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做好新时代的新闻宣传工作
2018-04-26赵春梅
赵春梅
摘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网络的全球化,我们进入了一个丰富多彩的新媒体时代。网络信息化的高度发展,给新闻宣传工作带来了很多新的挑战,在党的十九大的引领下,新闻工作者要铸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定自觉以十九大精神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领指引全部工作,把党的十九大战略部署转化为工作思路、工作举措和具体行动,精心组织策划,集中优势资源,创新方式方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做到紧跟时代步伐,把握社会舆论导向,为社会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本文探讨了新时代下如何创新与提高新闻宣传方法,并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新闻宣传;舆论导向;接地气;三贴近;新时代;新要求
当今社会网络媒体发展迅速,信息传播速度快,稍有不慎就会将大众舆论引向错误的方向,我们要时刻牢牢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结合当前宣传要点,全面准确深入宣传阐释党的十九大精神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精心谋划、精细编排、精准实施,充分调动全台资源,发挥新闻宣传的主力军作用,全力做好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宣传阐释工作。
一、挖掘新闻线索要坚持“三贴近”
要成就一个好的新闻宣传,新闻记者的构思要独特、策划要严谨、表现要新颖。在挖掘新闻线索的过程中,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三贴近原则。要深入基层一线,融入并服务于群众生活。新闻素材来源于人们的生活最终也回归于生活。从现实生活中挖掘别样的新闻,是促进新闻媒体发展,创新新闻宣传工作的重要手段。因此,新闻工作者必须要坚持“三贴近”原则,把镜头多对准基层和群众,更多地报道基层干部群众在改革发展和新时代生产生活中的新实践和新经验。要善于用自己的笔、自己的镜头、用群众的语言,去采写报道社会变化的节奏;去宣传群众生活中的闪光点;去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
二、要具有科学的发散思维
每个记者的思维都不一样,有的只停留在表面,简单肤浅,而有的能看到深度有内涵的信息,这都是记者不同的思维取向,也是作为新闻记者必须要具备的发散性思维,是一种求同存异的思维。记者要学会在新闻采写过程中运用发散思维,在普通平凡的材料中发现不一样的东西,挖掘出更有价值的新闻,加强新闻的新鲜厚重感。因此,记者在采访中不能简单地只看到事件的表象,要通过新闻事件的表面现象,去多观察,去思考,发现新闻别的视角,全面地去获取新闻的整个过程,让新闻报道更客观真实且准确创作重现事实。
发散性思维要有科学预见性。比如在《深圳特区报》中对改革开放的预见性,就是新闻记者根据邓小平南巡谈话,预见新一轮改革开放浪潮的到来,在那个时候,邓小平同志并没有对改革开放要求有明确的报道,就是因为新闻记者具有科学的预见性,才会有这条好的电视新闻。当然记者的思维也一定要发散开来,多进行联想、预测,在报道中,要多考虑与报道相关的事物和人之间的练习和反映,一定要做到真实可靠,不能片面单纯地看待事情并作出不公正的评价,引导不正确的舆论,在尊重事实的情况下做正确的解读和报道。
三、选题策划要接地气
在新闻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新闻策划越来越受到各新闻单位的重视,因为同样的新闻题材,宣传效果的好坏,策划是关键,好的新闻宣传工作策划一定要接地气,新闻媒体开展可以开展来自基层一线的策划类报道,让鲜活生动的新闻作品与受众见面,这样能引起观众的共鸣,达到比较好的新闻宣传效果。但是,策划类报道一定要学会把握“度”,就是说活动意义要大,切入点可以小一点,采访报道的语言要“接地气”。新闻单位在策划选题的过程中,记者要多去基层挖掘新闻,可以采用讲故事的方式,用生动的语言,再现新闻事件,这样观众会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
如:裕民广播电台一档较为接地气的新闻类专栏《住村这一年》“访惠聚”节目,深入细致的讲述了全县各批次住村干部们在下村入住的一年当中与村民交朋友、聊家常、实打实地给群众排忧解难,点点滴滴的小事得到了百姓的认可,赢得了群众的心。节目真实的反映住村工作中展现出的良好的精神风貌和为民务实的感人事迹。其播出效果及收听率远远高于常规性节目。
另外,选题策划还可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其新闻资源的独享性也就成为当地的一大宣传亮点。如:裕民广播电台的新闻社教类节目《大美裕民》,结合县域特色及其独特的本土旅游资源优势,对景区景点、自然景观、历史传奇人物及家乡美食进行多方位、多角度的宣传,并在节目当中融入本土音乐的元素。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让更多的受众了解裕民、走进裕民县,感受裕民秀美传奇的自然景观、独具特色的边塞风情、浓郁的民俗民风和悠久的饮食文化。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更加显现出节目的服务性和贴近性特点。
四、新闻采写要下基层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召开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提出48字的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和使命,要求切实提高党的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为新形势下作好新闻舆论宣传作出全面部署。新闻工作者要牢记总书记的嘱托,俯下身子倾听基层呼声,唱响时代主旋律,担负起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和使命。新闻工作者要改创新新闻创作方法手段,用温润的语言写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将党的方针宣传到位,创新创造报道基层民众的新聞。
作为一名工作新闻记者,走进基层,贴近群众,当记者真正与老百姓同吃同住同劳动,他们会采写到第一手的素材、拍摄最生动的现场、听到最感人的故事,这样的新闻宣传才更具有吸引力、感染力以及亲和力。
五、结语
新闻宣传工作者一定要做到“三贴近”“接地气”“下基层”,创作出更多群众喜闻乐见的作品。改变传统的新闻宣传模式,进行节目栏目创新,以“十九大精神”引领当前的新闻宣传工作,以适应新时代对新闻宣传工作的新要求。
参考文献:
[1]李波.基层新闻工作者如何做好新闻宣传工作[J].中外企业家,2016,15:249+254.
[2]林隽.新闻宣传工作的实践与创新探究[J].中国外资,201303:207.
[3]张建伟.电视新闻宣传要把握时代脉搏[J].山东视听,2004,12:66.
[4]管洪.牢记职责使命 汇聚磅礴力量 全力做好新时代新闻舆论工作[J].中国记者,201712:26-29.
[5]莫廷龙.运用新闻策划增强电视新闻的宣传实效[J].新闻窗,2017,02:6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