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强高职院校《护理心理学》课程改革的思路

2018-04-26李明芳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8年15期
关键词:课程改革思路

李明芳

摘 要:课程改革是提高学校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也是实现学校学科专业培养目标的重要保障。本文就《护理心理学》课程改革的思路进行探索,确定具体从正确认识学科性质,明确教学目标,精心选取教学内容,合理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改革考核方式等五方面做出努力,以期真正实现教学质量的提高,从而更好适应护理模式的转变和现代护理学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护理心理学 课程改革 思路

随着护理学的发展及职业教育新要求、新标准的提出,高职护理专业把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型学生作为人才培养目标。为此对作为临床护理工作重要组成部分的心理护理工作也提出严峻挑战,同时也提示加强高职《护理心理学》课程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本文结合多年从事《护理心理学》课程建设和教学实践的经验,具体提出《护理心理学》课程改革的思路。

一、正确认识《护理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深化,使得护理模式从单纯的疾病护理转向整体护理,《护理心理学》课程应运而生,并成为现代护理科学的重要分支学科,被列为护理专业及其方向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和必修课。《护理心理学》是护理学和心理学相结合而形成的一门交叉学科,是将心理学的理论与技术运用于护理领域,研究心理因素在护理临床中所起作用的规律,并以此提高护理水平,实施最佳护理的一门应用性学科[1]。

二、明确《护理心理学》的教学目标

通过《护理心理学》课程学习,让学生掌握心理护理实践技能,能用所学的心理学知识优化临床护理工作,完善整体化护理;同时让护生学会自我心理保健与调控,为今后从事临床护理和处理职业应激事件奠定基础。因此该课程总目标可界定为培养护生护理人文精神,提升护生自我心理素质,强化护生实施心理护理的专业能力。具体分目标为:扎实掌握护理心理学基础知识,并学会在护理实践中应用,提高护理质量;能够运用心理学知识,加强自我心理保健与调控,培养自我良好心理素质;能够运用心理应激和心理防御的理论和方法,提高自身社会适应能力和挫折耐受能力;能够分析心理社会因素对健康和疾病的影响,指导患者改善和创造良好心理社会环境,以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促进健康;能够运用临床心理评估的方法熟练对患者实施心理评估,及时了解患者心理健康状况;能够运用心理护理实践技能,优化临床护理工作,完善整体化护理。

三、根据教学目标精心选取教学内容

《护理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和教学目标决定了任课教师应坚持知识学习、能力培养、情感养成三位一体的教学观,合理、灵活地安排《护理心理学》课程教学内容。但是由于高职护理专业学生的课程较多,学制较短,致使《护理心理学》课程教学学时被明显缩减,这是高职院校普遍实际存在而又无力改变的一个现状。因此,针对高职护理专业学生现有的护理心理学较少学时现状,这就更需要根据学科目标和高职护理从业人员的需要,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精心选取,并科学分配课时。

同时,医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科学,护理本身也是与实践分不开的一种高实践产物。然而目前多数高职院校《护理心理学》教学仍是纯理论授课,内容单调枯燥,学生学习效果差,且不能学以致用。虽然少数高职院校有开设实验课,但内容多为基础的感知觉实验和心理测验。对《护理心理学》中重要的心理护理基本技能的练习掌握却未能涉及。有研究表明,护生和临床护士虽然都能够认识到心理护理的重要性,但都不知如何具体实施心理护理。因此,《护理心理学》课程教学内容的设置上,在让护生学习掌握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应增设《护理心理学》实训课教学。

《护理心理学》课程的理论和实训教学内容选取依据可结合教学大纲中规定必须掌握的知识点和护生临床心理护理实际运用能力的促进,以及护生自身心理素质的提高三个方面综合确定。其中理论部分内容涉及心理学基础,主要包括心理学基本理论、心理活动过程和人格等,这部分占12学时;心理社会因素与健康,主要包括心理社会因素与健康、心理应激和心身疾病等,这部分占8学时。实训部分内容为心理学知识在护理实践中的应用,主要包括患者临床心理评估、患者心理护理、护士职业心理素质培养等,这部分占12学时。

四、合理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护理心理学》课程教学应依据所授教学内容的性质和高职护生的特点综合选择恰当有效的教学方法。其中,《护理心理学》理论知识的教学应重视理论讲授。通过讲授,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心理学基本理论流派、人的心理过程和人格结构,了解影响健康和疾病的心理社会因素,认识心身疾病等。在理论讲授过程中应根据具体教学内容,结合采用多媒体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讨论教学法等,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习质量。而对于《护理心理学》实训内容的教学,则更多采用测验法、团体辅导法、角色扮演法授课,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改革《护理心理学》课程考核方式

以往该课程的考核多为单一的理论考试形式,且考试内容设置不合理,多限于基本记忆性知识,缺乏对学生知识应用能力与素质的综合考查,致使学生对课程学习态度不认真,面对考试临时抱佛脚,死记硬背,应付了事。进而导致教学与实践脱节,年轻从业护士自我心理保健与调控能力薄弱,不了解患者的心理特点,不能熟练运用心理护理技巧为患者提供最佳护理,尤其在护患沟通方面有着不同程度的困惑。针对这一问题,改革课程考核方式,采取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知识性评价和技能性评价相结合的综合考核方式。其中形成性评价包括考勤、学生课堂参与度考核、小组讨论效果考核和课外作业完成情况考核,占20%;终结性评价包括知识性评价和技能性评价两个方面,各占40%。知识性评价则按照课程知识性目标要求进行笔试;技能性评价则以小组为单位,以心理护理情景剧表演为形式,以护生对心理护理技能掌握情况为考核要点进行考核。

参考文献

[1]孙萍,朱祥路[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3:1.

[2]王若维,牟善芳.济南市临床护士心理护理实施现状调查[J].齐鲁护理杂志,2013,19(3):51-52.

[3]肖璇.多种教学方法在护理心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校外育,2011,3(68):72.

[4]李淑杏,陈长香,赵雅宁.多种體验教学在《护理心理学》课程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13,27(3):762-763.

*基金项目: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资助项目(项目编号:2016mpxj14)。

猜你喜欢

课程改革思路
求点的坐标的三种思路
思路在哪儿
不同思路解答
拓展思路 一词多造
换个思路巧填数
“双创”形势下高职财务管理课程改革探索
基于创意的对口单招色彩课程改革突破点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
思路一变 轻松赚钱