学科的学习意义重大,应该引起语文教师的重视与关注。如何有效、科学、合理地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内容进行取舍和整合成为课堂教学值得关注的问题,这一问题是在“双本课堂”教学思想指导下开展的有效教学活动。前提是以学生的“学”为本,奠定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更要以“生”的成长为本,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基于这一目标,在“双本课题”教学中要对教学内容进行科学合理的选择,才能够为小学生的语文学习提供更好的语境资源与语文学习环境,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
一、整合语文教学内容,为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奠定学科基础。
小学语文知识是学生进行深入学习的基础。通过“双本课堂”教学,构建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的高效课堂教学实施策略,把握“学本”为基,“生本”为根的“双本课堂”教学内在本质,建立“双本课堂”教学的支撑理论,在落实语文知识教育理念和教学过程中实施策略性教学实践,可促进教师课堂教学水平的提升,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作为母语知识的教学,对小学语文的教学内容进行科学合理的选取与组织对小学生的学习具有重要意义,经过整合的语文教学内容会更具学科特色,在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方面更具借鉴价值和促进作用。首先,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通过多种多样的教学内容和形式,在语文课堂授课中加入创新的学科元素,不仅会使教学内容更丰富和更具多元化的生活特色,还可以满足小学生“用我笔写我心”的好奇心理,从而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其次,使教学内容更加完善,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学习生活化的语文知识,还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语文学习诉求,体现语文表词达意的工具功能,提高实际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这些既是以师生合作学习为中心的“学本课堂”(中国教科院韩立福语)对学生语文学习方法的创新与促进,更是基于学习的、为学生发展奠基的“生本课堂”为學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和自身发展提供的成长动力。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可改变以往课本的单一形式,通过互动、问答和竞技等环节锻炼学生语言文字的综合应用能力。这样通过科学地组织和选取语文教学内容,整合性地开展语文教学,让语文课堂更加贴合学生的心理需求,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这一学习过程是以师生合作学习为中心的“学本课堂”,主要关注学习方法的变革,并在此基础上以学生发展为目标的“生本课堂”,通过关注学生发展的质量,聚焦于核心素养下学生必备品质和关键能力的培养,可为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奠定学科基础。
二、开展策略性课堂教学实践,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1.以课本为基础,体现语文特色——达成特色性教学策略。
小学语文教学的内容应当以课本为基础,将课本中的课文作为教学的基石。还要根据课文的内容进行举一反三的练习,为学生延伸一部分课外的知识点,深入讲解知识内涵。这就要求教师深入解读文本,即教材。对教学文本不熟悉的教师必然不会准确把握教学内容,一旦脱离文本就会变得盲目和不系统。教师对文本的解读越深入,教学效果就越好,学生获得的知识就更具创新性和延展性。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教师应当根据不同的文本进行教学内容、方法与学法的选择。例如,对于文章的阅读更注重文体之间的差异性,在文学阅读中要注重情感的变化,让学生的心灵触角与文本有深度的结合与渗透,才能体现出教师深入解读文本的实际价值,才能够进行成功有效的语文情感教学。此外,对于语文教学内容的确定与组织,应当突出语文这一学科的特点,把语文学科的特有属性渗入语文教学之中,体现语文的语言与文字魅力。语文的根基是语言,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时应当首先考虑语言的内容特点,考虑词语的特色教学。一篇文章教师如何进行语言教学,对于整个语文教学的影响是巨大的。教师在进行教学内容整合时应该抓住学本教育,彰显语文的学科特点,即语言的有效学习和实践应用。
2.创新教学方法,满足学生学习需求——实现创新性教学策略。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受小学生的理解能力影响,常会出现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之间,由于对学生个体差异关注的缺失,教学预期与实际效果之间的巨大落差。这样的现象之所以出现,是因为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未充分考虑学生个体的实际情况。在进行实际教学内容的选择时更应该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期望,选出符合学生学习要求的内容。例如,在学习《小桥流水人家》这一篇文章时,作者花费了很大笔墨描绘家乡垂柳的姿态。若教师在授课时只是呈现柳树所象征的离愁别绪,就会使小学生觉得晦涩难懂。这就需要教师用儿童化的语言引导学生。教师可以说:“读着读着,你好像看到柳树变成了一位美丽的——”,学生就会想象,然后回答:“姑娘。”在这种语境下,教师可以让学生对自己想象出的柳树形象进行语言描绘。这样,学生们表达的愿望就会变得强烈。学生通过天马行空的想象,大脑中产生的语文元素会与课文语境产生共鸣。最后,教师再将有家难回的作者故事渗透其中,学生就会自然理解其中的种种愁思。小学生都具有好动的特点,教师可以根据这一特点设计教学内容与形式。可以采用抢答、竞赛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有了兴趣自然就会有学习动力,这就要充分关注“生本”的潜能开发,让学生有学习的需求。在课堂学习中,学生就会主动参与到语文学习中,满足学习需求和情感体验,开展有效的语文学习。
3.遵循学习目标,实现有效教学——完成有效性教学策略。
有效的教学内容必然是符合教学目标的内容,与学习目标具有一致性。例如,在学习《青松》这首诗时,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小学生的理解有限,不会具有很深的感悟。对于小学生而言,教学目标的要求就是读懂诗的意思并且感受诗的节奏意境。如其他一些深层次的内容并不需要小学生理解和弄懂,我们在教学中要遵循学习目标完成教学任务。另外,为了让教学内容更符合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应该首先将教学内容集中起来,遵循少而精的原则进行教学内容的有序组织。其次,应该将课文的语言学习与人文熏陶相结合进行教学,通过赏析学习语言而有效体会文本内涵。最后,应该实现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的互动,根据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再在实际教学中不断调整,使教学内容与目标更加契合。新课程标准是科学选择教学内容的有效标尺,紧跟新课程标准进行教学内容的选择会使语文教学更加规范、合理,从而有计划有目标地开展语文课堂教学。此外,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的整合还应当完成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即运用语言传递信息,主要通过阅读与写作的教学实现。学习一篇文章不仅要学习它表达了什么,更要学习它是如何进行表达的。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与练习,才能实现语言传递信息的目标,完成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
4.凝聚教学精华,体现教学价值——实现价值性教学策略。
教学内容指向教学目标并服务于教学目标,对于众多教学内容,教师要进行选择和取舍,挑取其中的精华,将课文中值得学习的内容筛选出来,进行科学合理的组织。例如,学习《小露珠》时,其中有很多词语,若学生全部学习则负担很大。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容易读错的、带有色彩的及表示渐变的词语分为三组进行教学:第一组是“数不尽”、“乐曲”;第二组是“金黄的向日葵”、“紫红的喇叭花”;第三组是“越来越轻”、“越来越亮”。这样的组合层次清楚,让学生学起来更有效率,教学更有质量。此外,语文教师担负着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任务。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主阵地是课堂,高效益的课堂建设源于课堂教学目标的恰当定位、课堂结构与课堂教学策略的建设和教师专业素养的发展。所以,教师应该注意其文章的价值导向是否符合学生的情感需要,是否符合时代背景和道德准则的要求。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与筛选上要选择健康的、积极的文章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以此引导学生初步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为学生日后形成明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打下基础。
5.关注学科互补,加强思维培养——展现思维能力性教学策略。
语文是所有学科的发展基础,對其他学科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和促进性,语言文字在这一过程中如同灵魂般起着统率作用,是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直接体现,良好的语文素养对于学生学习其他学科也有很大帮助。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内容的整合与选择时应该尽量考虑到学科之间的联系与互补,加强学科知识间的联系。例如,学习《火烧云》时,其中就涉及了一些自然现象,教师可以根据文中的描写为学生普及一些自然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同时也可以使教学内容更具思维含量,对学生的语言思维具有一定的培养作用,可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语文是思维与语言的统一体,没有了语言,思维就将混乱;没有了思维,语言就没有了存在的意义,二者是相互依存的关系。从目前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语文教学很少让学生感到思维的训练与拓展,语文教学中思维的缺失极为严重,小学教师应该将更具思维含量的教学内容作为语文教学的价值追求,体现语文学思维创造性的特点。例如,在学习《天游峰的扫路人》时,可以让学生就其中两处对老人的描写进行拓展思考,通过学生主动性的探讨和比较得出学生自主探究的结果:第一次的描写是昏暗中突出老人的衣着,而第二次在星光下的描写则更加突出了作者的感情。这样的思考和赏析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锻炼,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思维能力,着力解决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理念与课堂教学结构深度融合的问题,并在高效课堂建设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6 . 增加课堂互动,注重现场生成——实现生成性教学策略。
课堂教学要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就要改变以往单纯的传递与接受的教学方法,注重课堂中与学生的互动,追求教学的现场化和情景化,在师生互动中加深学生对语文元素的印象,生成新的课堂教学资源。例如在学习《路旁的橡树》时,有一位学生提出工程师和工人之间发生了“冲突”,教师随即改变设定好的内容,根据学生的想法进行探讨,让学生讨论二者之间是否发生了“冲突”。当最后学生们发现并没有冲突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搜寻文章中真正的“冲突”,即筑路计划与橡树之间的“冲突”,让学生研究最后这一“冲突”到底是如何解决的,并谈谈对这件事情的看法。通过互动与生成,让学生把文本元素中所流露出来的知识、情感和过程学习有一个统一而协调的思维感受。课堂是动态的、变化的、有生成性的,教师应该根据课堂的变化调整授课内容,注重现场语文资源的生成与共享,这样才会使教学内容更具合理化和科学性。
总之,语文教学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对语文教学内容进行课堂整合,开展策略性教学实践是一个相对复杂而又极具课堂价值的问题。在“双本课题”教学为指导的以“学本课堂”为基础的、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的课堂教学改革中,着力于学生发展的立德树人目标,是把语文核心素养在教学改革中的落实与深度融合,可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与效率,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彰显语文教学的育人价值。
参考文献:
[1]玉玲.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的选择与把握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4(3):60-61.
[2]韩兴凤.小学语文主题阅读教学漫谈[J].考试周刊,2012(36):16-17.
[3]夏家红.训练写作技能,提高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J].时代教育,2013(10):230.
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基于核心素养的‘双本课堂教学研究”(课题编号:GS[2017]GHB2935)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